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经开区原小店镇北街路东,过去有“比干庙”,现在虽然早就没有了,可还有群众自发供奉比干的牌位,逢节按令给“比干爷”上香许愿的江山供灯牌位烧香。
对此,年轻人不懂地方传统文化,认为是没有文化的老头老婆搞封建迷信江山供灯牌位烧香。他们哪里知道:
上古时期的大忠臣比干就出现在江山供灯牌位烧香我们豫北一 带;
卫辉比干庙名扬海内外,往南十五公里就又出 现比干庙,足可见忠臣比干得民心,豫北人民爱忠臣江山供灯牌位烧香。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是人为的啊! 其来龙去脉,听俺为您慢慢道来—— 大家都知道小店原来归延津县管辖。可是再往前呢,历史上一直属于胙城县,清雍正五年(1727),因黄河冲积平原形成大面积沙地,“沙压胙城”而并入延津县。延津县因黄河渡口延津渡而得名——这个,恐怕有些年轻人就不太清楚了吧? 《明万历九年胙城县志》“典礼志第四.祠祀”篇记载:“比干庙,在小店,岁以初月八日奉祀。” 《清顺治十六年胙城县志》“礼典篇”记载:“比干庙,在小店集。以四月初八致祀。始建未详。” 两个记载告诉我们,小店集镇上老早就有“比干庙”!如今百姓在这里纪念比干,不是空穴来风。 那么问题来了,小店镇上为什么要修比干庙?周围其他集镇咋没有呢? 这里就有一个凄楚动人的传说—— 说这里原来并没有比干庙,而是有“比干墓”! 更离奇的是,比干墓里埋的不是比干本人而是比干骑的马! 为什么对一匹马也要郑重其事地掩埋封墓并称其为“比干墓”呢?这事说来话就又长了―― 商朝的纣王昏庸残暴,他居住的宫殿的大门是用玉石做的,宫殿里的柱子是用黄金做的。他不理朝政,整日吃喝玩乐,建了一个10丈高的鹿台,装璜得富丽堂皇,豪华无比,专找全国各地的美貌青年男女,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地在里面追玩淫乱,供他开心。 他还在王宫里设酒池肉林,看谁不顺眼,抬起来投进酒池,然后捞出来杀死,把人肉挂在肉林里,供他观赏。 他最宠爱的妃子名叫妲已,喜欢看杀人场面,他就随便把老百姓拉去砍头、剁脚、剖腹,老百姓不堪忍受,四处逃亡。 比干是纣王的亲叔父,在朝中任少师,相当于后来说的宰相。他眼看着朝纲不振,社稷濒危,非常痛心,下决心冒死进谏。 他一连三天猛烈抨击纣王的罪过,苦口婆心劝纣王改过自新。 纣王被指责得无地自容,无言对答,问比干: “你为什么要坚持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说这些话呢?” 比干说:“为的是希望你痛改前非,改善政治,保住殷汤先王的江山!” 纣王恼羞成怒,兽性大发,恩将仇报,一心要拔掉比干这颗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说: “听了少师的一番话,觉得确实与众不同,我们大家都是凡夫俗子,少师确实是圣人君子!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是不是真的啊?剖出来让我看看!” 于是他残忍地命令刀斧手将比干剖开肚子,取出心来。 当仆人用盘子将比干血淋淋的心端给他看的时候,他竟发狂般地哈哈大笑,然后向全国通报说: “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 害死比干后,纣王还不罢休,还要将其满门抄斩。 比干夫人跑到牧野山林,生下个儿子,为让儿子继承父亲的遗志,给孩子取名叫“比坚”,“坚定不移反纣王”的意思。 追兵到了,问这孩子姓什么?比干夫人急中生智,指树林为姓,说“姓林”,才得放过。 狠毒的纣王连比干的座骑也不放过。 比干骑的马失去了主人,又遭屠杀,非常悲愤,几天来不吃不喝,单骑从朝歌跑到胙国(胙城县最早称胙国)小店村。 那马跑得筋疲力尽,想到主人惨死,悲愤难忍,仰天长啸,两眼落泪,绝食而亡。 小店村民从马笼头上的字样得知这是比干经常骑的马,看到马对主人的一片忠诚,特别是看到马双眼流泪,仰天长啸的可悲可怜样子,无不感动得伤心落泪------。 于是为马做了棺材,挖坑掩埋,还为其封了个不小的墓堆,以示对忠臣比干的纪念! 人们后来谈到这个墓,说成“比干的马的墓”,都觉得既绕舌又不好听,久而久之,干脆也简单称之为“比干墓”了。 再后来,人们为了祭祀方便,干脆就墓修庙。 再后来,庙也没有了,人们就在原址一个角落设个牌位供奉纪念,表达心机,足以反映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