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哭嫁习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哭嫁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新娘出嫁为何有“哭嫁”的习俗,哭嫁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结婚是一件大喜事,但是在古代,新娘出嫁前几日大都要“哭嫁”,连母亲、姐妹等家人都要一起哭,且世人都认为哭得越伤心,这门亲事就越喜庆。时至今日,我国许多民族如土家族、壮族、彝族等依旧保留着这种“哭嫁”习俗,还伴有哭唱等传统仪式。

       哭嫁常常从新娘出嫁前三个月到半个月就已拉开序幕,每每有亲朋好友前来送礼祝贺,新娘就会对着他大哭一场,作为道谢的礼节,此时的哭没有固定的章程规矩,较为随意。而到了结婚前夜和上轿出嫁时,新娘和陪哭的家人便要依照传统礼仪轰轰烈烈地哭一场,若不哭或者哭错了,则会受到街坊邻居的嘲笑甚至歧视,成为笑柄。哭唱的内容或是祖辈传下来的,又或是自己即兴创作的,大多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和亲人关怀的感激之情,也有表达对新生活的迷茫和不安。

       哭嫁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说赵国公主嫁去燕国做王后,她的母亲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这大抵便是哭嫁的起源。

       其实“哭嫁”的原因有很多,并非所有的“哭”都是表达喜悦。若是这门亲事是新娘憧憬的,那么她通过哭嫁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表达对亲友的难舍难分之情,她的“哭”,具有孝和义的伦理价值。而母亲、姐妹陪着新娘一起哭,更能引起共鸣,让新娘回想起母亲怀胎十月生下她、又含辛茹苦把她养大的艰辛岁月,感到发自肺腑的感恩和惭愧,因而哭得越激烈,越能表达她作为女儿的孝顺之心。对于姐妹亲情也是一样的,也能从哭声的激烈程度中得到反映。

       但自古婚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多女子出嫁并非自愿,因而她们的“哭”,除了表达感恩,大多都是对前途的忧虑和对婚姻的不满。结婚就意味着她们将从闺中女儿转变成婆家的媳妇,一方面要远离父母,结束纯真美好的少女生活;另一方面要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未知环境,履行为人媳妇必备的责任担当,因而心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压力负担,“哭嫁”恰好给她们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方式。而促使这段姻缘的媒人,也就成了新娘心中最怨恨的对象,她们常常在“哭嫁歌”中痛骂媒人,把心中的满腔怒火化作恶毒的诅咒唱给媒人,风格也与之前的难舍之情形成了极强的反差。

       其实表面是痛骂媒人,实则是以媒人为代表,表达遭受封建婚姻荼毒的女性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命运不公的批判与反抗,借“哭嫁”对封建婚姻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因而“哭嫁”作为传统习俗的同时,也是旧时女性一种可怜又可敬的宣泄不满的方式。

       总而言之,哭嫁作为民族传统习俗,无论哭的是喜是悲,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意义。

二、哭嫁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哭嫁”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

       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

       虽然现今婚姻自由了,在结婚时仍会有哭嫁,但这仅仅是一种仪式罢了。而这些哭嫁歌都是少女于出嫁前夕,在娘家向老妇学习的歌曲,内容主要是咒骂把她娶去的男家的人,因为传统妇女命途多舛,出嫁可谓一生苦难之始,所以她们在离娘家时先要骂尽这一生的悲凉。不过这些歌谣大多是口耳相传,很少以文字纪录。

       现今,在大中华地区,很多还原古代的婚礼表演节目,也有哭嫁这一环节。

       扩展资料:

       历史

       哭嫁源于古时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 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 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

       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四川农村中,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四川北部山区汉族聚居地还残留哭嫁习俗。

       参考资料:

三、民间传统婚姻习俗:哭嫁?

       以前结婚,新娘出嫁时都会哭哭啼啼的,在民间风俗中称为哭嫁,当然现在很少看到哭嫁的习俗了,本期传统节日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民间传统婚姻习俗:哭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哭嫁原由1、伤离别,念亲恩新娘通过哭嫁,以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亲友难舍难分之情,具有孝、义的伦理价值。即将远嫁他方,新娘首先想到的是离别亲人,依依难舍之情油然而生。因为要离别,平日不曾给予过多关注的亲情,此刻历历凸现。回顾往事,新娘悲从中来,用哭泣的歌声表达对闺门生活的不舍,对父母恩情的感念。十月怀胎的辛苦、养护的艰辛,件件往事、点点细节都浸润着父母的深情,做女儿的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从内心深处溢出。由于母亲对女儿的恩爱最深,所以这时候新嫁娘想得最多的是母亲:“天上星多月不明,爹娘为我费苦心”,“勤耕苦种费尽心,娘的恩情说不完,一教女儿学煮饭,二教女儿学结麻,三教女儿学背柴,四教女儿学挑花,五教女儿学写字”,“你把女儿养成人,你把女儿白抱了,你把女儿白背了”,都表现了母亲千辛万苦把女儿养大成人而女儿无法报答、又伤心又惭愧的感情。土家姑娘在出嫁前,哭得越狠,越会哭,就表明越孝顺父母。在哭父母的同时,土家姑娘还要哭亲友、哭姊妹,这种哭表示对亲友姊妹的难舍难分之情,哭得越厉害,表示亲友姊妹间的情义越深。2、换身份,忧前途婚嫁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其主要功能是将女性从女儿转换成媳妇。女儿和媳妇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角色,其间呈现出一种断裂:一方面,新娘要告别女儿角色,因而内心充满了对往日生活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新娘要开始履行陌生的媳妇职责,因而恐惧万分。所以,新娘必须通过某种途径脱离原来的角色,进入新的角色。这种角色的突变必然会对女性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她们需要通过某种途径消除紧张,“哭嫁歌”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合法有效的途径。女性在哭嫁仪式中被赋予话语权,她们借此权利,通过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转换时的情感压力、重负,告别旧的女儿角色,为接受新的角色作心理准备。“哭嫁歌”还体现了新娘不愿离开父母家人、“千金贵女未做饱”的恋家心理。虽然作为一个女儿家在家中的地位没有男性高,不如兄弟重要,但也总是生活在母亲的庇护之下,相比做媳妇的处境要优越得多,故此无形之中就有了对比:“我在娘家是贵人,六月太阳我没晒,七月行雨我没淋;我到婆家变下人,六月太阳天天晒,七月行雨我要淋”,进而发出了“这样的日子怎么过,这样的日子怎么挨”的哀叹。这种对娘家的留恋,对婆家的恐惧,可以说是女性哭嫁时的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也是“哭嫁歌”贯穿始终的主旋律。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四、哭嫁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哭嫁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大概一个礼拜左右哭唱的序幕。

       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

       哭唱的内容介绍:

       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

       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哭嫁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哭嫁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