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火葬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现在火化有几种方式
- 2、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要火化
- 3、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火葬?
- 4、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要火化
一、现在火化有几种方式
现在火化只有一种方式,即把逝者运送到殡仪馆,用火化炉进行火化。
当亲人与死者告别之后,死者的遗体将会被火葬场的工作人员运送入燃烧室。预处理完毕后,尸体会被送入火炉,喷上柴油汽油,点火开始燃烧。
火化后的骨灰会放在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再放进一个纸箱或丝绒袋内,又或骨灰瓮内(如果家属已经购买了的话),然后归还给死者近亲。除了骨灰,火葬场当局会准备一张火葬的官方证明书给家属,用来证明死者遗体已合法处置,证书必须与骨灰一同保留。
火化的历史: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化,其中以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火葬留下舍利子而闻名于世,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纷纷效仿死后火葬的葬式,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
自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节约土地资源。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查考我国古代文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某些地区就有火葬习俗。这在《列子·汤问》、 《吕氏春秋·义赏》、《荀子·大略》等篇均有记载。
以上内容参考:
二、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要火化
葬丧习俗依地方民情均有不同,且依时代变迁也有改变,但旧有的仪节名称多仍保留。出殡,也就是俗称的「出山」或「告别式」,正式的说法叫「发引」,即为哭送亡者上山头安葬,这段过程当然也要借助许多仪式来完成,当日的礼俗有: 1、转(移)柩、压棺位:将棺木由厅堂移到奠礼场所(若是搭棚子则象征性移动一下),称为「转(移)柩」。原停柩处,则泼水清洁打扫,再放置一个大竹箩,里面放燃着的烘炉、十二碗菜、发粿等物品,再放一个盛满食米的米桶,俗称「压棺位」,因停柩在堂时,棺木放置之地点会阴气较重,所以必须压棺位,使原停柩位置阳气较旺。 2、家奠(昔日称起柴头或起车头):为出殡前的隆重祭典,孝眷等一律着孝服参与,孝男孝女并需准备猪头五牲各一份(今日多改为合办一份)。 3、公奠:即故人之朋友在家奠后自由拈香。 4、旋棺、绞棺、发引:由道士引领孝眷绕灵柩三次(以示不忍别其亲),后以绳索、龙槓绞棺。发引即出殡行列开始前进之意。 5、葬列:传统有草龙、撒买路钱、开路鼓、铭旌、孝灯、姓氏灯、挽联、阵头、香亭、魂轿、司功、灵柩(车)、孝眷。丧葬途上有排路祭之俗,即为其亲戚故旧或受恩于故人者,为答谢其生前恩德,特于葬列行途上备辨香案供祭,对此乃由丧主以白布或毛巾作为答礼。 6、葬式:今多为土葬或火葬。 7、返主、安灵:葬后迎魂帛(神主)回家祀奉称为「返主」,并继续安在灵桌上,接着举行丧宴,宴请送丧之亲朋好友。 为求诸事吉祥平安,故殡葬的时辰都必须配合亡者及遗者子女之生辰八字来择定安葬吉时,以趋吉避凶,其中包括大殓,转柩及进圹掩土之吉日时辰。安葬日最忌用重丧日(正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八月辛日、九月戊日、十月壬日、十一月癸日、十二月己日),出葬及除灵、合炉如果遇到重丧日,会非常不吉利。另外三丧日、三煞日、赤口日、八招日同属忌用的凶日。若丧家不得已于忌用之凶日出殡下葬,则须请道士制煞(祭煞),丧礼当中并禁家属哀哭,谓之「偷埋」,即埋葬时不让人知道,即可不忌。另外,怀孕妇女不能参加出殡仪式,若要参加则需要腰际绑上红腰带
三、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火葬?
中国是在商代开始有火葬的,具体发展过程如下:一、火葬的起源与发展 在商代,一些边远民族已经有火葬习俗。后来,受佛教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火葬慢慢盛行。应该说火葬的原因是受原始信仰和佛教影响的结果。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死后,其弟子火化其尸,各取骨灰保存起来,称之为舍利(梵语,意为佛骨),后世僧众死后,也都火化其尸,将骨灰装入匣内,藏之塔中(寺庙塔林即为此而设)。在唐以前,火葬也只在边远少数民族中流行,火葬在中原地区大量涌现,即至宋辽金时代比较盛行,也是佛教盛行之时 。北京也就是在这个时代出现了火葬。 燕京一带火葬习俗的出现,与契丹、女真等兄弟民族火葬习俗影响有直接的关系。据《北史·契丹传》上说他们的丧葬习俗: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可见,他们很早的时候即已有火葬之俗。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有不少火葬墓均能找到与佛教思想相关的物证。金代在金太宗时,佛教传入女真部落,佛教的普遍传入是在金熙宗和海陵王之后,从目前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来看,金代盛行火葬也是在金熙宗和海陵王之后,这与佛教的传入与盛行是相一致的。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凡是盛行火葬的城市,其居民都崇尚佛教。不过从文献记载来看,契丹人在佛教没有传入以前既已有火葬的记录,契丹人先辈的墓葬中就已留下火葬的痕迹,而女真人又继承了契丹人的火葬传统,因此可以说:女真人出于原始信仰的火葬习俗,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佛教的影响。至建立王朝,占领幽州之后,被掠夺到辽地的汉人也从其俗而实行火葬。到1990年为止,从北京地区墓葬发掘来看,至唐尚未发现一例火葬墓,而辽代墓葬中,却有不少火葬墓,且墓主人都是汉族人。 汉人实行火葬,明显是受到契丹民俗的影响。而契丹人素有死不葬的习俗,《旧唐书》载:契丹人是死者不得作冢墓,以马驾车送入大山,置之树上,示无服祀。即使实行火葬,仍不入土。但公元926年,辽太祖死后,则采用了建筑陵墓入土下葬的方式,整个陵墓仿汉族帝王陵墓的形式,又显然是汉化的表现;而且契丹人并不都用火葬。实际上,辽统治的北京地区,是土葬、火葬并行。 宋初,火葬不仅在北方汉族地区流行,除北京外的其它地区如四川、福建、广东、云南等地都发现了火葬墓。以致于在公元962年(宋建隆三年)皇帝不得不下诏禁止:王者设棺椁之品,建封树之制。元代时,北京还有火葬。 明代时期,朝廷还设立净乐堂等火葬场所,死去的妃嫔、宫女等还在实行火葬,也有放置这些骨灰的胥井。。洪武五年,明太祖谕礼部曰:古者掩骨埋胔之令,近世狃元俗,死者或以火焚,而投其骨于水。伤恩败俗,莫此为甚。其禁止之。若贫无地者,所在官司择宽闲地为义冢,俾以葬埋。或有宦游远方不能归葬者,官给力费以归之。 清朝初期,满族依照其旧俗(沿袭女真族的习俗)仍实行火葬,清太宗皇太极等都是火葬的。顺治九年还议定了火葬制度。清代人吴振棫在《养吉斋丛录》中记载:火化,国制也。无贵贱皆然,平时服御各物,殁后尽焚之。遇大丧,则所化者积如山阜。火葬的隆重不象土葬那样看出殡的规模,而是看所焚化的东西的多少和贵贱。雍正皇帝曾说过: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迁徙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 大量的史实也证明清代初期北京盛行火葬。但自雍正帝以后,却很难找到火葬的史实,因为雍正帝已明确严禁火葬而效汉族的土葬了。从康熙帝开始,各皇帝均不火化,而用土葬,并列入国法,以致于这之后的官修史书中对前代皇族火葬的事实忌讳莫深。自此以后,从满族到汉族、从上到下无不实行土葬,满族古老的火葬习俗基本被革除。 近代以来至1956年,北京的火葬极少,大都只存在于僧众、居士等佛教徒中;一些家乡遥远而客死京城的外地人也有火葬的,为的是便于带回去。一些办理丧葬事宜的寺庙设有自制的焚尸炉(即化身窑),这些寺庙化身窑并不对外经营。当时最有名的化身窑是阜成门外白堆子村广济寺的塔院,这个化身窑建立于1929年,到1941年也只有200余人在此火化。1949年前,除上述广济寺外,另有德胜门内大石桥拈花寺和阜成门外下关慈慧寺。 过去北京冬天要饭的倒卧街头,除一部分被慈善机构、政府部门和善主捐棺葬入义地外,也有一部分由寺庙收去火化的。昔年有寺庙专设名叫陆地慈航的马车,据说已有百年历史,专门收殓街头弃婴尸骨,这些弃婴也都为寺庙火化。1954年东郊火葬场火化了2000余具尸体,其中儿童尸体为最多。二、现代火葬在北京的确立 北京火葬的逐步流行和确立,是在1956年以后。1956年,中央领导倡导火葬以来,北京现代的火葬观念才逐步确立起来,并成为新的丧葬习俗。那时候,人民政府除建立火葬场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宣传火葬,改革丧葬习俗。应该说这是北京火葬的新的真正的开始。*****期间,北京的火化率极高,个别年达到了90%以上,但**后又进入低谷。1982年7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下发《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批转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改革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其主旨是积极推行火葬,严格限制土葬。并在全市进行长期不懈的宣传。1985年2月8日,***发布《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提出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北京火化率迅速上升,并稳定下来。通过多年的努力,火葬已完全彻底地代替遗体土葬,成为现代北京的最主要的丧葬习俗。 古代的火葬仪式: 1、女真人火葬习俗中有两项重要的仪式,即烧饭和嫠额。《大金国志》上说: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其祀祭饮食之物尽焚之,谓之烧饭。(1) 这是一种祭奠送丧的仪式。烧饭可以在停灵之间或亲友来吊时进行,可以在墓地同死者一起焚化,也可以在死者祭日焚化,《金史·镐王永中传》:明昌二年正月辛酉(十二日),孝懿皇后崩……辛卯(十二月)始克行烧饭礼。这是死后一个月行烧饭礼。1975年8月,在北京通县城关公社发现的两座金代石椁墓均系火葬墓,墓主人石宗壁系金朝官员,死于公元1177年(即金大定十五年),它的妻子是女真贵族;另一墓系石氏家属,在该墓骨灰盒内发现了经火焚变形的银簪金饰等,这些东西正是烧饭之俗的遗存。这种习俗实际上就是火葬的衍生物,尸体通过火化可以登遐升天,祭祀之物何尝不可以这样。嫠额也是一种送丧仪式:其亲友死,则以刃嫠额,血泪交下,谓之'送血泪'。(1) 这种悼念方式看来特别壮烈。 2、元代的火葬在《析津志辑佚》中有一些纪录(引文见上)。从这一段记载来看,可以知道当时的火葬习俗有:(1)请和尚念经超度,并用音乐(属音乐佛事之类);(2)在家停灵一二天;(3)停灵后即在门外入殓;(4)然后出殡,孝子扶辕,亲友挽送;(5)至寺庙内火化,并就地宴请亲友;(6)火化后再入葬;(7)孝子归家,一哭而止。(8)葬后祭奠,向火化方向洒以酒饭等。有一点可以肯定,火葬礼仪比土葬要简单得多。 2、清代帝后的火葬仪式较为复杂。顺治十八年(1661年)初,福临因患天花,死于紫禁城养心殿(正月初七),第二天一大早,***外的金水桥畔,宣诏官向守侯在那里的众臣宣读哀诏,要求官员们头九天每天要到乾清门外哭丧,在治丧期内的三九二十七天内不得私自回家。福临的灵堂布置在乾清宫,大殿和东西两庑挂着白幔,乾清门两边遍插旌旗幡幢,建了佛、道两个道场,和尚、道士们日夜念经焚香不断。第七天,举行小丢纸仪式,皇太后身着黑色长袍,宫女们全身缟素,拥着太后来到乾清门,面南二立,乾清门两旁黑压压地跪着文武百官,在阵阵哭声和哀乐声中,将福临御用的冠袍带履及珍玩器皿一并焚烧。
四、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要火化
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要火化
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要火化?人活一世,不管是什么样的活法,最后都是要走向死亡这条路,有些人死后会选择土葬,有落叶归根之意,也有人选择水葬,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火化。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要火化呢?
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要火化1火化即火葬,是一种将遗体分解为骨灰和烟气的葬式。我国火葬源于商贷,兴起于唐代,主要是由于佛教的传入,收到佛教的影响,火葬开始盛行。但受到传统观念”入土为安”的影响,在现代中国,火葬的观念在城市居民中接受度远远高于农村,很多地区为了树立火葬观念甚至通过制度法规来强制要求火葬。
火葬可以节约很多墓地空间有些人选择火葬是基于个人原因。但对某些人来说,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传统的土葬,长远考虑觉得其分解过程缓慢,有些人觉得他们比较喜欢火葬,因为其尸体能立即处理。其他看法认为火葬能作为一种简化其葬礼仪式的方法。
这些人认为传统丧葬会使葬礼的过程更繁复,因此选择火化,使其服务越简单越好。此外,成
本因素往往使火葬更具吸引力。-般来说,火葬费用低于传统的土葬服务,尤其是选择直接火葬,尸体只要依法尽快火化,而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服务。
在亚洲,除古印度和中国外,日本和泰国等很早以前也都实行火葬。其中泰国实行火葬的历史
已有1000多年,历代国王死后都要实行火葬。日本在19世纪中叶就有城市火葬场的设施,实行尸体集中火化,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曾一度发布火葬禁令,但两年以后即为废禁,现日本火葬场遍
布城乡,火化率达90%以上。而实际 上,中国各民族中火葬方式可谓由来已久。
历史记载,此葬法先行于少数民族。《后汉书》 载:”羌人 死则烧其尸”。《南史.林邑传》记:“死者焚之中野,谓之火葬”。《隋书》 中的《赤土传》、《石国传》 都有纵火焚尸习俗的记
载。佛教传入我国以后,佛教徙实行火葬,对汉族产生了影响,汉族在宋代已有了火葬习俗,《宋
史.礼志》中曾有记载。江南一些地方建有”化人亭”,专门用来进行火葬。
元代,火葬更为盛行。据《马可波罗游记》载,京、冀、晋、江、浙、巴蜀等均有"人死后焚尸”之俗。由于火葬与儒家礼教不合,因此元、明、清三朝都有禁止汉族火葬的法令。火禁在汉族
中较为少见,只是在少数民族中沿袭。直到现在,虽然政府倡导火葬,但民间仍不习惯,总以为土
葬安生。
从历史上火葬的起源和流传上可以看出,火葬所以能够流行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佛教信仰的影响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丧葬观念,而这种观念与传统的灵魂在死后归天一致,导致人们遵循
火葬习俗;少数民族丧俗的影响和人们的从众心理,尤其是上层人士的丧俗习惯影响到百姓的葬俗。
地狭人众,人地矛盾的加剧,使土地高度集中,使贫民几乎无立锥之地,无法实行土葬,只得
以火葬代之;祈禳心理的影响,如对夭折者或凶死者实行火葬以利于活着的人。正因为如此,造成了火葬在历史上一度盛行,成为汉族中,仅次于土葬的一种重要葬法。火葬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我国殡葬改革的'发展方向。
人死了以后为什么要火化2第一、尸体火化又称火葬,是处理尸体的一种科学方法。由于尸体火化可迅速毁灭尸体上暴力或中毒的痕迹(除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外),因此,为防止隐匿犯罪,尸体火化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火化前必须有当事人申请、医生的死亡证明,验明尸体的身份。凡疑及非正常死亡(如暴力、中毒、非法手术和医疗事故等) ,必须作系统的法医学检验,作出鉴定结论后,才准许火化。
第二、殡葬改革是指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丧事。葬是殡葬改革的方向。但是并不是完全强制群众实行火葬。提倡火葬,逐步限制土葬,最终完全用火葬代替土葬。
第三、在暂时还不具备火葬条件的地方,本着有利于发展生产建设的原则,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土葬用地,以乡或自然村为单位,利用荒山瘠地建立公墓。提倡平地深埋,不留坟头的葬法。
第四、改革旧的殡葬礼俗
1、破除看风水、选坟地、搭灵棚、摆路祭、出大殡、打幡摔盆、烧香化纸、收送挽幛等迷信和铺张浪费现象,大力提倡文明、俭朴、节约办丧事的殡葬礼俗。
2、减少铺张浪费的靡靡之风,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风。
第五、同时,殡葬改革节省了大量的耕地、木材和其他财力、物力、人力;减少了疾病的传染以及水源的污染;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有益于植树造林和工农业生产。火葬开始的时间,是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目的是为了以节约稀少的耕地。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火葬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火葬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