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陕西丧葬习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陕西丧葬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陕西发现完整汉墓出土大量文物,古人下葬有什么习俗文化?

        最新的考古发现 我国陕西省在西咸新区发现一座保存完整的西汉墓葬,这一座古墓葬有着非常多的出土文物并且可喜的是保存的情况良好,种类也多,包括有鎏金青铜器、玉器、铁器等。

        丧葬的习俗文化流传至今,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因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丧葬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丧葬仪式是越来越精简、丧葬程序是越来越减化。

        古人下葬非常讲究。在我国,生老病死中的 死亡 一直都是非常严肃的话题。在礼仪传统上更是有很多的讲究,经过这么长的一段时间的演变,已经慢慢形成了我国中华民族独特的丧葬文化。首先是仪式,一般来说,仪式是要根本地域、家族的不同,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的就是随着逝去的人一起的,会有陪葬品。因为古代的人们认为生老病死是一个循环, 死亡 是会使得逝去的人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那么应该使得他们能够拥有跟这个世界同等规格的生活用品、生活水平,所以会给逝去的人陪葬品,表达对逝去的人的尊敬。

        还有的就是被称为 寿木 的棺材。为逝去的人举办一场体面的葬礼,也是古代人的丧葬习俗之一,这样是在表达对亡者具有缅怀爱护之情。棺椁制度早在我国的周朝就已经有了,《礼记 檀弓上》记载: 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为了能让逝去的人安眠,保佑后代兴旺发达,福荫后代,一般都会挑选一个风水宝地安葬,这样的做法是为了保佑后代。

二、关中丧葬风俗?

       是陕西凤翔县部分地区的习俗吧,有着一定的地域知识。

       当地人死后不会马上埋,而是暴露在室外直至血肉化尽。人死后不立即埋葬,而是要停尸三天,有人会认为这是迷信,但是事实上是有根据的。本来人死后,并不是要停尸3天才能丧葬的,而是要7天,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头七”。按照民间的说法在民间的说法就是一个人死后的第七天,也就是头七,这天被称为是回魂夜,在这天夜里死者会回家看最后一眼,看看自己生前生活过的地方,而四十九天之后又会重新投胎,只不过现在改成三天。

       因为在在古代,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科学发展缓慢的时期,古人的思维受到束缚,都是一些封建迷信,人们就有了,人死之后,要想不下地狱,必须要七七四十九天,才能投胎转世的说法。

       但是这个说法在历史上也是有根据的,神医扁鹊大家应该,某国的一位太子不幸离世了,当当时扁鹊就看一下他的尸身,发现这位太子并不是真的死了,后来看到太子果然复活,才知道太子是得了“尸厥”,差点就被装进棺材活活闷死了。有了这样的教训,后来大家都是按照人死后,先停尸几日才处理尸体。为了防止假死,也是为了给大家足够的时间准备后事之类的。

       而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某地方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死后,按照他们那里的风俗要停尸三天,可正在三天后要出殡的时候,老太太奇迹般的活了过来,当时家人可是吓坏了,哪有人会死而复生,冷静下来之后,就问老太太经历了什么,老太太妮娓道来自己经历了什么。虽然事情看着很玄乎,但是也是停尸三天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中华文明五千年,从古至今留下非常多的风俗习惯,但随,着时间的改变,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有很多的习俗就开始慢慢改变,自古以来中国人非常讲究孝悌,丧葬也是一个家庭的大事,在这里面有着很多的讲究。

三、陕西当地的丧葬习俗都有什么?

       陕南的比较复杂,死者咽气以后马上要烧纸钱烧完的灰要用黑布缝成的口袋装起来,然后要擦拭身体,擦拭的部位也是有讲究的,六十岁以上的要穿七件衣服,入殓前用一中特殊的纸将棺材内部四壁包住,然后在棺材里垫上被子,将死者入殓以后,棺材中的缝隙必须塞严,然后盖棺盖,还不能完全封死,棺材下面放个碗,讲究点的用桐油,用纸搓成个芯点燃,然后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规矩之后,会请吹鼓手围着堂屋棺材转几个通宵。在下葬的前一天晚上,在提前看好的一个时间将外面搭的棚子拆了,把棺材盖打开,再看死者最后一眼,之后用漆和石灰等东西调和成粘合剂将棺材封死,抬出屋子,天亮了到时间了就出发,农村一般都是青壮年抬到墓地去的,抬的时候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就不吉利,墓穴都是提前一晚挖好的,棺材到了墓地,时候到了就开始下葬,一定要将棺材对准某个方向,之后填土,等到大寒以后就可以筑坟了,说的不全面漏了很多东西,十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可能同一个地区都会有差别。

四、关中丧葬风俗?

        推荐于 一、临丧当葬主气绝前,要为其剃头(梳头)、洗脚、净身、穿老衣。 二、当葬主气绝后,由族内德高望重者料理丧事,领带家人孝子们在纸盆。 三、烧“倒头纸”,献“倒头饭”,烙“打狗饼”,将其抬放于正厅中间的木板上,设好灵堂,点燃明尸灯(俗称长寿灯,要求昼夜不息)并在脸上蒙上“寿帘纸”,将烙好的打狗饼放于其袖内。 四、备孝布、制孝衣,一面派人请阴阳。 风水先生来后,根据死者的年龄、属相与断气时辰,根据当年的流年,以定葬期、看坟地、出门牌,并书写七斋表。之后并及时派人向亲朋友好报丧(通知入殓和送葬时间)。但对到老外家(男的舅家,女的娘家)的报丧务必由死者的长子去请,那怕长子是个孩子,也得由位长辈领着甚至你抱着去请。 入殓入殓分大殓和小殓。入殓时间一般在人死后1-3天举行,具体入殓的时间得由至亲是否到场而定(等待外出至亲,特别是儿女中的某几位),有时也考虑其他因素,如气候太热,尸体不好久放、棺木没有做好、寿衣没有齐备或事主的经济情况与家族传统而定。入殓时一般先请专业人士整理遗体,请儿女与至亲共同作入殓仪式,并顾用吹鼓手(3-5位乐人)吹奏哀乐。 入殓时,先要“稳灵”,即安放棺材、搭灵席、灵桌、挂棺帐。再求得舅家或娘家来人的认可,(一般他们都要“挑点毛病,谈嫌点不是”,以示“负责”),再在灵柩前的殓表(名旌条子)、安放“金童玉女”等。入殓时要求男女孝子基本到齐。入殓前要给棺材内铺一层碎土,土上放些柏朵,四角放置六曲,丝麻铜钱等物。先用麻纸将尸体一层层掩盖严密,再倒入草木灰,以纸卷成灰包,将尸体镶实镶紧,再用白酒或酒精擦洗死者面部,然后合好枋盖。 守灵与开吊老丧在家设灵堂三至七天(大多数是三天),此间,可请乐人、礼宾先生、僧人念经作道场。女婿和外甥要给挂名旌,上书死者生前品行功德等;葬主出事后,五服以内的孝男孝女,要轮番日夜守灵,直至送葬。开吊一般是先儿女与至亲,之后才接受客人吊唁,并发给孝布或孝帽(不给孝布孝帽的,即表示在而后的丧仪里,不必再来);客人所送丧礼丧仪,因丧主的身份和文化交往圈而异,一般有物质的,有文字吊联挽联的,也有搭礼送钱的。送葬送葬临期前,至孝男要穿着孝服,提着招呼礼物(荤招待拿肉,再配成四样礼物;素招待则拿豆腐等)再次去请娘舅(葬主是男的,专请舅家,女的则请娘家)。宾客范围则由事主家决定,五服以内的女客家,则由该客户的直接亲属通知,或捎话带请。按经济能力,请礼宾先生,定乐人。 送葬前一天晚上,主要亲朋好友必至。家堂设祭、请灵(请已故同辈,男请男,女请女)、稳柱、献饭、奏戏、升灵(给棺材下放数枚硬币)行四拜礼,抱鼓挥旗,行令、鸣炮、三献、省食、和糕焚化。 时至天明,女孝子扫墓(三辈五人),早饭以后起灵、送葬(送葬时辰川原不同河川在日出前,原上在早饭后),开始为家祭,之后,再在村中摆起香案,举行露天祭奠(乡俗称作“路祭”)。“路祭”除以上形式外,重在表彰死者生前或在病榻前侍奉的孝男孝女(包括儿媳妇),为其披红搭彩,亲戚有朋为死者“点戏”,送往墓地时,女孝子先哭往墓地、男孝子扯牵(长布栓在灵柩上用手拉着前行)。抬灵讲究八抬或十六抬(八个人抬、十六人抬)。灵前有抬亭子的,打引魂幡的,拿花圈的,灵后边鼓乐随行。 开路鞭炮齐鸣,送至坟前,再举行坟祭,坟祭结束后下葬。焚烧纸钱纸物、挛墓、起冢、孝子谢。回程后招待宾客。傍晚还要连续三天的“打怕”等等。以后,按照原先阴阳先生书写的“七斋表”(每七天为“一七”共七个七),还要举行“七祭”。所谓“七祭”,就是“逢七烧纸祭奠”。 再后,到百日举行“百日祭奠”,过周年要举行“周年祭奠”,直到“三年祭奠”以后才算完满结束。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陕西丧葬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陕西丧葬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