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大同习俗(大同的风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大同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山西大同有什么年俗

       大同地区的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甚至于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正是众多春节习俗的真实写照 年三十,俗称过大年。易门神、贴对联、放鞭炮,蒸年糕、包饺子、吃年夜饭,请祖先、熬年、垒旺火都是大同地区的习俗。《云中郡志》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修岁事,陈祀仪;守岁。”这与我国北方其他地区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赘述。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过年发旺火是当地的一大风俗。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子中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好干柴,上面大红字条写有“旺气冲天”、“大吉大利”、“火树银花”等吉语。《大同县志》记载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磊磊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迎新,活动达到高潮。旺火由家长亲自点燃,称为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冲天的火光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烧红的炭火照亮庭院,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围着旺火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到了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铲回灶内做饭,不准外人铲走,表示一年的兴旺。如今,尽管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楼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过年垒旺火的习俗仍然照旧。与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观、规模庞大。人们围着红光耀眼、灿烂辉煌,吐着长长火舌的旺火,排着长长的队伍,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一圈圈祈福的人们,欢笑着、嬉戏着,祝福着美好的来年和幸福的生活。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气势磅礴。 “拜年”是岁后迎新纳福的主要活动,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其内容丰富多彩。元日子时交年时刻,伴着新年的钟声、震耳的鞭炮声,各家开始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如今的大同地区通常是后一种习俗,“过年好”成为最常用的拜年俗语。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因为初一以来的诸多禁忌过此日可破,故称“破五”。破五的习俗活动主要是“送穷”。黎明各洒扫秽垢,送之门外。又剪彩为人,在街头相更换,名曰“送穷”[4]。民间还留传说初五是五路财神(注:所谓五路,指东南西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的生日,故各处商家店铺纷纷开张营业,迎接财神,以求利市。 正月初八,俗称“八仙日”。全神下凡,人们上街游百病,上庙进神、还愿。清道光十年刻本《大同县志》记载:初八日,俗唤“八仙日”。是日,顺禳星辰。先是,前腊,各庙僧道与相识者送迎祥疏一道;至期,家家布施,各庙僧道有回以果饼者,有留之吃斋者,则视布施之多少为差。 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成为传统民间习俗。民谚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由此可见元宵节俗与岁首的密切联系,它是春节习俗的又一高潮。观灯、猜谜及各种娱乐活动构成了一卷绚丽的民间传统风俗画。大同地区“元夕自十四日至十六日,竞张鳌山灯,间放火树,以庆太平。”[5] “乡下多扮灯官,唱插秧歌来城内相征逐,仿傩礼”[6]。 正月二十、二十五,民间俗称“小添仓”、“老添仓”。“是日凡贮米面处则必焚香,甚有乘此日籴米面以添贮者。”[7]代表填满粮仓,盖好窖子;一年有吃有穿,家庭富裕。添仓之举意在祝祷、祈求丰收,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向往。 二月二,龙抬头。扶龙头、引钱龙是主要的习俗活动。该日早晨,人们到水井内担水、提水,用水壶装水且内放一枚硬币,从井台开始滴水,一路滴到屋内,滴水画个圆圈,然后将水倒入水缸,表示引到钱龙,预示着财运亨通、发财致富。《大同府志》记载:“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钱献生,谓之‘扶龙头’。提壶汲井水注之,曰‘引青龙’。”

二、大同习俗

        大同民俗:

        大同风俗之一--婚俗 古代的婚姻,青年男女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结合在一起,其婚姻礼节也是相当繁杂的。

        正如《大同县志》所述:“媒妁通言两家父母,既许诺,然后送庚帖合婚、卜日、下聘,名曰:换帖,即古问名,纳彩礼也;迎娶有日,行纳币礼,名曰:下茶;即以请期书附之,名曰:通书,即古纳吉、纳征。

        请期礼也;迎娶之前一日,婿家备肉、面纳于女家,俗谓其肉曰:离娘肉,面曰:离娘面,名曰:催妆;女家即以所资妆奁纳于婿家;及期,婿家备肩舆,择女眷中娴礼者二人以迎女,名曰:娶亲。

        女家也择女眷中娴礼者二人舆至婿门,名曰:送亲;绅士家行亲迎礼,庶人多不亲迎,仅以女眷摄之,婿则俟于门外而已;既迎入于中堂,外设香案行礼,婿拜,女不拜,名曰:拜天地,行合卺礼如古制;次日,新夫妇同拜先祖及父母及长族亲,名曰:拜堂,即古庙见舅姑礼也;是日,女家具酒馔送于婿家,即古馈舅姑礼也;婿见妇之父母,有于三日行者,有三五日后卜吉行者,女也随婿省亲,名曰:回门;至弥月也如之,女住一月乃还,名曰:住对月。

        此则俗礼也。

        ” 解放以后,随着时代变迁,大同地区的结婚礼节也比以前简化多了,但为了取结婚吉利,迎亲时,新郎一般要戴红花。

        傧相由新郎的姐夫或者好友担任,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根红布裤带,名曰:“喜结良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插一棵葱,名曰:“生根立后”;还要带五根肋骨的猪肉一块,叫做“离娘肉”,名曰:“五方吉庆”。

        新娘上车时,女方家中定要送给新郎家中一盘饺子,上面盖着纸剪的大红喜字,名曰:“合家欢乐”;与此同时,女方家中要将“离娘肉”劈出几根肋骨来交给新郎带回,表示婚后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离”。

        新郎与新娘在举行婚礼时,院中悬挂五星红旗。

        其结婚典礼程序是:(司仪一人唱礼)

        一、结婚典礼开始;

        二、新郎、新娘和来宾入席就位;

        三、向新郎、新娘献花撒彩;

        四、鸣炮、奏乐;

        五、证婚人讲话(宣读结婚证书);

        六、主婚人讲话(家长向来宾致谢);

        七、介绍人讲话;

        八、来宾讲话;

        九、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以及来宾行三 鞠躬礼;

        十、新郎、新娘互相行一鞠躬礼;

        十一、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

        十二、临时动议:凡是参加婚礼的人,都可向新郎、新娘提出各种玩笑难题,多属“娶妻生子”之类的玩笑,新郎、新娘无论多么难堪,也不能发脾气;

        十三、礼成;

        十四、宾客入席就餐,新郎、新娘分别逐一向来宾恭敬喜酒。

        婚联: 张灯结彩办喜事、龙飞凤舞喜盈门 春光练出鸳鸯谱、月夜香斟琥珀杯 诗题红叶同心句、酒饮黄花合卺杯 举案齐眉称乐事、雀屏中目证良缘 喜事喜筵斟喜酒、新成新屋迎新人 新屋喜新居绵延福海、佳期迎佳妇美满姻缘 合卺且行夫妇礼、调琴喜奏凤凰音 出水红莲开并蒂、向阳彩凤喜双飞 横联: 关睢雅化、鸾凤合鸣、百年之好、喜结良缘、福寿鸳鸯、五世其昌、举案齐眉

        大同风俗之二--丧俗 古代大同的丧俗,礼仪相当繁琐。

        一般可以分为小敛、大敛、烧纸、送灯、辞灵、出殡、复三等程序。

        正如《大同县志》所述:“亲始殁,擗踊哭泣无数,小敛毕,讣于戚友,大功以上皆以麻括发,名曰:散头;家人裂布裹首,三日成服齐哀,以下各服其服,始大敛;殡于中堂,朝夕奠;每饭必祀。

        是日,亲戚、僚友,悉以楮纸吊慰,名曰:烧纸;是夜,哭讣于城隍庙,名曰:送灯;七日亲友赙奠,名曰:盛函,又曰:开吊;尤必延礼生行家奠;庶民之贫者多有七日、九日葬者,其富者也有经年而后葬者,非礼也。

        惟绅士家及庶民之知礼者,于百日内卜日治葬。

        葬期之前数日,讣期于亲友之,当会葬者。

        前三日亲友赙奠,名曰:辞灵;延礼生如开吊,及葬也如之,凡置灵座、设魂帛、立铭旌、绘容像、造明器、作神主、告迁柩、设遣奠、祀土神皆如制。

        但庶人崇尚佛事,既葬三日,主人祭于墓,名曰:复三,又回:圆墓。

        其绅士家亦有间三、五日即哭于墓者。

        ” 解放以后,随着时代变迁,丧俗大为简化,尤其是1966年大同市建起火葬场后,土葬已逐渐淘汰,一般人员只采用召开追悼会的形式,亲朋好友前往致哀,然后将死者送到火葬场火化。

        这种文明简朴的葬礼形式,已逐渐为民间普遍接受。

        其追悼会程序是:(司仪一人唱礼)

        一、追悼会开始,全体肃立;

        二、献花圈、献悼词;

        三、奏哀乐; 四、默哀(静默三分钟);

        五、致悼词; 六、向亡人行三鞠躬礼;

        七、焚花圈、焚悼词;

        八、礼成。

        丧葬挽联 驾鹤西归、音容犹在、寿老归真、德望常昭、勤劳一世、流芳千古、沉痛哀悼、壮志未酬、凋芳落秀 在世克己奉公 终身辛勤劳动 临终瞻念革命 一世淳朴为民 高风传乡里 一世精神归华表 亮节照后人 满堂血泪飞云天 传噩耗悲歌动地 想见音容空有泪 继遗志铁誓震天 欲闻教诲杏无声 寿终德望尚在 一夜秋风狂摧祖竹 身去音容犹存 三更凉露泪洒孙兰 抱孙昔日恩如海 深恩未报惭为子 承服今朝痛彻心 饮泣难消愧作人 半子情深 大厦悲倾梁大坏 游仙迹香 浓云惊把泰山迷 懿范堪夸 此去九泉空景仰 灵辆在驾 殊深半子痛哀思

        大同风俗之三--出生俗 大同地区,在婴儿出生后,其外祖父和外祖母必须给新生婴儿赠送衣服、被褥、枕头、鞋袜等礼物。

        在孩子生下12天时,亲友中的妇女,要来看望孩子的母亲,名曰:打听。

        要给产妇带来些红糖、挂面、蛋糕等礼物,表示慰问。

        产妇家中也须设便饭招待客人。

        在产期内,忌讳外人进产房,尤其是忌讳外家男性进产家门,为了防止有人冒然闯进,特在门上挂个红布条,表示家中有产妇,禁止外人入内。

        在满月之前,要由婴儿之父母或者其它长辈给婴儿起一个名字,一开始要有个“乳名”,也称“小名”,叫起来不连姓,过几天再起个名字,也称“官名”,叫起来与姓相连,以后报户口、上学皆用此名。

        婴儿生下一个月,父母要给过“满月”,一百天则要过“百日”,一周年还要过生日。

        过“满月”、“百日”和生日的时候,父母的亲朋好友都要带来礼品表示庆贺,同时也要设酒宴招待客人。

        如今,独生子女为数最多,婴儿过“满月”、“百日”和生日都很隆重,有的还要大宴宾客,待到孩子长到12岁时,更是要庆贺一番,谓之“圆锁”。

        出生贺词 千里家驹、天赐石麟、丹桂生香、麒麟呈祥、喜得千金、明珠入掌、禧庆弄璋、螽斯衍庆、祥微弄瓦、燕翼贻谋、瓜瓞延祥、喜添含饴 大同风俗之四--名俗 每个孩子一生下来,父母都要给起个名字。

        大同地区给孩子起名字也有个风俗习惯,每位家长或父母都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审美观点、兴趣爱好、期望景仰……等给孩子起名字,其标准要求是:读起来好听,叫起来响亮,写起来好看,回味起来寓意深远。

        能够达到这四条标准的要求,则为好名字。

        凡是好名字,一定都是自己喜欢,家人喜欢,更会博得别人喜欢。

        那么,如何才能够达到以上的四条标准要求呢?笔者带着这一难题,走访了一些前辈、名流、专家、学者,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点规律:

        一、按家谱起名: 大同地区远在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已有发展,一些名门望族逐步产生,他们为了炫耀自己家族威望,使之世袭相传,希望流芳百世,便著有家谱。

        书写家谱中,一般按照辈数记录祖辈的名字、官职、宦绩……等,每辈都可续记。

        这种续写家谱之风气,到明清时期更加盛行,不但名门望族有,就连一般小康之家也有,尤其在农村,更为普遍。

        每当孩子一生下来,先查其父属哪一辈?再查与小孩同辈的名字叫啥?小孩挨着兄弟姐妹的名字联系起来应该叫啥?便定为名字了。

        这种按资排辈起名字最讲究的家族,要属儒家孔、孟、曾、颜四大望族(即:孔丘、孟何、曾参、颜回四家)。

        根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尊重儒学,都到曲阜祭祀过孔子,尤其是乾隆皇帝曾经先后八次朝孔,并于乾隆九年赐给孔府三十个字: 希言公彦承,弘闻桢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子第76代衍孙孔令贻又续20个字: 建道敦安定,橘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自从乾隆皇帝赐字以后,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孟府、曾府、颜府也都相随而来,均按此五十个字起名。

        自春秋以后,这四家子孙繁衍很多,遍布国内国外,大同地区也为数不少,他们在他乡异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辈,叙罢辈分,定了称呼,便有酒宴招待,问明情况,如果经济困难,还要互相资助。

        二、按期望起名: 每个孩子一生下来,父母都对孩子的性格、气质、作为、事业等有个期望,有的期望功名利禄,有的期望荣华富贵,有的期望忠孝节义,有的期望仁智礼义信……等等,起名字时,就用这些词汇;对女孩子则是期望她温柔贤惠、如花似玉一般,因此起名时多用花、草、兰、珍、英、玲、枝、梅、娥、凤、钦、琴、霞、菊、桃、仙……等辞汇。

        三、按地点起名: 父母的祖籍地、孩子的出生地、出生时间、父母的结婚地点以及值得纪念的时间、地点都可以作为名字。

        比如某位解放军首长的儿子生在挺进太行山战斗中,为了纪念太行山战斗岁月,表达对太行山人民的无限深情,他便给孩子起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太行;有个孩子出生时间是1960年,正是国困家贫之际,父母为了让他牢记在心,便给起个名字叫陆零;有个孩子父亲籍贯是陕西,母亲籍贯是山西,则给孩子起名叫秦晋;又有个家长生第一个女孩叫玲玲,生第二个孩子时,很希望养个男孩,谁知偏偏生了个女孩,这位家长就希望以后于万别再生女孩了,于是给这个女孩起名“止玲”,为了培养这个女孩有出息,将来放出花一样的芳香,又将禁止的止字上面加个草字头,恰好是个芷字,按字意来讲,是个开着小白花,放出芳香的白芷。

        这件事情乍听起来觉得有趣好笑,但从另一方面讲,也反映了起名字的一种思路。

        四、以巧遇起名: 孩子出生前后,父母做过什么好梦,出门时遇见什么事和物,有哪些值得纪念的,都是起名素材。

        比如有个孩子的母亲在临产时,梦见一条蛇,则给孩子起名梦龙;有个孩子父亲梦过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则给孩子起名大树;有的父母梦见黄金,则给孩子起名生金;无论梦见的事和物有多么不好,但为了取个吉祥,图个吉利,都把它圆成一个好兆头,并用“凶梦换吉梦”这句话来安慰自己。

        五、按敬仰景物起名: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审美观点,敬仰一定的景物,比如动物类有虎、豹、牛、龙、马等;植物类有松、柏、林、花、杨。

        柳等;山水类有山、海、江、峰、石、水等;矿藏类有金、银、铁、锡、玉等;颜色类有红、黄、蓝、白等;甚至自然现象类的光、亮、明、日、月等。

        按照这些景物起名字,效果也不错,尤其是近年来,独生于多,起名字可以不必考虑其兄弟姐妹的排列,随着社会的变迁,家族观念的逐渐淡泊,更用不着考虑堂叔伯兄弟姐妹名字的排列,孩子的父母可以随心所欲地给孩子起个满意的名字。

        大同风俗之五--旺俗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

        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

        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

        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

        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

        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

        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

        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

        它有四大特点:

        一、选煤精良。

        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

        二、造型美观。

        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

        三、逐年增高。

        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

        四、规模庞大。

        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

        每逢元宵佳节华灯初上,这些旺火全部吐出长长火舌,直舔大地苍穹,红光耀眼,灿烂辉煌,恰似一条条吞云吐火的飞龙,邀游在锦绣人寰之中,给人们带来了“吉祥如意”、“发家致富”的预兆。

        因此,方圆百里的人潮都要赶来观看旺火,有的人还围着最大的旺火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以图全家平安吉利,心想事成。

        这些繁华景象曾经轰动国外,一些港澳侨胞、国际友人也都接踵前来大饱眼福,为此载于吉尼斯世界纪录,为大同旅游区增添了新的色彩……

        同人说起大同,人们很快就想到了煤,还有云冈石窟。

        这些自然久负盛名,有对大同再多认识的还参观过上下华严寺、九龙壁、鼓楼等。

        但做为一个生活在这里三十多年的大同人,我只想说说自己对大同的感受。

        上小学年年过六一的时候,都要去云冈石窟的,没看出什么门头决道来,早已习惯了它的雄壮,伟岸。

        至于煤,生活的地方就出这个黑乎乎的碳,每天烧火都要先捣碎碳,对它的存在总有些视而不见。

        大同地处山西北端,七县四区星罗分部。

        在我认识里区别大同人是以发音来做为标准的。

        大同的人说话有个特点,卷舌不卷舌都是发不卷舌的音,前鼻音后鼻音不分。

        不过大同县的人虽然也说的是大同的那种土话音,但他们是分卷舌不卷舌的,还特别强调。

        你要是在大同买一件什么东西,人家跟你说:四块钱。

        你可要打听清楚了,一定要很必要的加上肢体语言,用手比划:是四?还是十?因为大同的通普话发出来的四和十的音是一样的。

        大同县傍着离市区不远,可以种些瓜果蔬菜贴补家用,日子倒也过得。

        而远离市区的阳高、天镇就不行了,那里土地贫瘠,农民的生活很是清贫,节约到了克刻的地步。

        吃着莜面山药蛋长大的左云人,说话时习惯带着一个重音。

        左云的男人脸上总是带着憨厚的笑,话很少,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左云的女人倒显得能说会道了。

        我一直佩服左云的女人,能把莜面翻出那么多花样来吃:推的窝窝,搓的鱼鱼,捏的饺饺,包着馅馅,擀的饨饨,搅的拿糕,压的饸酪……如果不是地地道道生于此长于此的左云人,是很难做得来的。

        浑源县有著名的北岳恒山,名胜奇景悬空寺,还有好吃的小媳妇凉粉,浑源也是出美女的地方,秀色可餐啊。

        浑源人口语习惯带个:囔缸。

        就是那个的意思。

        在我的心目中怀仁也是大同的一部分,虽说现在怀仁归了朔州。

        怀仁的人确实怀“仁”,男人重感情,性格稳重、仁厚,女人宽容、勤劳,任劳任怨。

        怀仁的名吃“糖干炉”也是一绝啊。

        大同城南生活的人习惯称自己为“川的人”。

        川的人地处于市周,土地也肥沃,还可以傍城增加点别的收入,自有一种特别的文花底蕴。

        川的人虽然也是属于郊区的,但川的人习惯于把自己跟郊区人区分开来。

        川的人喜欢盖一处整齐宽展的院落,院落中垒着花池,里面种着美人蕉,玫瑰花。

        他们不会向郊区的人种上葱之类的菜,他们有菜地。

        川的人也很节俭,当你走进院落,迎你的是一位穿着打补丁衣服的妇人,你不要吃惊,她就是这院子的女主人。

        郊区的男人普遍表现出来的是满不在乎,花钱满不在乎,吃饭满不在乎,交朋友满不乎,但他们又不乏情趣,通常说的是:回家逗老婆戏孩子去。

        把老婆和孩子放一块,也说明了他们的大男子主义。

        郊区的女人特别能干,她们屋里屋外样样拾掇的井井有条,虽然男人把她们跟孩子放在一个水平线上,但她们的骨子里却是巾帼不让须眉的。

        老大同人喜欢捣古,你要是问个路吧,他们就四大街,七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

        张嘴就是东街、西街、南街、北街。

        这里的“街”发的是“解”的音。

        上世纪最红的百货大楼在他们心中也是根深蒂固了,百货大楼也不叫百货大楼叫红旗商场。

        大同的男人是很豪爽的,喝酒拿钢化杯,白的喝过再喝啤的。

        什么时候说:“还没喝好!服务员!再拿酒来!”那就是已经喝大了。

        大同的男人很帅,很潇洒,他们习惯以吐痰为快,你要是瞪他一眼,他会很酷地说:“不吐不快,一吐为快。”

        大同美女也多。

        走在大街上,你就忙着回头吧,高挑的,小巧的,白俏黑袭人的,打扮时尚的,素洁大方的……冷不丁差一点撞上眼前的美女,你正惊慌不知所措的时候,美女轻启朱唇,娇笑低语一声:“陈色!”你那个美呀,大概能美上十天半个月吧。

        大同人婚丧嫁娶、圆锁、开业一切庆典都要吃一种食品,那就是油炸糕。

        糕,寓意为:高升旺长,节节高,高官厚禄。

        反正是跟高有连系的一切美好愿望吧。

        糕是最为讲究的一种食物。

        如果你来大同,主人待你的主食是糕,你也许会吃不惯,但你一定要知道,只有主人觉得你是贵宾、贵客才会给你做油炸糕吃。

        糕做起来是很复杂的,首先把黍子皮剥了,再磨成面,用凉水和成块垒状,均匀地铺在笼屉上蒸,蒸熟后用手猜(查了半天字典没有找到和这个土话发音相匹配的字)。

        猜糕是最难的活儿,我至今也学不会,太烫了。

        好的猜糕手只是用凉水凉一下手,手上并不带多少水,做出来的糕很劲道。

        然后,在猜好的糕表面抹点胡麻油,一会儿就起了一层小油泡泡。

        这叫素糕。

        有的人就喜欢吃素糕,就着炒鸡蛋或是肉汤汤,咕噜咕噜地下了肚。

        素糕揪成小块,包上馅,上锅炸。

        那叫油炸糕。

        糕馅也是有许多花样的,鸡蛋韭菜馅,黄豆芽胡萝卜馅,玫瑰豆沙馅等等。

        做豆沙馅也是很繁琐的,要用那种特选的红小豆,大火进,温火熬,做出来的馅要求看上去红红的、吃上去绵绵的。

        现在方便了,上超市买一袋豆沙馅,省掉很多工序。

        还可以包上糖,或者炸片片,炸出锅后上面撒白糖。

        桌子上早已摆了一盘红红绿绿的压桌菜:绿豆芽拌粉条,怎么样,馋了吧?

        二月二,龙抬头,是大同的主要民俗之一。

        大同旧时农历二月初二,清早,各户按当年治水龙钱的数目放置到茶壶内,所谓治水龙钱数目是指农历正月第一个辰日为初几,即是几龙治水;再就是以治水龙钱数来预测年景的好坏。

        各户提壶去井中汲水,打满水后边走边洒,到家门口停,将剩余的水和钱一起倒入水瓮,这就叫“引龙钱”。

        中午各家各户吃面条或土豆粉条,称为“挑龙尾”。

        这日,男女老少,修剪头发,名为“龙抬头”。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像“引龙钱”这一项活动就失去了它的功能。

        记忆里母亲多在这一日,买一块白豆腐,剥一棵正月栽的间年葱,豆腐一头插葱,一头插枚硬币,把其当做是龙,放置于水瓮或是水池边,引水进家。

        现在传统的二月二风俗,还是以推头,修剪头发最火爆,这日理发店多迎客进门,出来个个容光焕发,大有一切从头开始的感觉。

        不过多是男人推头的多,女人臭美,没几个舍的修剪的。

        二月二,总有种年的结束,来年开始的感觉,在心理上总觉过了二月二年就过完了。

        不过生活步伐的加快,春节的淡薄,传统和民俗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是那么重要。

        出处:民俗词鉴

三、山西大同的春节习俗是什么

       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山西大同的春节习俗,供大家阅读参考。目录山西大同的春节习俗春节和除夕的区别春节吃什么助消化山西大同的春节习俗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 旺气冲天 。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 旺气冲天 。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 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 返回目录春节和除夕的区别广义的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夜就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设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为大年三十。这一天在古时候称为“岁除”,又叫“除夕”。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往往通宵不眠,俗称守岁。春节俗称“年节”,古称“元旦”。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民国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传统的、民俗的、真正的“年”,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龙抬头”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由于春节与大年紧密连接在一起,再加上时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们将这两个传统节日合二为一了。就时间来讲,过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岁尾。而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过“年”之后就是新的一年,所以不管是除夕还是正月初一,都是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的好日子,在这样喜庆的日子里,第一星座网祝您新年快乐,合家幸福! 返回目录春节吃什么助消化大麦及大麦芽大麦含有维生素A、B、E和淀粉酶、麦芽糖、葡萄糖、转化糖酶、尿囊素、蛋白质分解酶、脂肪和矿物质等。大麦中的尿囊素可促进胃肠道溃疡的愈合。酸奶酸奶除含有牛奶的全部营养素外,突出的特点是含有丰富的乳酸,能将奶中的乳糖分解为乳酸。对于胃肠道缺乏乳酸酶或喝鲜牛奶容易腹泻的人,可改喝酸奶。乳酸能抑制体内霉菌的生长,可预防使用抗菌素类药物所导致的菌群失调。乳酸还可以防止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产生的毒物堆积,因而有防癌作用,酸奶有轻度腹泻作用,可防止老年人便秘。苹果苹果既能止泻,又能通便。其中含有的鞣酸、有机碱等物质具有收敛作用,所含果胶可*收*素。对单纯性的轻度腹泻,单吃苹果可止泻。苹果中含纤维素可刺激肠蠕动,加速排便,故又有通便作用。西红柿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甲酸,可保护维生素C,使之在加工烹饪过程不被破坏,增加维生素的利用率。西红柿中还含有一种特殊成分——番茄素,有助于消化、利尿,能协助胃液消化脂肪,番茄素还能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可治疗口角炎。橘皮橘皮对消化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其中含有的挥发油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可增加胃液的分泌,促进胃肠蠕动。鸡肫皮又称鸡内金,为鸡胃的内壁。鸡肫含有胃激素和消化酶,可增加胃液和胃酸的分泌量,促进胃蠕动。胃激素遇高热易受破坏,故以生食为佳。番木瓜未成熟的番木瓜含有两种酶类,一种叫番木瓜蛋白酶类,一种叫番木瓜蛋白酶,可分解脂肪为脂肪酸,可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白菜含有大量的粗纤维,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防止大便干结。芹菜芹菜可中和血液中过多的尿酸,有平肝清热、健脾利湿的功效,芹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可帮助消化,促进肠壁蠕动,稀释肠道毒素,促进排便,防止大便干燥。青笋青笋解热生津的效果非常明显,能清心、肠、胃火和秽气,止血凉血等过后如饮酒过多应多吃青笋,可以改善消化系统和肝脏功能。萝卜萝卜具有清热生津、消食化滞、开胃健脾、顺气化痰的功效食积腹胀,消化不良,胃纳欠佳,可以生捣汁饮用;萝卜中的芥子油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帮助消化恶心呕吐,吐酸水,慢性痢疾,均可切碎蜜煎细细嚼咽;便秘,可以煮食。茶食茶水煮饭茶水煮饭和普通煮饭的实际区别就在于用水,还是用茶水。煮饭的茶水不能太浓。一般三口之家,用3克左右茶叶浸泡10分钟就可以了。和一般煮饭的程序一样,把茶水倒进米锅,小火煮20分钟就可以等着开饭了。奶茶先将牛奶煮沸加白糖,按一勺牛奶两勺茶汁饮用。能健脾开胃,有助于治疗消化不良。茶粥茶叶6克,大米l00克,先将茶叶用沸水冲泡6分钟,滤出茶汁加淘净的大米,煮成稀粥,每日吃1次。 返回目录

四、大同习俗

       大同民间的节日,除春节及二十四农事节气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上元节、中元节、祭阳日、祭灶日、游百病、小添仓等。1、添仓节:添仓节,这是山西特有的节日。当年要在原有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增加收成,多多增产,寄托了人们对于来年粮食丰收的良好愿望。2、走麦罢:是大同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新女婿在当地麦收结束后,带着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用新麦磨成的面蒸成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去看丈母娘。包含有祝福岳父岳母家里幸福安康,丰收的寓意。3、中元节:大同人把这个中元节称为“鬼节”。这时候的农村,人们扎纸絷,相继给死去的亲人送夹衣。4、大同丧俗:解放以后,随着时代变迁,丧俗大为简化,尤其是1966年大同市建起火葬场后,土葬已逐渐淘汰,一般人员只采用召开追悼会的形式,亲朋好友前往致哀,然后将死者送到火葬场火化。这种文明简朴的葬礼形式,已逐渐为民间普遍接受。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同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大同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