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潮汕七月初七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潮汕七月初七习俗女人应该做什么
- 2、潮汕七夕节介绍
- 3、潮汕七夕节风俗
- 4、潮汕七夕节介绍
一、潮汕七月初七习俗女人应该做什么
要出花园,行成人礼,为告别童年而举行的。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成人礼俗。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旧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其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
二、潮汕七夕节介绍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的“乞巧节”和潮汕人独有的“出花园”、“走仔节”和“公婆母生”等活动,其中“出花园”其实就是潮汕人的成人礼。
潮汕地区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潮汕人认为,小于15岁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园”里的,由一对称为“公婆母”的神灵庇护着,孩子能不能长大成人,全靠这对神灵的恩赐,所以潮汕人对于祭拜“公婆母”向来很重视。
生活在“花园”里的小孩子每年七月初七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长;而出了“花园”的孩子已经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了,以后的七月初七将不再祭拜“公婆母”了。
“出花园”这天,小孩子要穿舅舅送来的新衣、木屐,一般为红色。并且,这天早晨,父母会让小孩子把一枝带有吉祥意义的“石榴”花别在耳朵上。
这一天吃早餐,一般是凑齐8人,早餐有公鸡一只,甜品,青菜等各种拼凑成8道或12道菜。就餐座位也是有讲究的,“出花园”者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他的专利。其意义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出花园”者举筷夹菜之后,别人才可以吃东西,每一种食物都是这样。而当出花园者属鸡时,应该以鹅代鸡。
这天中午,备办丰盛的午餐,宴请亲戚好友。席间,家人、亲人向孩子祝愿,赠寄美好的愿望。“出花园”前几天或当天,亲戚们都会前来送礼,或是红包或是礼物,礼物是给“出花园”主角的,但一般是由父母操办,进行回礼。
在揭阳,有一个说法,出花园这天,孩子不能跑太远的地方,甚至不能过桥。这一天,孩子只管玩、吃,不用做任何家务活,最后一次由父母宠着。
为图个好兆头,孩子说的话,提出的要求,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都不会被拒绝。
“出花园”是一个告别仪式,同时也是一个开始仪式,从此,孩子就算跳出了花园墙,告别了花香鸟语、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而又懵懂无知的童年,标志着他进入了成年,真正踏上了人生之路。
三、潮汕七夕节风俗
潮汕人七月七有“拜公婆”的习俗。这里的“公婆”非指小孩的公公与婆婆,而是指传说中孩童的保护神。“公婆神”亦称 “床神”,在南方则称“公婆”或“公婆母”,有说是指周文王夫妇,因周文王有百子,因此将周文王夫妇当作公婆神进行拜祭,寓意纷繁后代、瓜瓞绵长,祈求小孩安乐易养、吉祥聪明。亦有一说“公婆母”是指宋代潮汕的一位老妪,因曾救过皇子性命,故被朝廷追封为孩童的“保护神”。
因此拜“公婆母”据说肇始于宋代。此外,还有别的传说,就不一一胪列。孰是孰非无从考证,但潮汕人将七夕作为孩子拜公婆的日子,不难明白却有为孩子“乞巧”之意,通过礼拜公婆神,乞望孩子聪明灵巧,活泼伶俐。
拜“公婆”的礼品也有讲究,多是象征平安幸福的吉祥之物,如石榴花、鸡蛋、汤圆等,由此也衍生出一些形象生动的趣谚俗语,如孩子顽皮好动,通常会被说是“公婆拜蟹”,因蟹有“六足而二螯”,因而用来调侃小孩子手不停来脚不歇,调皮捣蛋,折腾不止。
扩展资料:
潮汕人为年满十五岁的孩子“拜公婆”办“出花园”成人礼,亦多选在七夕这一天。孩童在父母等长辈的守护下幸福成长,就犹如生活在“花园”里一样无忧无虑,而到了十五岁“出花园”后便开始迈入青年时期了。有孩子“出花园”的人家会宴请族亲宾客,而孩子在“出花园”当天则要穿新衣、红屐和吃公鸡头。
这一“出花园”礼俗蕴含了多重意义:一是 “孝悌”,通过筵请族亲,让孩子懂得感恩长辈们对自己的养育与呵护;二是“乞巧”,通过吃公鸡头,寓意独占鳌头,寄望儿女成年后能出类拔萃,成为栋梁之材;第三是通过“拜公婆”仪式,“宣告”烂漫孩童时代的结束
必须逐渐学会明白世情俗理。据称孩子“出花园”穿红屐、吃公鸡头习俗,是与明代嘉靖年间的潮州文状元林大钦有关。少年时期的林大钦家贫买不起红鞋,只穿红木屐,一天他路遇一老者,只见老者手抱一只大公鸡,将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的上联铺于地上,蹲守等待应对者,声言谁对出下联便可获赠公鸡。当林大钦不假思索对出 “牝羊颔下须”的下联时
老者赞叹不已,遂兑现诺言将公鸡相赠于他。回家后,林大钦的父母获悉此事很是欣悦,遂宰煮了公鸡,并砍下鸡头给林大钦作为勖勉,以期将来能出人头地。成年后的林大钦果然高中状元,于是乎乡邻便纷纷效仿,在孩子“出花园”时让孩子穿红屐、吃鸡头,经一传十、十传百,这一“例俗”就这样代代相传下来……前几年,潮汕的“出花园”礼俗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潮汕七夕节介绍
你有去过潮汕吗?你知道潮汕七夕节吗?下面我精心整理了潮汕七夕节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潮汕七夕节介绍 潮汕人习惯称女儿为 走仔 ,已出嫁的女儿相约在同一天回娘家省亲,潮俗称之为 走仔会 。《诗经 周南 葛蕈》中有 归宁父母 的记载, 归宁 即女子出嫁后返回娘家省亲,后来这一习俗随中原移民迁徙入潮而传到潮汕地区,可见由来已久。 潮俗的 归宁 礼共有三次,俗称 头返厝 、 二返厝 和 三返厝 。 走仔会 就是已婚女子在 归宁 礼成之后,于每年的同一天回娘家省亲的一个民间节日。 走仔会 的日期多定在农历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农历的七月初七日。 这一天清早,已婚的 走仔 们,不约而同地随夫携儿,带上孝敬双亲的礼物回娘家省亲。旧时的礼物多为 甜花生猪脚汤 和 甜莲子汤 ,不过,随着时代观念的更新,现今所送的礼物多为干品,寓意吉祥者最佳,如鸡蛋象征团圆,粉丝象征长寿等。已婚的 走仔 们同一天回到娘家,她们在一起叙旧,回忆童年时的趣闻往事,畅谈如何做好一个 贤妻良母 。 她们还相约结伴慰问双亲,倾吐她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这既能温暖老人的孤独的心,又使他们感到晚年生活的幸福。 走仔 们送来的礼物,寓有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之意。这就是 走仔会 的内含所在。 走仔会 是潮汕地区民间的一个独特的节日,它继承和发扬了潮汕人的亲情乡谊和孝敬长辈的优良道德风尚。 广东七夕节的习俗 1、用苹婆来供奉 在广东民间有一习俗,每年的七月初七 乞巧节 都用苹婆来供奉。苹婆其名来自梵语,相传由唐代三藏法师从西域传入,并因七月初七又是牛郎与七姐相聚日,所以又称之为 七姐果 。苹婆是在七月初七前后上市,且它是岭南珍稀果品,又称 凤眼果 ,上市期约半个月,故平时不易吃到。 2、泛舟游石门沉香浦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 仙女淋浴日 。 3、拜七姐 在福建、广东及东南亚一带时兴 七夕拜七姐 。这是旧时女儿家的大节日。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 拜仙禾 和 拜神菜 。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 迎仙 ,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4、七夕取水 过去,肇庆 七月七 落坑洗白白、到河里担水回家避邪,是农村常见的七夕仪式。广宁人普遍认为农历七月七这天河溪的水特别清凉,广宁人称之为 七姐水 ,父母都会叫孩子去河溪里洗身,也许寓意着用 七姐水 冲去小孩子身上的污浊,以游泳锻炼身体,祈求孩子们强健平安。 有这样的传说,七月七当日山坑泉水更甘甜,是一年之中水质最好的时候。此时接取的山泉水,装回家中用水缸或瓦缸存放,据说放置一年都不会腐臭。有村民当天从山里接回来的水,放入冬瓜浸泡,喝下去具有解毒清热功效。如有大人小孩发生惊风热症等症状,可饮用这 七姐水 治病。猜你喜欢: 1. 潮汕特色美食介绍 2. 潮汕地区年夜饭习俗介绍 3. 广东潮汕美食介绍 4. 潮汕美食介绍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潮汕七月初七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潮汕七月初七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