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春节前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春节前的传统活动
- 2、过年前的风俗有哪些?
- 3、春节前有哪些习俗?
- 4、过年前的风俗有哪些?
一、春节前的传统活动
春节前的传统活动
春节前的传统活动,过年也就是我们说的春节,是我们国家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这个人心中的团圆节日,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习俗,下面和大家分享春节前的传统活动。
春节前的传统活动11、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3、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4、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5、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
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
6、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春节前的传统活动2剪窗花:剪不断的心绪——期盼
剪贴窗花是众多年俗中的一种。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
写春联:写不尽的幸福——美好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每逢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几千年来,从毛笔书写到彩纸印刷,春联的形式不断演变。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年味是中国人骨子里永远地珍藏。
扫尘:挥不尽的尘往——迎新
春节前的大扫除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去除晦气,迎接喜气的一种方式。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压岁钱:道不尽的希望——多福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的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其寄予了长辈对孩子们成长的美好祝福,希望他们健康成长。
祭祖:祈不完的愿望——平安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祭祖一般在大年三十,百姓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前往祭拜祖先,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祭品,点香烛,以供后辈祭拜。
除夕守岁:守不尽的夜晚——光阴
守岁从吃年夜饭起始,中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了。那时掌灯起就要入席,大户人家兴致勃勃,还会吃到半夜。可普通百姓生活简单,年前烧好的饭,要挨过除夕才能吃掉。以隔年饭彰示,他们的生活年年也有余,一年到头吃不完,明年还有今年的粮食吃。在古时候,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值得注意的是,守岁、守夜并不指的是困了不睡,而是在除夕夜将辞旧迎新的程序都一一做完,比如说,要团圆饭,要合家欢,要放炮竹,要拜年,要吃饺子等等。
这一切都做完了之后,把得到的长辈给的压岁钱或者是晚辈给的增寿钱压在枕头底下,如果没有的得到红包或者想要在除夕夜得到同样效果,获取能量的话可以在枕头底下压上人体工程学特制的太岁银币,这枚幸运币就如同能量输口一样,在你晚上睡觉的时候将天体的能量传送给你,让你在新的一年幸运一整年!
年夜饭:吃不够的幸福——团圆
辞年,就是在除夕吃丰盛的晚餐,俗话叫做“年夜饭”,也有的地方叫做“团年饭”、“合家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辞岁之风自晋朝以来就很盛行,当夜骨肉团聚,儿孙绕膝,灯红酒绿,共话团圆。接着就是守岁。
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说:“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许多诗人都有吟咏守岁的诗句。孟浩然写道:“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杜甫也曾有:“守岁阿戎家,椒盘以颂花。”的佳句,把守岁的乐趣写得活灵活现。
年夜饭
拜年:行不完的礼仪——祝愿
拜年
“过年好”“给您拜年了”。正月初一,人们见面时,都会互致这样的新年问候。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三是抱拳拱手。多是平辈间的拜年。传说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称为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农历年的开始,又称为“三元”。这一天也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亦称“三朝”。
春节前的传统活动31、 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道路宋代,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可以起到驱恶镇邪的作用;也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还有一个作用是可以装饰门户,看起来美观。
2、 年画
很多地方,为了祈求一家福寿安康,还保留着贴年画的习俗。据说,在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门神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一般是一个是白脸,一个是黑脸。都是玄弓配剑,威武非凡。
这两位门神是谁呢?民间流传有下面这几种说法:
一说这两位门神是神茶和郁垒,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正月初一,“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
一说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和蔚迟恭看门驱鬼。据说,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这时,大将秦琼、尉迟恭两位将军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镇守。第二天夜里宫中果然平安无事,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整夜为其守护实在太辛苦了,于是命画工将他俩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以驱鬼魅。后来,民间老百姓争相效仿,纷纷宝两位将军的画像贴在门上。
3、 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墙壁上贴上“福”字。贴“福”字寓意“福气”、“福运”。还有的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4、 放鞭炮
鞭炮也叫“爆竹”。古代的时候,人们在正月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
随着时代的变迁,爆竹的功能由辟邪躯鬼,转变为营造喜庆、祥和、热闹的气氛。
而现在,因为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我国很多城市已经禁止放鞭炮。
5、 舞狮子
狮子在人们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子可以驱邪辟鬼。所以,每逢喜庆的节日,都会敲锣打鼓,舞狮助兴。
6、 除夕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习俗。
秦汉以后,人们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所以,人们点起蜡烛或是油灯,等候这一刻的到来。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疾病赶跑,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7、 祭神祭祖
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的奉上供品,点上香火,虔诚的感谢神明与祖先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它们保佑大家来年的幸福安康。
8、 拜年与压岁钱
拜年的风俗,在汉代就已经除夕,到了唐宋,尤其盛行。
现代中国,拜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上漂漂亮亮的衣服,打扮整齐,到亲朋好友家拜年,互致问候。
在古时,一般在祭神祭祖之后,晚辈要给长辈拜年,向长辈三叩首,长辈接受晚辈拜年之后,把早已准备好的瓜子、花生、糖果等食品端出来,给晚辈品尝,并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分给晚辈。这就是压岁钱。
压岁钱可以当众给,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睡着的时候,偷偷的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9、 饮食
除夕之夜,无论离家多远,有钱没钱,人们总是希望回到家中,吃一顿团圆饭。按照传统,春节的饮食通常由年糕、混沌、饺子、长面、汤圆、鸡、鸭、鹅等等。
10、 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东汉明帝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点灯,到了唐代的时候,元宵赏灯活动盛况空前。
可以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狂欢,为整个春节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过年前的风俗有哪些?
春节前几天的风俗分别是吃瓜糖、打扫房间、磨豆腐、准备过年肉食和杀鸡。
一、吃瓜糖
腊月二十三就是大家口中的“小年”了,这一天不仅要吃饺子和糖瓜最重要的是要祭灶就是送家里的灶王老爷上天。而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二、打扫房间
腊月二十四忙年从这一天就正式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开始进行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毕竟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嘛。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据说在这一天打扫卫生还可以把所有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三、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为什么叫磨豆腐呢。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皇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所以这一天大家要注意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四、准备过年肉食
腊月二十六年货的准备也就从现在开始了,这一天所要准备的就是过年的肉食了,为什么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却成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五、杀鸡
腊月二十七这一天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杀鸡呢,还不是为了讨个吉利嘛。因为“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当然也可以去赶大集把过年要吃的零食喝的饮料统统买回来。
三、春节前有哪些习俗?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用麦芽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灶王爷上天别说坏话。
3,贴门神。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早先的门神是传说中专门管鬼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后来改成其它人物。以保家庭平安。
4、贴春联、窗花、“福”字、年画。大门的“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其他节日
1、中秋赏月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是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重阳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四、过年前的风俗有哪些?
过年前的风俗:
1、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2、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七洗浴为“洗福禄”。
3、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4、腊月二十九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5、腊月三十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春节前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春节前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