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中国过新年的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新年的习俗有哪些?
新年的习俗有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春节是汉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终于把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找全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看看咱们的老祖宗是如何过年的。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
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二、中国过年有什么习俗
第一阶段:腊月二十三至除夕,年前习俗这一阶段的习俗主要有:(1)扫尘。时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至二十四。含义是除旧布新并祈新年幸福。(2)祭灶。时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摆置酒肉、糖果、米果等,并烧香、点烛、放纸炮。含义是感谢灶王,并祈来年风调雨顺。(3)磨豆腐。时间是腊月二十五。民谣:二十五,磨豆腐。含义是迎接玉帝到凡间检查,祈求降福!(4)备年肉。时间是腊月二十六。民谣: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含义是开始准备年货了,年味渐浓。(5)洗浴。时间是腊月二十七至二十八。民瑶: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含义是洗去晦气,迎接新年。(6)打糕蒸馍贴年画。时间是腊月二十八。民谣: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等喜庆之物。含义是祈福。(7)祭祖和守岁。时间是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这一天是农历的最后一天,即除夕。主要习俗是阖家团圆,吃团圆饭,祭祖和守岁。以上即是新年前的几种主要习俗。第二阶段:正月初一至十五,新年习俗这一阶段的主要习俗有:(1)打炮仗迎新年。时间是正月初一新旧年交替午夜时间点,或初一凌晨。含义是迎新年。(2)拜年。时间是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含义是相互祈福!增进亲情友情。(3)过姑爷节。时间是正月初二。姑爷携媳妇回娘家拜年。(4)烧门神纸。时间是正月初四。俗谚: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含义是年即将过完,要开始新的营生。(5)过羊日。时间是正月初四。传说这一天是羊的生日,因此不能杀羊。含义是祈祷新年丰收。(6)迎财神。时间是正月初五。含义是祈求发家致富。(7)送穷鬼。时间是正月初六。含义是送穷迎富,希望新年发财。(8)捞鱼生。时间是正月初七。含义是祈求步步高升!(9)发利是。时间是正月初八。含义是利是利是,大红大紫。(10)祭天日。时间是正月初九。含义是祈天降福。(11)老鼠嫁女。时间是正月初十。含义是祈除鼠患。(12)子婿日。时间是正月十一日。岳父岳母请女婿回门。含义是增进亲情。(13)搭灯棚。时间是正月十二日。主要是筹备元宵节的各项工作。(14)逛庙会。时间是正月十三日。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要节日。(15)放花灯。时间是正月十四日。含义是祈天降福。(16)元宵节。时间是正月十五日。主要内容是放烟花、舞龙狮、踩高跷、吃元宵等。这是新年后的最后一个年俗节,元宵一过,即代表年过完了,人们开始新一年的生产生活。
三、中国新年的习俗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八、逛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九、舞龙、舞狮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习俗,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小时候经常见,现在也少了。
十、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四、中国过年有什么习俗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打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已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如今的人们除了沿袭以往拜年的方式外,又兴起了网络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是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中国民间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称之为贴画鸡,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过年
过年的起源
有关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放火,无恶不作。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过年
过年的习俗
除尘布新: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古代过年
互赠贺卡: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帖)。拜者投名刺(名帖)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古代过年
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过年
古人怎么过年呢?
古代皇帝:清代皇帝在正月初一日元旦凌晨起床后,这一天最主要的活动是行明窗开笔礼、至祖先和各处神佛前拈香行礼、举行朝贺典礼接受王公百官行礼、向皇太后行礼、接受后宫行礼、在乾清宫行筵宴和看戏,早晨在乾清宫的弘德殿进吉祥饽饽(这里特指饺子,其中有一内包小锞子)也是皇帝在元旦的固定程式;除夕当天除了各处拈香和看戏外,要在乾清宫和后妃行家宴,向皇太后行辞岁礼并接受后宫行辞岁礼。
皇帝过年
百官上朝时都统一身穿大红吉服(平日的常朝是红绿蓝三原色任选),通政司也会“不奏事”,大概是把一些日常政务压后处理。因此虽然并未完全休息,但朝廷上下的确是沉浸在节日的气氛里了。
古代过年
其他阶级:在农历除夕夜,人们要“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门神和钉桃符,主要是为了驱邪避灾,祈求新年好运。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爆竹便响彻天空。不仅皇宫中爆竹山响,要举行隆重的元日朝贺礼。寻常百姓也竞相燃放爆竹,开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动。其实今人过年一直继承着前人的传统,全家团聚,饮酒,吃饺子,放鞭炮,拜年。只是在过年的内容更丰富,民间表演、放烟火、赏灯等许多娱乐活动,热闹非凡。
--以上皆摘自网络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过新年的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中国过新年的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