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苗族的文化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苗族有哪些传统文化特色?
服饰:苗族男装简朴,女装繁华,胸前和袖口及裤脚要滚边、绣花或抽纱,并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间。男女头缠青帕,层层叠叠,大如斗笠,有峨冠秋菊之美。
居住:矮寨苗族受自然、气候等条件影响,喜居吊脚楼。
歌舞:擅长歌舞,其苗族鼓舞、劳动歌、蓐秧锣鼓歌、山歌、木叶情歌等皆即兴创作,出口成章,且构思精巧,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驰名远扬的苗鼓舞、花灯舞等极富群众性,旋律轻快,动作原始质朴,给人爽心悦目的感受。
扩展资料:
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
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但是这些苗文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众中推行。
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来输入的。因为过去苗族没有文字书写自己的苗姓,只用汉字书写汉姓,以致使人误认为只有汉姓,而不知有苗姓。在未使用“汉姓”之前,苗族内部早有自己区分血缘宗亲和族系的“苗姓”。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图腾。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广,他们崇拜的图腾有多种。如凤凰、枫木、蝴蝶、神犬(盘瓠)、龙、鸟、鹰、竹等。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先民把枫木作为图腾进行崇拜,认为自己的祖先源于枫木;另外他们还把蝴蝶作为图腾,认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妈妈”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先民还以盘瓠为图腾,至今这一带还保留了不少盘瓠庙、辛女宫。而贵州西部苗族则以鸟为图腾。
参考资料来源:
二、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苗族民风习俗:
一、丧葬
苗族丧葬,古代有洞棺葬习俗。老人去世,安放于岩洞。望漠县桑郎镇述里锡袜洞,有洞葬棺1其红岩洞有棺木9具,麻山1乡下油年坑洞有棺木12具,巴筛洞、果岭洞、干岩洞、高木洞都有木,还有乐旺镇的油全洞有数具棺木。现代洞棺葬已经绝迹,完全实行土葬。土葬有入殓、祭奠、出殡、安葬等程序。
1、出殡、安葬有棺殓土葬、送终、设灵堂、喊饭、择期、开路、引发、砍马(牛)、解斋、送饭菜、复山、除服、重丧。
二、服饰
苗族服饰,男性无大异,一般头戴青、蓝色头帕,旧时穿长衫或对襟短衣,宽松筒形裤。女性服前丰富多彩,式样色调繁多。望谟县苗族大都自己种棉花种麻,自己纺纱、绩麻、织布、缝制衣。苗族支系,以语言、服饰为区别,表现在妇女的打扮和装束。
1、“黑苗”男性穿青色长衫,布纽扣,下身穿桶裤,长齐膝下,亦为青色和蓝色,裤头另接其它颜色多是白色。
2、“红苗”自称“猛哪”,即红的意思。女性上衣是细麻缝制,衣袖是蜡染绣花红布作高领领背下有一块宽4寸8的红色图案坎肩,衣襟无衣扣,短齐腰。
3、“白苗”自称“猛缕”。“缕”是白的意思。妇女头戴4丈长、层层相叠的青色或蓝色大盘帕,上衣用棉布或细麻布缝制,右开襟,长齐腰带系处,衣领衣袖绣花,衣领下面红色图案坎肩,长尺余,宽8寸,四周镶上花边。
三、居住
望谟县苗族,迁入县境内较晚大都是清朝后期迁徙来的。迁人后,在无人居住的荒地垦荒种地因而居住分散并以支系聚居一村一寨。如石电的松团村、岜饶乡的绒村、新屯镇的牛角塞等。苗族村赛或单家独户、或三五户为邻居,很少有数十户同一村赛。
苗家有“上大梁”的习惯。梁是架于中间一间的两根中柱上,在“上大梁”之前,要在正中一间后面安一四方桌,桌上打一把洋布伞遮住,伞架上挂一张女帕及耳坠、桌子背面用一铺席子围着,桌上摆有一竹筒大米,在米上面烧香、点烛、点灯。
四、饮食
望漠县苗族,居住和耕地处于高山地带,故以旱地作物为主/主要生产苞谷、小米、荞子高梁、红、豆米、旱谷、旱稻等)水稻不多,平时以苞谷为主粮。逢年过节、办喜事,用糯米式各种杷积喜欢吃嫩苞谷耙、红稗粑、小米粑、荞粑。
五、打老庚
苗族青壮年中常与本族以及布依族、汉族打老庚。逢年过节,互送礼品,往来密切红白喜事互相帮忙,亲如兄弟姊妹,情同手足。
六、信仰
苗族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多神。家户户设神龛供奉祖先逢年过节,或婚嫁喜庆,都要杀鸡煮肉祭祀。
七、禁忌
族禁忌,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早上忌吹火,初一早上,妇女忌串门。正月初一至初七不扫地不准有大响声,不准砍柴劈柴,不准洗衣服,不能上山干活。遇上打春雷,第一次要忌5天第二次要忌3天,第三次忌1天,禁止犁田、犁土,做庄稼活。农历2月初二,忌“雀雀会”2天。产妇未满月不准到堂屋,不准外出串门。
八、节日
有春节、开年、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新米粑节。
九、风情
有苗族禁忌、苗年、鸡八块、进门酒、跳花节、苗族新娘走亲访友、木叶饭、与死人“谈恋爱”、吃狗肉、一家客人全寨亲。
三、苗族有哪些习俗?
苗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个人心纯朴、善良、憨厚老实、好客的民族。苗家儿女的外貌特征和其他民族一样都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没有任何差别,只是语言、习俗、服饰不同而已。
苗族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服装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拓展资料:
虽然苗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苗文并没有普及到教育上,毕竟苗文不属于通用语言,普及教育的始终是汉语。苗族人只是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俗,一个民族要想不断地向前发展,就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不会像图腾古道中的土族那样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人基本汉化,学汉语,穿汉服,因为苗服穿起来笨重麻烦,所以日渐淘汰,只有婚嫁和节日的时候,苗族人才会穿上盛装;90后的年轻人基本都是汉苗双语通。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 踩花山 ),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词条 苗族四、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祭鼓节 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 苗年 、 四月八 、 龙船 节等。苗族的传统风俗:1、开年节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2、踩花山节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3、四月八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4、英雄亚努。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5、龙船节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6、姐妹节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7、赶苗场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8、赠带节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扩展资料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苗族百度百科-苗族节日百度百科-苗族的习俗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苗族的文化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苗族的文化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