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厦门过年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厦门风俗有哪些?
- 2、厦门过年习俗
- 3、厦门大年初一到十五有哪些风俗
- 4、厦门过年习俗
一、厦门风俗有哪些?
1、除夕,闽台两岸都称为“年暝”、“二九暝”(即使这天是农历腊月三十,人们也习惯称为“二九暝”)或“年兜”。
2、厦门本地,家家户户都重视围炉,或在家里烹饪,或到餐厅订上一桌。围炉吃年夜饭,预示来年全家团团圆圆。
3、吃年夜饭时,一定要“添碗筷”。由于厦门的地缘特色,历史上许多人到中国台湾下南洋,回厦门过年,要漂洋过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总是有些人不能回来,而这时家里面仍然要为他留一个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4、闽南的老人家,是不会在除夕夜洗衣服的。除夕当天,家中的长辈就会早早敦促晚辈沐浴更衣,所有的一切都要在入夜前完成,并在那之前把衣服洗晾起来,不能湿漉漉地过年。
5、除夕围炉后,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祈求长命百岁。之后有的人会通宵不眠直到天明,称为“守岁”。
二、厦门过年习俗
厦门有元宵节“送灯添丁”和“钻灯脚求子”的信俗。已婚未育的妇女,为祈求添丁,到街上、祠庙、鳌山灯棚底下,钻进钻出,称“钻灯脚”。未婚妇女有“听香”的信俗。
即在元宵夜深人静时,先在神像前上烛烧香,跪拜占卜,朝“掷笠”所指的方向走去,把听到别人说的第一句话作为预兆选婿的条件或婚事的成败。
所以一般父母都要叮呼嘱咐自己的孩子,当夜要多说吉祥话,让人得到好兆。
作为闽南过年的“压轴戏”以“上元”为尾声本地有句土话为:“吃下上元丸,亲像安心丸”意思是只有过了上元节人们过年的心境才能安定下来重新开始一年的劳作。
上元之夜往往要闹花灯有街景灯会,热闹非凡父母往往要带着孩子提灯上街参与热闹同时也欣赏街上的灯展这一天还是三官大帝诞辰厦门人都要向天宫祈福而过了元宵,则意味着春节的结束。
三、厦门大年初一到十五有哪些风俗
历史悠久的 春节 ,是我国一年之中最重要也最盛大的传统佳节,从大年初一,也就是正月初一到十五,各地都有不少传承已久的年节传统。那么就让 老黄历 为你介绍,厦门大年初一到十五有哪些风俗。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夫婿要同行,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
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 除夕 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
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曰 元宵 ,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四、厦门过年习俗
农历春节、上元节闹元宵、踩街、闹花灯、舞龙舞狮这些我国传统的节庆仪式,厦门还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节扫墓踏青(闽南地区的扫墓活动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慎终追远的文化心理),端午节吃粽子和抓鸭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饼等习俗。厦门地处闽南,闽南文化源远流长,保留了很多独具特点的习俗,逢年过节时这些传统习俗便体现得尤为浓烈。除了农历春节、上元节闹元宵、踩街、闹花灯、舞龙舞狮这些我国传统的节庆仪式外,厦门还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节扫墓踏青(闽南地区的扫墓活动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慎终追远的文化心理),端午节吃粽子和抓鸭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饼。上元节又称“灯节”或“元宵节”,是紫微大帝的生日。这一天,厦门的百姓都要向天宫祈福,家家户户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纸钱等供在桌上,向天宫神烧香祭拜,并且占卦,预测一年的福祸,祭酒之后烧金纸,而后完成祭仪、撤供等仪式。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厦门过年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厦门过年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