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人死后的习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人死后的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人死之后家里有什么习俗? 要全面点

       人死后家里有送终,穿衣,噙口钱,停床,绊脚绳,看丧鸡,烧纸钱,报丧,打墓等习俗。

       具体介绍:

       送终: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穿衣: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当地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

       噙口钱:人刚咽气,赶紧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

       停床: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让其安详地离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绊脚绳:尸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所以,要用麻绳绊上,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

       看丧鸡:尸体停上尸床,床脚拴一只白公鸡,谓之“看丧鸡”。“看丧鸡”要一直拴到出殡。据说是为了防止猫、鼠、虫豸啮尸。“看丧鸡”只能在集市上卖掉,丧家不能杀食。俗以为鸡是为老人守过丧的,杀之不祥。

       烧纸钱:传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天下轰动,名利双收。蔡伦的嫂子见了眼红,逼使蔡伦的哥哥蔡莫学造纸,蔡莫未得要领就背着弟弟自己造起纸来,造出的纸又黑又粗,无人来买,堆积满屋。蔡伦的嫂子深感内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气之下,就在妻子灵前烧起纸来,烧着烧着听见妻子在棺材里喊:“开门,开开门!’人们打开棺盖,蔡莫妻子坐了起来,嘴里还叨咕说:“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后来逢人便说,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阎王殿,阎王让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烧了纸,送了钱,小鬼们就争抢起来,他们拿到了钱,就把我从地狱中放回来了。这样,蔡莫造的纸能在阴间当钱使的消息很快传开,原来堆积如山的纸就被抢购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为了卖纸,特意装死,也没深怪于她。由此,丧家烧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至今民间丧祭烧的还是较黑的粗糙纸,俗称“斗底纸”、“升底纸”。

       报丧:死者遗体停床之后,就要很快请来“阴阳”先生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体日子,并把这些日辰用白纸开列出来,贴在墙上,丧祭仪礼按此如期进行。与此同时,请来“家门父子”头面人物在一起商议丧事怎样办理,请“总管”,叫“知客”,定厨师,约吹手,开始筹办丧事。由总管统筹安排,指挥动作,事主只是出钱出物当孝子。

       打墓:人死了一般都要尽快埋葬。因此,打墓是丧事中第一件要紧的事。当地人历来特别相信“风水”、“脉气”,认为祖先理在“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就可以升官发财,福禄并臻,人丁兴旺,奕世不衰。富贵的说是“坟里‘脉气’好”,贫贱的说是“坟里没出下”,把后人的际运归结于前人坟墓风水的好坏。所以,人们在墓址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和认真。

二、人死了有什么风俗?

       虽然人们不愿意谈论死亡,但毕竟生老病死是客观存在,谁也躲不过。所以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丧葬习俗禁忌的,以便避开禁忌,遵从习俗。一、逝者安葬的禁忌1、逝者的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老人们习惯把去世后穿的衣服称为“寿衣”,过了六十岁后就有老人开始准备寿衣了。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讲究的。件数一般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2、棺木忌讳用柳木棺木忌讳用柳木,相传是因为柳树不结籽,担心会绝后。二、葬礼的日期忌讳选在重丧日重丧,(音CHONGSANG),重,重复,双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丧事,指的是一个人去世后近则百日内,远则一年左右,家人或者亲戚中又有人相继去世的情形。习俗讲究,举行葬礼的日子一定要避开重丧日,以免家中再发生亲人去世的情形。三、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须,不要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以免将自身的悲伤气息带给他人。尤其是婚礼、开业、庆贺小宝宝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参加。四、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带绿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五、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

三、人去世了有哪些风俗?

       在我老家这边,人去世了的风俗比较繁杂,我就挑一些说说吧。

       一、倒头鸡 。当老人断气离开人世之后,不准孝子大声啼哭,更不能将眼泪掉在死人身上(据说一滴眼泪等于给死者钉一苗钉子)。等老人亡去之后,就要抓一只枣红鸡公在大炕头跟前剁掉头,谓之倒头鸡。据说是给亡人引路用的,再就是在炕跟前的背后烧许多纸钱,一来是亡人路上的费用,二来是给叫差小费,叫不要在路上折磨老人。

       二、出殃 。据说人死以后是有殃煞的,必须备三色布,清、红、白布和十根红线绑在一起,挂在竹棍上,由族长或者庄老拿上在亡人身上呼叫其名讳,再叫某某人的头殃在窗子里出去,孝子要背靠门柱上,不许回头看,手拿出殃布应身喊“大大或者娘娘在窗子里出来门里进去”,依次二殃、三殃、都是如此,然后将出殃布插在屋檐底下,以表达殃煞化散,人正式离开人世,据说人活在世上生有送生娘,死有叫差。

       三、落草。落草前首先要点一盏长明不灭的灯放在亡人的头前随时添油,不能熄灭谓之长明灯。落草,在老百姓眼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的生命就像花木凋零一样,落地即为死,当人亡去以后,从炕上将亡人移至上房堂桌上(死者为大)热天则移至上房掉桌底下地上,提前用热开水将地烫湿,挖一尺多深将尸体遮掩,以防尸腐,再用铁铧和麻片缠裹双脚,定型固定整理遗容之后,子女亲人焚香化纸鸣炮嚎哭诉说永别之痛,祈求亡人再不要有什么牵挂,一路走好。亲房邻居闻声赶来,劝说孝子节哀不要太过悲伤,还得料理后事,再派人背一背麦草垫草铺,以便孝子坐草铺用。

       四、黄葬。如果亡人在夏天去世,一般情况下是三天早上承孝,下午就送葬,阴阳看下葬的时间不看送葬的日子,谓之黄(慌张)葬。

       五、参灶据说人亡去后三天晚上要参灶,一切执事的人、孝子等都早早吃完晚饭,孝子化纸以后将厨房要打扫干净,灶神前要点好香蜡,还有需要烧的纸糊,比如马、拉马娃,现在的小车、司机等一类用品,事先要董事的人或者阴阳念咒语开七窍,给拉马娃或司机起按名字,一般叫顺手快来等,其它纸糊和其他亡人用品将一同在坟上火化。

       六、七天卸床从亡人去后孝子每天早晚饭后,都必须化纸祭奠,晚上必须睡草铺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母亲临产峦草之恩。等到第七天的晚上孝子要将亡人睡过的地方打扫整齐铺好被褥空下,等待亡人前来卸床,据说亡人去后一直押在山神庙里,在七天卸床以后才能押回十殿受审,如果亡人是女性,三天参灶、七天卸床都要还要回娘家一次,也就有俗语“活着是娘家的人,死后是娘家的鬼”的说法。

       七、待客。安排阴阳、护灵、打坟、木匠、吹响及庄老首席上座,其它人不分席位就坐,孝子诸席看酒,说答谢并叫大家吃好喝好。款待请客时由掌盘端四盘凉菜,出一壶酒,给阴阳、木匠、吹响、分别端钱答谢。

       八、覆土。招待完众人之后,一切用具暂时不能归还,孝子在三天以内不能走门串户,据说有服孝之冲。在第三天早上,还未见人时孝子要拿上香、蜡、纸、酒、菜和一把铁锨在坟上去烧纸、上香,再在坟墓上压三锨土,谓之覆土,回家后方可将一切用具归还别人。

       

四、人死了有什么风俗?

        人去世后的风俗(乡里乡亲之间)送终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因为,当地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穿衣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当地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除了公务人员之外,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多数仍沿袭清朝、民国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可见封建习惯的顽固性。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死后的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人死后的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搜索
最近发表
随便看看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