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鄂温克人的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鄂温克族节日习俗
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1.正月十五供“托博如坎”(即火神)和“吉雅奇”(畜神),主要以奶粥和乳制品为供物。人们串门相聚,举行娱乐活动。正月十六这天,人们清早起来,争相为别人脸上抹锅灰,认为是吉祥的表现。2.清明节鄂温克语叫“汉西”,这天主要是祭奠死去的先人,备菜、酒和乳肉食物,向坟地扔酒,并用金银箔纸制成元宝和日、月烧掉。传说死人的灵魂在这天要还乡探亲,行祭是让死去的老人有吃、有穿、有钱花。3.瑟宾节“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每年的6月18日举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传统节目。节日活动中,通常表演舞蹈,还有赛马、摔跤、劲力、拉棍、拔河、跳棋等竞赛。4.奥米那仁过去阿荣旗鄂温克族每年四月初三开始举行的萨满教宗教集会。俗称四月会。少则四五天,多则七八天。在此期间萨满天天跳神,人们日夜歌舞,仪式隆重。但集会日期各地不一。会场一般设在萨满家里,院内立一棵桦树,屋内立一棵杨树或柳树,两树间系一麻绳,树枝和麻绳上挂许多由参加者献的五色布条。全氏族成员及曾请萨满跳神“治”过病的人都来参加。主要活动内容由老萨满领教新萨满,检查人口增减和为全莫昆祈求幸福等。会上由一名本氏族萨满和一名从外氏族请来的萨满共同跳神。后来活动的性质、内容、形式逐渐变化,增加了赛马、射箭、摔跤和歌舞等文体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不再举行奥米那仁集会。5.帕斯克节居住于陈巴尔虎旗的莫尔格勒、白音哈达苏木及鄂温克族自治旗西尼河东苏木,过去被称为通古斯的鄂温克人的节日。鄂温克人一般称此节日为基利斯多夫(俄语)。时间是4月13日。节前,从4月7日开始,人们便陆续到教堂礼拜,喝酒,吃美食,到4月13日,都用整鸡或把鸡蛋染成红色供神。6.阿涅鄂温克语,春节之意。阴历正月一日是鄂温克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往日,鄂温克人在旧历年三十要把所供的佛像都摆开,摆上羊、各种乳食品、糖果、点心等供物.供完以后,把羊撤来大家一起吃。从除夕至初三,早晚都要给佛点灯。初一要先给佛叩头,再给老人叩头。然后到各亲戚家拜年(鄂温克语叫阿涅仁)。对于拜年的晚辈,老年人也要给小礼物并祝福他们长寿。现在鄂温克人的过年礼节已经简化。初一只给老人和亲戚拜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聚集在一起,尽情地欢乐、跳舞、唱歌,直到深夜。7.米阔鲁节“米阔鲁”是鄂温克语的译音,庆丰收之意。米阔鲁节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等地的鄂温克牧民欢庆丰收的节日,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为期一天。聚居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牧业,住蒙古包,随季节逐水草而迁徙。他们有丰富的畜牧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高山之巅,脱下帽子可知风的强度,观天象可知暴风雪的即将来临,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鄂温克牧民,从孩提时就受到了环境的熏陶,七岁男孩开始学骑马,以后逐渐参加赛马,学习套马、驯马的本领。五月下旬,春光明媚的牧场,花红草绿,水草丰盛,接羔工作紧张而又忙碌。碧绿如茵的草原上(起名网),到处可见白云般的羊群和飞奔的马群,充满无限生机。鄂温克人每年于此时欢庆丰收的节日期间,人们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亲朋好友互相帮助,给牲畜拔坏牙,打烙印,剪鬃和打耳记。穿着羔皮筒裙的姑娘们,双手忙着抓羊羔,抱在怀里抚摸着,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骠悍的小伙子矫健地跨上最好的“杆马”,挥舞着长长的套马杆追套烈马,草原上腾起阵阵尘烟。每当套住烈马时,强壮的骑手们便一拥而上,跳上马背,拉住马尾,握紧马耳,刹那间将马摔倒在地,开始剪马鬃、马尾。若是四岁马,还要在臀部打上烙印作为标志。整个过程非常紧张而有趣,这是牧民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入夜,青年男女环绕篝火,手拉手自左向右转动,一人领唱,众人相合,载歌载舞。舞步刚健有力,节奏感强,具有草原的独特风格,热情好客的鄂温克人,待人诚挚,节日期间总要准备下丰盛的手扒肉、美酒和其它食品,宴请所有参加生产活动的客人。大家逐家吃喝,热闹非凡。8 祭敖包祭敖包是祭祀活动,也是重要的节日。敖包是在野外高坡处人工堆起的石头堆,祭敖包就是祭山神、河神,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旺年丰。祭敖包每年农历五月间举行,众人集会为敖包添石块、插新柳枝、系彩绸带,杀牛宰羊献祭,举行赛马、摔跤活动
二、鄂温克族的民风民俗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人口30505人(2000年)。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 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鄂温克族的名称由来 鄂温克族由于历史上的不断迁陡和居住分散,加之交通不便,互相来往少,处于隔绝,逐渐形成区域间的经济和生活略有差异;曾被其它民族分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霍恩克尔”、“喀木尼堪”、“特格”等。事实上,这几部分人本是一个民族,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只是在生产、生活上有某些差异。如被称“索伦”的人数最多,约有两万三干多人,分布在辉河、伊敏河、莫和尔图河、雅鲁河、济沁河、绰尔河、阿伦河、格尼河、诺敏河、甘河、油漠尔河流域。这部分鄂温克人从事狩猎业和畜牧业及半农半猎为生,一部分人曾一度搞过农业;被称“通古斯”的两干多人,居住在莫日格勒河,锡尼河中上游一带,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被称为“雅库特”一部分人,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和贝尔茨河(今激流河)流域的原始森林中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 鄂温克族人民在历史上从不承认自己是“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他们祖祖辈辈都自称是“鄂温克”。然而,他们恢复本民族自称的愿望,在历代统治阶级民族压迫的制度下,始终未能实现。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愿望,在呼伦贝尔盟民族事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曾专门组织他们的代表人物座谈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民族名称问题,并组织鄂温克族的广大群众对族称问题广泛地进行酝酿、讨论。他们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三部分人本是一个民族——鄂温克族是无疑的。人民政府根据他们一致的要求,恢复了原来的真正族称——鄂温克。 鄂温克族的宗教信仰 鄂温克族大部分信仰萨满教,牧区有些人还信仰藏传佛教。敬奉鬼神,崇拜大自然。习惯上主要有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过去实行**(即风葬),后来多改为土葬。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鄂温克族的饮食 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奶茶,不仅以奶茶为饮料,也常把奶茶加工成酸奶和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皮*。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 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 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吃饭时,全家人围绕火堆席地而坐,在三角架上吊着铁锅,将捕获的驼鹿或其它猎物切成肉块,放入沸滚的锅里涮着吃。涮出的兽肉多挂着缕缕血丝,半生半熟。人们认为这样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吸收。 剩余的大量兽肉,鄂温克人晾晒成肉干和肉条,贮存起来慢慢吃,外出狩猎时,把它装在鹿包兜里当干粮。 鄂温克族的节庆 鄂温克族节日主要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和瑟宾节等。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会上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米阔勒”节是生产节日,每年夏历五月二十二日举行,这一天要给马烙印、剪鬃、去势、除坏牙,给羊剪耳记号等,并举行宴会。瑟宾节是每年的6月18日,“瑟宾”是鄂温克族语,意为“欢乐祥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这天人们会身着盛装参加聚会,由酋长来主持节日,节日上会有抢银碗,米日干车,赛马等各种体育竞技。还有人们特别注重的祭拜火神,祭拜祖先的仪式,之后会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除春节等节日与邻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特有每年6月18的瑟宾节和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米调鲁节”。“米调鲁”是欢庆丰收之意。节日期间,人们要身着盛装,男人们要进行剪马鬃、马尾活动,届时牧民家家都要备下丰盛的酒肉,宴请亲朋好友。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每年的5 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温克人喜气洋洋地聚集到一起,庆祝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日。 米阔鲁节要进行一系列生产活动,主要是给马烙印、除坏牙、剪耳记、剪鬃毛及给羔羊割势等。首先从“尼莫尔”(即放牧小集团)的一头开始,先从马群里套出二岁子马,放倒,人们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为记号。这时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烧红,在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块由畜主点数保存。在羊圈里,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满圈的小羊羔,牧人们把公羊羔割势(阉割寨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样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区别)。 米阔鲁节上,老人们也赠给自己的亲人(如外甥、侄儿、女儿等)母羊羔之类,祝福晚辈们拥有更多的羊群。最后,各家胶次举行宴会。宴会开始时一般是按照鄂温克人先茶后酒习惯进行。敬酒日寸,从首席轮始,即由男女主人捧着一个木盘,盘里放两个酒杯,依次敬让。敬酒轮一周时,主人拿出一条“哈达”,向割势人致谢,同日寸郑重的向大家说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数。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势的数字与岁俱增。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里,客人就在哪里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鄂温克族重礼好客,长幼之间恪守着严格的礼节。无论何时何地,老人都受到普遍的尊重。听到长辈呼叫时,必须立即站起来答应。吃饭时,必须老人动筷后晚辈才能吃。年轻人遇到长辈,必须施礼问安、敬烟等,如果是骑在马上,必须下马;有客临门,他们认为是家里的喜事,必须热情相待。当你走进鄂温克牧民的蒙古包时,主人准会给你端出香甜的奶茶,当你走进鄂温克猎民的撮罗子时,你就会大饱口福,尝到鹿或麋鹿的胸口肉、脊骨肉、肥肠及驯鹿奶等山珍野味。鄂温克人敬火如神。无论在家中还是野外,均不用有刃的东西拨火,不用水泼火,不能将污秽之物扔进火中。吃肉、喝酒时也要先敬火。每年的12月23日,牧区的鄂温克人还要举行祭火神仪式:在火位的正面放一桌子,摆上多种供品。在火架的四周点上灯,挂上五种彩色布条,火架里面用木条搭一个框,上放羊的胸骨,撒上羊油,然后将火点燃,把各种供品投入火中。与此同时,主祭火神的妇女还要跪在火前,口中念叨着请求火神宽恕这一年中家人对火的失礼之处。之后,全家人向火磕头。祭火后3天内禁止拨火、掏灰。他们之所以如此敬重火,除了火在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外,还因为他们认为火的主人是神,每户的火主就是自己的祖先,如果失去了火主,这户人家也就香火难续了。
三、鄂温克族的风俗
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与牧区略有不同。饮料以奶茶为主,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鄂温克族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块肉、洒上一杯酒,然后才能进食。举行结婚仪式时,新婚夫妇也要敬火神。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区,蒙古国也有少量分布。在俄国被称为埃文基人。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民族的语言文化具有独特性,属阿尔泰语系之通古斯语族北语支,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人是从游牧发展到定居的,从事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人群。他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最为突出的是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
四、鄂温克族的民风民俗
鄂温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居住在萨马街的鄂温克族群众每逢喜庆佳节,就会穿起民族服装,跳起欢快粗犷的“努给勒”或“阿罕伯”舞。
并涌现出一大批舞蹈、声乐、文学创作等各种人才。
(1)服饰
旧时扎兰屯地区鄂温克族猎民的服装主要以狍皮等兽皮制作的衣服为主,除此以外,桦树皮夏帽为该民族服饰的一大特点。
桦树皮帽为一方块桦树皮卷成锥形,用麻线连缀起来,状如斗笠,主要用于遮阳御雨。
如今鄂温克族居民的服饰与汉族相同,但部分年长者仍愿穿着传统的皮袍,逢喜庆节日或重大场合,年轻人了着民族服装,但面料多为绸缎。
(2)饮食
鄂温克族猎民喜食肉食,主要是野兽肉,其中多为狍子肉,其次是鹿、犴、熊和野猪肉。
食肉方法很多,如“达拉嘎兰”(烧肉),将肉扔在火炭上烧;“席拉兰”(烤肉),把肉切成大块或条放在锅里煮,“阿期根”(生吃),主要是生吃狍、鹿等的肝、肾;“库呼乐”(晒熟肉干),将熟肉切成块晒干。
如今鄂温克族猎民的饮食同当地汉族居民渐趋相同,但仍喜欢食用野兽肉和野菜等。
(3)居住
扎兰屯市鄂温克族猎民旧时住山林和靠近江河的地方,主要以游猎为主,无固定场所,一般多住“木刻楞”。
定居后,所住房屋与室内装饰等与当地汉族居民基本相同。
(4)礼仪
鄂温克民族十分讲究礼节。
老年人普遍地受到社会的尊重,年轻人见到长辈,首先要施礼问安和敬烟。
落座让长辈先坐,喝酒请长辈开怀,吃肉让长辈先动刀,起程让长者先走;如骑在马上则下马问安,然后侧身让老人先行。
长幼之间恪守严格的礼节,见面相互问安,相互尊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为本民族所憎恶。
鄂温克人十分热情好客。
他们常说:“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走”。
因此,不论对本民族客人还是其他民族客人,来到自己的家,主人都认为是大喜事,热情地将客人让到屋里,让客人坐在贵宾座位,敬茶递烟。
对远方的来客,还要用丰盛的肉食和好酒款待。
(5)姓氏
鄂温克族历史上曾分为三大部分,即从事游猎生产的“雅库特”、主要从事牧业生产的“通古斯”和嫩江流域从事农业生产的“索伦”。
他们的姓氏根据本氏族的名称而来,又因居地不同有所区别。
萨马街鄂温克人的主要姓氏有:俄格都涂格敦、尼格混涂格敦简姓涂;俄格都杜拉尔、尼苏混杜拉尔、谢盼杜拉尔、左然杜拉简姓杜;那哈塔、卜勒吉格勒简姓卜;萨马基尔简姓萨;蒙古勒达图、黑格特达图简称代;俄格都何音、依格吉日何音简姓何;伊格吉日简姓伊;白格日简姓白;瓜尔佳简姓郭等。
(6)传统艺术
舞蹈
鄂温克语也称“额黑勒格”、“额黑勒仁”。
鄂温克族的主要舞蹈有《鄂温克舞》、《哲辉楞舞》、《爱达哈喜楞舞》等。
这些舞蹈节奏性强,动作有力,脚的动作和上身的姿态和谐优美,加上有节奏的呼号声,构成鄂温克舞蹈的特点。
还有一种被称作《努经勒》的舞蹈,多由鄂温克妇女参加。
这种舞蹈动作有力,节奏性强,脚的动作比较突出,鄂温克风格比较浓厚。
歌谣
鄂温克人长期生活在森林、草原、田野之中,创作大量反映狩猎、采集、种植以及社会交往、男女爱情、婚丧嫁娶、宗教仪式等歌谣——“扎恩达仁,其中包括猎歌、牧歌、情歌、酒歌、萨满歌等,此外还有逃婚歌、反抗征兵歌等,内容比较丰富。
鄂温克歌谣比喻优美,抒情真挚感人,诗句朴实豪放。
韵律以押头韵为主,双句一韵,每首歌谣韵律多变,易于即兴演唱。
(7)婚嫁
鄂温克族基本上沿袭一夫一妻制,所不同的是有“氏族外婚”和“姑舅表亲”现象。
“姑舅表亲”就是姑表兄弟姐妹之间通婚,并且有优先婚配的权利。
女子出嫁后,在婆家如生女孩,则喜欢嫁给舅舅家人,俗称“还骨头”。
鄂温克族历史上的婚姻嫁娶习俗,实质上是两氏族之间的婚配,后来才逐步发展到与外族通婚。
与外族通婚早已习惯化,萨马街的鄂温克族与外族通婚已一半以上。
鄂温克人有入赘的习惯。
双方父母经过多次协商后,无需赠送礼物,由男方将新郎送到女方家,大家在新娘家尽情欢乐,婚事即算完毕。
入赘者要至诚地奉养孝敬女方父母,同时和女方的兄弟姐妹一样有权使用和继承老人的财产,有权保留自己的姓氏。
鄂温克女子选择配偶,不以穷富为标准,而主要看劳动能力、社会名誉和人品是否端正,厌恶不忠不孝,反对言行不一。
鄂温克人历史上的婚姻程序大致分为求婚、订婚、结婚三个阶段。
求婚时,必须聘请一位受人尊重的媒人出面,经过媒人的奔走说合,婚事即可确定;订婚,男方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送牲畜、酒、生产工具、金银首饰等,并且置办酒席,共同欢庆,互祝订婚之喜;结婚礼仪比较繁琐,由于居住地域区别有所不同,萨马街鄂温克人同鄂温克自治旗南屯鄂温克人的结婚仪式大体相同,主要有修建新房、迎接新娘、善意刁难男方、新郎新娘共同就餐、招待宾客等主要仪式。
(8)丧葬
清代至民国初期,本市(旗)境内鄂温克族人死后,多放置在树上实行风葬,好将尸体挂在树枝上,落地后用火葬或者挖土掩埋。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鄂温克族丧葬习俗与汉族相同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鄂温克人的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鄂温克人的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