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新婚习俗验新娘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新婚习俗验新娘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结婚风俗流程

       结婚风俗流程:

       1、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下聘礼,聘礼要“三金一银”,至于聘金可以商量决定。

       2、男方给了聘礼,女方自然也要陪嫁,娘家要准备被褥等床上用品作为陪嫁,结婚当天还要给男方一个红包。

       3、结婚当天,新郎要和童男童女一起出发去迎娶新娘,婚车去时人员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

       4、新郎到新娘家之后要敲头门,然后向新娘的父母鞠躬改口并佩戴胸花。

       5、之后就要敲新娘的门,迎娶新娘,进去之后要向新娘告白并献手捧花。之后两人互戴胸花。

       6、新人要在新娘娘家吃喜面,然后和新娘家的亲朋好友拍照留念。

       7、新人返回新房,新人下车后要燃放鞭炮。

       8、新娘向男方父母鞠躬改口并佩戴胸花。

       9、进入新房后,新郎新娘要喝红糖水,意味婚后生活甜甜蜜蜜,新娘要做喜床。但是,有身孕的人不能进婚房。

       10、之后就要去酒店,新人要向亲朋好友献花。新娘家人要在12点之前离开酒店,离开时,新郎的父母要送四彩礼。

       婚礼流程安排:

       1、7:00新郎出发迎娶新娘。

       2、9:30从新娘家返回。

       3、10:00开始在新郎家的一些仪式。

       4、11:00出发去酒店,迎接宾客。

       5、12:00婚礼仪式开始。

       6、12:30开始婚宴。

二、结婚时有哪些习俗

       1、压轿、拜天地、合卺旧时新娘要乘红色绸缎披挂起来的花轿。花轿子迎娶新娘时一般是两乘,一乘新郎坐,另一乘不能空着,要选一个秀美的男童坐,这叫“压轿”,有期望多子的意义。花轿到达结婚的地点,新娘不能自己走出来,除要别人掀开轿 帘搀扶外,还要脚不沾地,踩在铺好的袋子或红毡上。因为要有人不停地挪动袋子才能传到新郎家的花堂门口,按照语言的谐音,“传袋”即“传代”也。新婚夫妻所行的一项重大礼仪为拜天地。届时要以男左女右的位置下跪,同时向象征天地的诸神及父母磕头,然后夫妇对拜。新婚夫妇有同饮交杯酒的习俗,不同的地域饮交怀酒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同饮一杯,有的则分杯而同时饮,也有的饮时用两杯、两臂互相交叉,总之不管什么形式,都象征男女同体,象征阴阳合一。合卺的习俗起源得非常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此时所用的杯子以彩结连之,饮毕要把杯盏和花冠都掷于床下,如果杯盏一仰一合,则证明吉祥,很明显这是得子的吉兆。最早的酒杯是葫芦瓢。葫芦是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的统一体。中华民族把葫芦作为男女相交、阴阳相合的合体始祖神。合卺的习俗源远流长,由民间而传入了宫廷。《明史》卷五五和《清史》卷八九都记载皇帝及皇太子行结婚大礼时都实行合卺的习俗。2、面虎娃娃、等娶罐陕西一带有这样的习俗,新娘到婆家门口,婆家送给新娘的第一件礼物是一对白面蒸出来的面虎,这对面虎两目圆睁,憨厚可爱。婆家的人把系着红线的一对面虎系在新娘的脖子上,新娘欣然接受。到了洞房里,在火红的喜烛下,新娘津津有味地食虎头,新郎则食虎耳。这其实表明阴阳虎相交而繁衍子孙的观念。陕西关中一带姑娘出嫁时有送等娶罐的习俗。什么叫等娶罐?等娶罐是插放小木屑用的,这种小木屑蘸上硫磺,等于火柴,有点烯灯火之意。问题不在于等娶罐的用途,而在于其装饰面。这些等娶罐出自不同的女性(或娘家人)之手,同样的童子抱物坐莲图,娃娃所抱的是在不停地更换的:有的抱笙,有的抱桃,有的抱猫,有的抱石榴,有的抱桂圆等等,但是其主体图案都是一个娃娃,娃娃都梳着抓髻,背饰均为花卉,有时在花下面突出一个字,有时带有“0”形符号。等娶罐是点烯灯火的用物,中国人常常把生儿育女称为“续香火”,这样看来,祈子的主题是再鲜明不过了。3、吃红鸡蛋与撒帐在婚礼上常常有分送红鸡蛋的习俗。新娘入洞房之后,要抖开花被,人们挣抢埋在被中的红鸡蛋,这样不仅利于新娘生育,不孕的妇女也相信可借此生育。在浙江金华,新婚之夜新郎新娘要吃“子茶”,“子”就是指的蛋,又谐音孩子的“子”,所以吃“子茶”也是祈愿早生子之意。云南金平县内的哈尼族娘家要带两包糯米饭,并把每个饭包上的鸡蛋都分成两半,吃饭时要将新娘的饭包的半个允蛋和新郎饭包的半个鸡蛋分别重合,然后让新娘吃掉,据说象征两**,可以生儿育女。在原始初民的信仰中,人从卵生,天地万物均从卵生,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卵。道教认为天、地、人原本一体,同属宇宙卵,有着同样的属性,合一则是顺乎自然。在婚礼上还有撒帐的习俗。据《戊辰杂钞》记载,这习俗最早起源于西汉武帝刘彻的新婚之夜。出身低微的李延年给皇帝当差,为得高官厚禄,把自己的妹妹送给了皇帝。按照中国封建的礼法,李夫人的身份是低微的,不可能行正式的大礼。李延年觉得自己没有脸面,也委屈了妹妹。于是就在华灯高照的新婚之夜,向皇帝跪奏,要分撒彩果以辟邪。当皇帝和新夫人并坐在合欢床前时,李延年边歌边舞,在灯光歌舞的欢笑声中,人们把大把大把的红枣、栗子撒向新婚夫妇,原来枣栗子的用意是“早立子”。果然李夫人“梦熊入怀”,生了个皇子,确立了应有的地位。现在的婚礼上仍然有撒帐的遗俗,只不过不撒枣和栗子,而是用五颜六色的纸屑代替了,有的学者认为有春花秋实的意义。“撒帐原是象征播种的,五谷干果都是植物的种子,春天播下种子,秋天就能收获了,与九月怀胎是致的。”(宋兆鳞《中国生育信仰》第381页)这是以巫术观念来解释,种子是可以收获的,人也可以模仿。旧时江苏省江宁县民间婚礼还有撒筷子的习俗。在新郎新娘进入洞房之后,领唱人拿着一把筷子朝上面边抛边唱:“筷子筷子,快生贵子;筷子飞扬,子孙满堂; 筷子落地,状元及第。”苏北应县还在闹洞房时,有“筷捣窗户”的习俗。新郎父亲抱着一胖男孩,拿着红筷子,边捣边唱:“……一捣一传,养个儿子做大官;一双筷子一个洞,生个儿子更有用……”新婚要同床共枕,新婚夫妇的床前要贴床公、床母的像。在新郎、新娘享用新床前,忌讳新床空着,必请人来压床。压床的人有三种。一种是有夫、有儿有女的全福人,一是新郎的好友,还有十岁以下的儿童,这都具有祝福兼得子的含义。一般新婚夫妇的床是由别人铺的,要请一个有丈夫、有子女甚至有孙子、孙女的老妇人(全福人)来铺床。4、房事与吉时吉方房事是指性行为、性生活。婚姻是性行为、性生活的合法化,即便如此,民间也有不少礼俗约定,并且具有鲜明的择吉取向。房事的礼俗约定有的是出于健康方面的考虑,较少神秘色彩,甚至还有某些可取之处。古人把精液看得很重,认为含有某种精气、元神,俗称“精液一点,血水万滴”,精液是比血液更为珍贵的东西,因而房事过多会损神折寿。台湾有俗谚“惊死螟螟一,不惊死螟螟七”。意谓怕死的一晚上只交合一次,不怕死的一晚交合七次。还有一首流传甚广的俗语是:“二更更,三螟螟,四数钱,五烧香,六拜年。”意思是二十岁时每更可交合一次;三十岁时一晚可交合一次;四十岁时要像一五一十数钱那样,每五晚交合一次;五十岁时就要像初一、十五烧香那样,每半年一次;到了六十岁,就要像一年一度的拜年那年,一年只能交合一次了。有的时候虽然房事不多,但也有伤身体,如在身体劳累困乏时就是如此。俗话说“百里行房事者病,行房百里者死”,意思是走远路后行房事会生病。而行房事后再走远路更有性命危险。房事交合还有许多禁忌,如:心情郁闷、愤怒时忌交合,因为此时行房,肝火太盛,会火上烧油,伤肝损脾;吃得太饱或空肝腹忌交合,俗以为醉饱后行房事会损伤五脏,空腹行房事则会大伤元神;患痨病者性行为的欲望很强,但最忌交合,否则无可救药;眼疾未愈或始愈不可交合,否则眼会失明;筋骨损伤者要好伤后再断俗两个月才可交合,俗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即一百天才能复原,否则在百日内行房必死,刚过百日就行房也会导致残疾。房事的礼俗约定有的则是基于神明的考虑。民间历来有性行为不洁的观念,有的地区有“任承丧,不承双”的俗语,意思是宁可把炕(床)借给人办丧事用也不愿借人供结婚用,以为弄脏自己的炕,会遭晦气的。基于这种观念,又产生性行为会亵渎神明的观念。于是在鬼神出没的场合和时间忌行交合,惟恐亵渎了鬼神,使人蒙受灾祸。例如在宗祠里、祖堂上、庙宇内、宫观中、神龛下、井灶旁、坟墓地、棺柩处等地方,由于是鬼灵神明的常居地或出入处,男女如在此处交合,便会亵渎、触怒神灵,给人类降下灾祸。又如在日蚀、月蚀、地震、雷鸣、狂风、骤雨、水灾、旱灾、瘟疫等情况下,切忌男女交合,以为此时行房是对于意的违背,对鬼神的亵渎,会使已经发生的灾害恶化下去。民间还有忌在露天交合的俗信。露天交合称之为“野合”,历来禁忌甚严。因为天地是天神地祗的驻处,野合就会污秽天地,冒渎神明,违禁者会遭五雷轰顶,死无完尸。

三、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

        婚是人生中一件十分繁琐的大事,各种规矩流程,缺一不可,在这里给各位准备结婚的新人们介绍一下,分享一些经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 方法/步骤 订婚: 首先男方需要准备如下: 1、聘金:根据地域差异1万、6万6、8万8、十万零一(寓意十万里挑一)、百万不等。 (据了解,唐山聘金一般为3万—8万,山西聘金一般为6万—10万,河北聘金一般为1万-3万,天津聘金一般为5万-10万) 2、金饰(戒指、手镯、项链等),俗称“三金” 3、订婚戒指(钻戒一只) 3、礼饼 4、十全十美, 双份。(囍盆、牙膏、牙刷、牙杯、针线、顶针、镜子、皂盒、梳子、手绢) 5、酒水牲礼(酒一瓶、洗手鸡一只)。 女方需要准备如下: 1、抬礼品礼:给帮女方抬男方行聘礼品者的红包礼。 2、甜茶。 3、甜汤圆、点心。 4、招待男方宾客的酒席。 7、回赠男方的礼品。 订婚程序: 通常来说,订婚着重女方的礼俗,结婚着重男方的礼俗,不过现代大多由男女双方协商合意即可。以下为一般礼俗,可视实际需要或地方习俗,酌情增加或省略。 1、订婚当天,男方将「行聘礼品」以二、六或十二个红大盒装盛。 2、男方亲友将甜茶喝完,并将红包置入杯中。 3、准新娘出堂收茶杯(过程和敬茶同)。 4、奉茶完毕,接着进行「戴订婚戒指」(或手指);将金、铜戒指以红线相系,取夫妇同体同心之意或以钻戒代替。 5、女方准备高椅、矮椅各一张 6、准新娘入座,脸朝客厅大门,向外而坐,两脚踏在矮椅上。 7、准新郎站在在准新娘在右边,面对准新娘。 8、准新娘伸出右手,准新郎右手拿戒指。 宴请注意事项: 举行完以上订婚流程后,女方家亲男方家以及女方诸位亲戚吃宴席,准新郎挨个拜见女方亲人,并接纳亲人给准新郎准备的见面礼金。 转天,准新娘要由伯母或者姑姑陪同,拜见男方亲友,吃宴席,并收见面礼。(此时,男方注意要准备红包给女方的陪同每人一个。) 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 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 订婚流程结束,接下来转入正题: 结婚流程! 1、婚礼前天下午,男方家带管家来与女方碰面,商议当天结婚细节。 2、婚礼前天下午,新娘的妹妹要去新郎家贴窗花,收礼金。 4、结婚当天,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大早来女方家娶亲,车队要绕圈城行走,不可走回头路。 5、新娘妆毕,要怀揣一方小镜子,以“避“凶光。等待迎娶,同时要将准备的糕饼吃下。 6、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 7、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 8、丈母娘捧茶给新郎,并接收喜钱。 9、小舅子换新郎新娘花,并接收喜钱。 7、新郎见到新娘后,困难又来了~新娘的鞋被家人早早的藏了起来,新郎需要找到鞋子,才能进行下一步。 8、逗新郎环节,节目各不相同。 9、经过重重考验,终于可以迎娶新娘了!但是,先娘子不允许落地,得新郎一路背回家哦! 10、在新郎通过重重考验的同时,丈母娘还有一项工作——熏车。(丈母娘手拿香,围着喜车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之后再打开车门,将车内也熏一遍。)熏车结束,丈母娘接收喜钱。 11、新娘上车,车队启程。迎娶队伍要随带红布或红手帕,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或互丢红手帕,即新娘的女红消灾。 12、新娘弟弟陪同,与陪嫁物品一起,俗称“拎皮箱”,到婆家后再将皮箱打开,俗称“开皮箱”,并收取拎箱红包和开箱红包。 13、到达男方家,新娘被新郎背至床上,新娘坐上提前准备好的红被子,然后喝过红糖水,吃过糕面后,方可下地。 14、宴请男方宾客,新人敬酒。 15、未入洞房前,必请一位父母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到新房中为新郎新娘安放被褥。并将一把五色粮撒到褥下,赶个五谷丰登的吉利。床头下放几颗红枣,意思是早(枣)生贵子。枕下放几粒花生,意思是男孩女孩“花”插着“生”。 16、晚上亲朋好友闹洞房。闹洞房的人越多越好,人越多越显出自己的体面和光荣。俗话说:“新妇三天无大小”,这一天,不论男女老幼都可入房“看新媳妇儿”,逗引新娘,不管荤的素的一起来,有意是尽量使原本羞羞答答的黄花闺女变成大大方方的泼媳妇。 16、最后,还有人潜伏洞房窗上窃听新郎新娘说私房话,俗称“听房”。 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 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 接下来,该讲回门了。 回门即女儿偕女婿回女家认门拜亲。回门的时间各地不一,古时是结婚第三日、第六日或七、八、九日,也有满月回门省亲的。春秋时期就有回门之俗,后代沿袭至今。由于“回门”是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故称“双回门”,取成双成对的吉祥意。回门时,旧俗规定新娘走在前面,返回男家时,新郎走在前面,因为这次回门是女儿新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又称“走头趟”。在“双回门”后,一般不准在岳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男家,因为旧时有新婚一个月内不空房的风俗。 1、新人回门,好事的大兄嫂、小姨子常在饺子内包以辣椒等物,以耍笑新郎。 2、女方宴请亲朋好友,新人挨个敬酒认亲。 3、返回婆家,结婚流程到此结束!

四、结婚时有哪些习俗

        一、交杯酒与结发夫妻 “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与新娘的“交杯酒”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用彩绸或彩纸把两个酒杯联接起来,男女相互换名,各饮一杯,象征此后夫妻便连成一体,合体为一。当然很多情况下,“惟新妇羞涩,不肯染指一尝”。(民国:《解县志》) 饮过之后把杯子掷千床下,以卜合谐与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它象征男俯女仰,美满交欢,天覆地载,这阴阳合谐之事,显然是大吉大利的了。民国时期,山西民间结婚,拜天地之后,“导入洞房,婿先进,上床踏四角,新娘继入,坐床后隅,饮交杯酒,是日‘合卺’,合卺之后,尚有谒祖日见勇姑等礼,大抵于结婚之翌日行之”。(民国:《浮山县志》) 今天,山西农村青年的婚礼上,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简单的多。男女各自倒酒之后两臂相勾,双目对视,在一片温情和欢乐的笑声中一饮而尽,或者是在洞房或是在举行婚礼的大厅、饭店、酒楼。按民俗传统,交杯酒是在洞房内举行的,所以都把合卺与入洞房连在一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现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与心态都是一致的,结永好、不分离的暗示对于新婚夫妻今后长期的婚姻生活都会产生影响。 当人们置身于偏僻山村的婚礼中,不管平常人们的生活多么艰辛,但通过交杯酒所洋溢出的欢笑,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照婚礼习俗,在交杯酒过后,常常还要举行结发之礼。结发在古代称合髻,取新婚男女之发而结之,新婚夫妻同坐于床,男左女右。不过,此礼只限于新人首次结婚,再婚者不用。人们常说的结发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与续弦等都不能得到结发的尊称。 古代婚俗中,结发含有非常庄重的意义,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消失,但结发这一名词却保留下来了。结发夫妻受到人们的尊重,结发向征着夫妻永不分离的美好含义,如同交杯酒一样,在农村仍然得到大多数人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在男人们可以娶妾、养姨太太的时代,结发夫妻就显得尤为突出。以至于不论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新科进士,还是突发横财的商人地主,在攀援富贵、寻花问柳、续纳小妾之时,一般都要对结发夫妻保持一定的尊重。 在中国人的心理和情感上,从古至今,漫漫几千年,尤重结发夫妻。 因为结发意味着“第一次”。在男女授受不亲,人们一生中深交的异性寥若星辰的情况下,结发,意味着第一次接受了异性的新鲜,第一次发出会心的微笑,第一次品尝了爱的幸福,第一次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所以,无论如何,这个第一次都是弥足珍贵,值得珍惜的。 此外。结发还具有庄严、神圣、天意、缘份等等得到社会认可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婚姻的双方产生了义务和责任感。 -------------------------------------------------------------------------------- 二、闹洞房的秘密 闹洞房是婚礼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礼都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婚礼的高潮,也是最热闹最有趣的节目。 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戏新娘”。闹的方式各种各样,各地有同有异。总括起来可分为文闹和武闹两种。文闹以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谜语、对对子,请其讲述恋爱经历及平常不见于口的男女之事,山西民间有称“说令子”,妙趣横生,迫使新娘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是夕,好事者多以谈谐语编为词调,强使新妇歌之,名曰‘闹房’。近则变本加厉,庆贺之忱出以戏谑,抑失礼之甚矣。”(民国:《翼城县志》)武闹是使用较为粗野的方式,不仅口出秽言,还对新娘动手动脚,颇有恶作剧的性质。 闹洞房时,平辈的、晚辈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纷纷拥入新房,喜笑逗乐,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他们极尽所能,想出种种方式,让新娘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俗话说“三日没大小”,除了爹妈都能闹。这期间,人们之间随随便便的关系是礼俗所允许的,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颇似西方文化中的狂欢节。因此,无论如何戏闹,如何难以接受,新娘是万万不能反目生气的。如若气走了闹洞房的人,将被视为是新娘的任性,人缘不好,日后的光景就不会好过。 闹洞房是对新婚夫妻的一种祝贺方式。在民俗中,人们认为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崇,为了趋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势的阳气,才闹洞房的,所以民间俗语说“人不闹鬼闹”。 闹房在功能上也是对新婚夫妻的考验,包括机智与耐心,原本是一种“关口考验”,但在民间往往行之过分,成为陋俗。 闹洞房的习俗起源甚古,《汉书》记载“燕地嫁娶之夕,男女无别,仅以为荣。”(《汉书》,《地理志》)闹房之俗可能起源于“听房”。在新婚之夜,亲朋好友在洞房窗外窃听新媳妇的言语和动作,人们感兴趣的无非就是男欢女爱之事。从性心理的角度讲,这种举动似乎正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意淫”之举。以后逐渐演变成为戏弄新娘的闹洞房。此种风俗行至唐代,风行民间,不但男方亲属,贺宾客朋都有戏弄新娘的权利,连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阻拦,品头论足,抚摸取笑,需索于难。这种习俗由古至今,已由个人行为变为集体行为。 综观闹洞房之俗,驱动人们听房、闹洞房的心理动机是复杂的。 首先,这是一种人们性意识的外化与下意识的冲动,人们从闹房戏妇与抚妇之中,表现了对异性的某种挑逗,发泄出来之后便可克服既羡且忌的心理,以达到性在“下意识”界域的某种平衡,这种对异性的态度与行为在平时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闹洞房正好提供了一种机会。 其次,闹洞房是传统婚姻中包办婚姻的产物。因为只有在新婚典礼之后,激动的新郎才可搞开新娘的红盖巾,这对新人以前不相识,无相交,更无情感的沟通,第一次见面便要共堕爱河,显然是陌生和难堪的。因此,闹洞房习俗可以消除彼此的距离和陌生感,协调俩人之间的紧张气氛,融洽感情。无疑,洞房之闹是百米赛跑前的必要准备。 再者,在兴旺发家的心理趋动下,大多数的新婚之家,都存在着既苦于众亲友之闹,又乐于让其闹的双重心理。 闹房可以使双方的亲友们熟悉起来,显示家庭宾朋满座,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沟通与感情,以及邻里间的和睦。 热闹是中国人生活的美学理想,闹洞房正是臻于此境的手段。热闹了才能形成喜事喜庆的氛围,闹是一种快乐的场景,是一种欢腾与兴旺发达的象征,只有闹、大闹特闹,喜庆才有市场,财路才可大开,人丁才能兴旺。 -------------------------------------------------------------------------------- 三、洞房验贞 在中国,性行为是一种受习俗高度制约的行为。人们不仅对公开的、合法的性关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习俗的规范试图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之中。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谈到许多妇女与情人们私奔的故事,至少在孔子时代,社会上层中,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之混乱多少有如堕落的罗马时代。当时离婚很容易,再婚也并不难,少女的贞操还不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然而,随着儒学的兴起,特别是宋代的理学泛滥之后,妇女被认为要对社会道德负起责任,理学家们强迫妇女生活在禁闭的世界里,寡妇再嫁是道德上的罪恶,极其珍视妇女的贞洁。 此后,中国人对于妇女贞洁的崇拜也就成了一种心理上的痴迷。这种痴迷的一个恶劣的例子便是所谓的“洞房验贞”。这种习俗把新娘子的贞洁与否,变成了一种当场验明并有众人在一旁作证的赤裸裸的处女检验,可悲的是,新郎并不以为这是对自己情感的亵读,新娘也不觉得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习俗已经扭曲了人们的心灵。 洞房验贞的习俗在民间被称作“验红”、“授巾”,古已有之。一般是在结婚之日,由新娘之母送给女儿或者女婿的白色巾帕,以为初行房事时之用,民间也称“喜帕”。 旧时,历朝定婚礼,都有授巾之礼。有的地方如广东,授巾之后,新郎新娘关门入室,云雨**,而新郎的父母亲友则在门外静候,风流之后,新郎手捧朱盘,盘内放着所授之巾,盖以红帕,其所示新娘为处女新红,众人皆大欢喜,纷纷表示祝贺,并以烧猪送于新娘娘家。在此之前,娘家人一直揣惴不安,惟恐新娘不见处女红。 由于处女膜是否破裂成为检验贞女的唯一标准,一旦未见其红,新郎与家人便要归因于新娘不贞,至少在心理上要产生很大的猜忌与不和,形成隔膜。轻者使新娘无言以对,受辱终生,在婆家和丈夫面前无地位,重者由媒人遣送女子返回娘家。 重视处女红,是中国社会的普遍观念。善于观察的文人们又把其赋予了浪漫的情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记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幽会之后,特别提及香巾,他写道: “(后庭花)春罗儿莹白,早见红香点嫩色,灯下低睛觑,胸前着肉揣,畅奇哉,浑身通泰,不知春从何处来。” 剧作家汤显祖在其《邯郸梦》那颇具艳丽色彩的对白中曰:“好夫妻进洞房花烛,……大河犯客槎,猛擒拿,无媒织女容招嫁。休计挂,没嗟呀,多喜檀郎蘸眼惊红乍,美人带笑吹银蜡。今宵同睡碧窗纱,明朝看取香罗帕。” 陶宗仪的《辍耕录》记载了一个人娶新娘后未见处女红,文人袁可潜赠与如梦令一首“今夜盛排宴筵,准拟灵芳一遍,春已去时,问甚红深红浅,不见,不见,还你一方白绢。” 今天,在山西农村,验红之俗已不多见。但有些地方常在新婚的第二天早上,把见红的白毛巾放在新房外的明眼处,以示外人表明新娘是处女。 -------------------------------------------------------------------------------- 四、婚礼习俗 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但是明清以来,山西各地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如大量地方志中所载的,“婚礼各处不同,大约六礼之中,仅存其四:问名、纳采、请期、亲迎而已,亦有不亲迎者。”(乾隆:《平阳府志》) 解放以后,在婚礼形式上新旧相间,而新的婚礼形式逐步在取代旧的形式。新的,较为文明和现代的婚礼形式在民国期间就已在山西各地开始实行,作为一种新的婚礼习俗,我们把它详述如下: “结婚证书,仍用向来红柬,但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妇,俱署名耳。其结婚仪式,系就庭前设礼案,奏乐,由司仪人入席面北立,宣唱:“男女宾人席”而北立。男女族主婚人人席,而南立。男女族全体人入席,而东西立。证婚、介绍人入席,而南立。纠仪人人席,而北立。男女宾相引新郎、妇人席,俱面北立。 奏乐。证婚人读证书,并为新郎新妇交换饰物。新郎、妇行结婚礼,东西向立。双鞠躬。奏乐。 主、征婚人致训、箴词,新郎、妇谢证婚、介绍人,三鞠躬。 男女宾代表致颂词、赠花,两鞠躬。奏乐。 新郎、新娘致谢词,两鞠躬。 女宾代表唱文明结婚歌。 证婚人、介绍人、男宾、女宾俱退。 新郎、新娘谒见男女主婚人及男女全族全体礼,奏乐,男女主婚人及各尊长面南立,三鞠躬,男女平、晚辈面东而立;两鞠躬。男族女族全体行相见礼,东西相向立,两鞠躬。 男女嫔相引新郎、新娘退。男女两家主婚人及男族、女族全体、纠仪人、司仪人俱退。礼毕筵宴。”(民国十二年:《临汾县志》) 今天山西农村的婚礼习俗也大体如此,仅是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富有一些时代特色。参考资料: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婚习俗验新娘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新婚习俗验新娘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