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性习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性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什么是性风俗奇闻?

       新几内亚的凯莫斯女人在***时,她们就向男人们发出请柬,要他们前来共聚共乐。

       新西兰的马爽里族,如果一个女人看中了一个男人之后,她就上前抚摸他的鬓角,或者挽着他的手,把它带回家里,以成好事。

       巴西的西里奥诺人所喜爱的,是身躯肥胖多肉,丰乳垂腹的女人。对于象玛丽莲梦露这一类的女人,他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他们认为梦露暴露的肉体不够彻底,而肤色苍白却是贫血的表现,根本毫无性感可言,他们的审美观与时下文明的人大异其趣。

       一般的“正常状况”,文明社会所常见的现象,是男人追求女人,而被追求的女性都是羞涩的。而南美的哥伦比亚的土人,他们的习俗却是女人采取主动,她们用各种方法去引诱男人,使他们坠人圈套,然后便象上级对下属般地下命令,要他们来共圆好梦结良缘。

       澳洲东北部的少女,当她们进入怀春的年龄后,就由年长的女人启迪她们对性的兴趣,然后替她们举行一个宗教仪式。所谓的宗教仪式,就是由族中的男青年将她们奸污,这样她们便算已成人了。而后,方可与人谈论婚嫁,男人娶这种少女,乃极其正常的情况,因而决不会产生不快。

       葡萄牙所属的西非土人,如果一对夫妻婚后不育,通常先由女的亲自去找别的男人和她同床。如果因此而身怀六甲,那么,她的丈夫,就得供给那个男人膳宿,一直到婴儿产下,母子双双回到夫家为止。假如一直没有怀孕的征兆,那么,便再由她的丈夫去找别的女人同床,如果那女人因此而怀孕,便纳她为妾,原配夫人应欣然接纳。

       居住在新几内亚与澳洲之间许多小岛上的人,他们的性生活是在雨季期间实行的。雨季一过,男女间便不能再有性行为发生。

       每年雨季开始的时候,他们要杀猪宰狗,举行一个盛大的婚礼,郑重宣布:为期四个月的男女性行为开始了。雨季结束,性行为亦将随着结束。如果在雨季之后逾规,则被视为亵渎神明,那么来年的农作物必然受到影响而导致欠收。

       位于美洲中部,属于比利斯族的印第安人,他们的性生活,是在春耕播种前半个月开始,到了植物出芽时,便宣告终止。在结束性生活的那一天,全族的人集合起来,宰牛烹羊,举行大飨。在大飨进行中,由族人挑选一对夫妇当众表演性行为。如果表演成功,族人便给他们最大荣耀的奖赏,他们认为这将是五谷丰登的吉兆。如果“表演”失败,便要罚他们一年不能见面,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农作物一定不会有好收成。

       尼加技瓜的印第安人,在玉蜀黍长起来的时候,丈夫便要离开妻子,直到玉蜀黍成熟时,才能回家跟妻子团聚。

       南美技尼亚岛上的人,在甘薯开始牵藤的时候起,丈夫就不能触到妻子的身体,否则他们便被认为会招来旱灾,影响作物的成长。

       新南威尔斯的土人更奇怪,当一个孩子生下来后,做父亲的在四年之内,就不能接近孩子的母亲,否则,他们认为孩子会夭折。

       缅甸的卡伦族,婆罗洲的呆克族、巴哈族,非洲的郎干族,他们仍然未十分开化,身体依然裸露,甚至连性器官也不掩蔽。但他们的性生活,却并不放荡和澄乱,这些民族虽然落后但对贞操十分珍视。

二、哈尼族性风俗习惯是什么?

        塔斯曼尼亚的寡妇:切下老公的小兄弟做颈链 如果老公死了,必须切去老公的“小兄弟”,防腐风干后制成颈链,挂在颈上度日子,直至找到新男人为止。但寡妇绝对不可以用这条好兄弟**,只能看不能用,真是惨绝人寰。 乌干达部落首领:以娶处女为耻 乌干达部落内,有一条风俗流传下来:如果哪个部落首领纳一个处女为妃或为王后,那他会遭到所有族人的羞辱,处女膜是否完整在这些部落族人的眼中毫无关系。更为有趣的是:部落中还专门设有“采妃使者”一个差事,这名“不幸”的“差人”业余从事一项“苦差”:与新妃交合。在这些部落内,人们都认为,被采过的新娘才更纯洁。 古印度:人尸交媾 古时候的印度曾流行一种怪俗:如果在婚礼前未婚妻不幸去世,那么她的新郎官则要完成自己铁定的职责——同死去的未婚妻交媾。更让人耸人听闻的事还在后头:事逢这百年不遇的天赐良机,全村人便会聚在一起,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这时锣鼓齐鸣,仪式由村子里德高望重的牧师主持着,在全村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众目睽睽之下,人尸交媾的“圣礼”粉墨登场了! 印度:不知“通奸”为何物 今天,在印度语词汇库内,一直就没有“通奸”这个词汇,原因是:在古印度,男女任何一方婚后寻花问柳都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西瓦族:给女人食男精 当您漫游北非,有西瓦族男人请您共同进餐时,对方送的食物千万要当心呀,因为那里的男人有一个风俗:把自己的男精偷偷抹在食物上,给女人吃了,那女人就会认为他魅力无穷! 东南亚农村:金银塞入包皮下 东南亚某些农村的男人为了女人性快活,也为了自己的宝贝儿更具杀伤力,竟通过割皮手术,将一些小型的金银块儿塞到自己的包皮之下

三、世界上有哪些奇特的性习俗?

       在2014年的美国,我们有着一套标准的约炮习俗:在吧台乱转寻找靓丽的陌生人,然后给你买杯酒,期待和你能有友好的交流,然后,来一炮。对于局外人来说,当代的性习俗看起来比较奇特,但要是挖掘史书,你会发现,在过去的那些年代,世界各地的性习俗才叫奇特呢。1、在夏威夷人的原始文化里,每个人的生殖器都有个公开的名字。不论贵族还是平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殖器呼号,或形象地,或直接地描述它们。给生殖器赋予称号被叫做“mele ma‘is”,是对将要成为领袖的下一代男女的庆祝仪式。另外,给生殖器命名比那些Va-jay-jay之类的委婉称呼要好多了。译者注:个人觉得应该是那种称号,像冰火里的丹莉丝那样,风暴降生不焚者解放者龙之母。文章附言是“你的生殖器有名号么?”欢迎大家踊跃发言,给生殖器起称呼。2、在新几内亚的塞班部落,在特定的时期内,年轻男性要与女性隔离,并且一定要给部落最勇猛的战士们口,并吞下精液。(卧槽,不忍直译啊。)这被看作是成长的一部分。3、在巴布新几内亚的超布连人部落,孩童在6-12岁便会有性活动。女性可以与男性一样追寻性需求,并不会被看作是耻辱。4、有人相信,在古埃及,人们认为尼罗河的潮涨潮落是由创世神阿陶姆(Atum)**引起的。因此,法老们有着向这条河**的习俗。5、在古希腊,同性恋现象很显著(这还不是古怪的地方),特别是老绅士和年轻男孩之间发生关系。两个年龄相仿阶层相近的男人乱搞,才是真正的耻辱。因为大家认为底层阶级的男性会更女性化,和他们发生关系,要好过两个同样有权势的人发生关系。嗯,这才是古怪的地方。6、哥伦比亚的Guajiro人会参加一种舞蹈仪式。在仪式上,如果一名年轻女士绊倒了一名年轻男士,那么他们必须**。7、在埃及的Siwa部落,男同性恋和同性婚姻流行了好几个世纪。如果男性不是同性恋,那么他们会被看作是浪子。8、远离爱尔兰海岸的一个名叫Inis Beag的小岛,被认为是最抑制**的地方之一。成年人在进行**时总是穿着内衣,而且他们认为**有害健康。9、南太平洋里的Mangaia小岛,是一些最早的先进性教育起源地。从13岁开始,男孩们便会与年长妇女发生关系,后者会教授他们如何克制如何延迟时间,来取悦女性。阿门。10、在巴西的Mehinaku村庄,男人们竞相给女人们送鱼作为礼物,来得到**。11、柬埔寨Kreung部落人在中青年时期要为女孩们建造爱屋。不同的男孩会在爱屋里与年轻的女孩们共度一晚,直到女孩们找到合适的那一个。在这里离婚是非法的,所以你可以把爱屋看作是性的分类帽。12、在中世纪,教会指示,传教士体位是**的唯一合适体位。后入式被认为是最羞耻的。13、巴西的Aweikoma人对待性很简单,在他们的语言里,吃和性是同一个词,因为它们都涉及到把东西弄到身体里。可以说很厉害。14、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些部落里实行一妻多夫制,多个兄弟共享一个性伴侣。他们这么做了,所以他们的土地上不会因为孩子多变得人口过剩。15、在玛贵斯岛,观看父母做那事没什么大不了。

四、哈尼族性风俗习惯是什么?

       哈尼族风俗习惯如下:

       1、哈尼族的婚礼

       每逢“扎勒特”(十月年),各地哈尼族的姑妈,娘娘及所有出嫁了的女子都要回娘家来,与父母兄弟同度佳节,借以追认血缘祖根。娘家亲人制作丰美的食品以盛情款待。

       按照哈尼族男女分桌进食的传统风俗,女主人特意为回娘家的姑妈、娘娘们单独设宴。众女面对着满桌可口的食品却羞于下筷。

       女主人便将一片芭蘸叶铺在各人面前,随即将桌上的各种美味一一拣到芭焦叶中,请客人尽量享用。

       在女主人的盛情面前,客人只好拣起一片食物好象正在吃,其实,她并没有吃,而是把食物巧妙地捏在端饭碗的两个手指问,表示懂礼。

       在红河一带奕车人男女青年社交择偶活动中,还有一种奇妙的恋爱宴会,当地哈尼语称作“阿巴多”。

       “阿巴多”多在“十月年”期间举行,经同村的一群男青年商议,邀请远村一群姑娘于某日夜晚前来“阿巴多”,届时,一二十位妙龄女郎整装一新,手持火把来到男方村赴宴。

       男青年们见姑娘们应邀赴宴,欣喜若狂,便在一间灯烛通明的公房里,摆开数张八仙桌,桌面上摆满了大块腊肉、干巴、清蒸鲤鱼、腌鸭蛋、大块煎豆腐、大块粑粑,煮大公鸡,能上桌面的各种菜应有尽有。准备就绪,宴会开始,男女青年配对入席。

       桌外有一位风趣的斟酒人,给每人面前的酒杯里盛满酒。随即,伙子头和姑娘头先举杯互相对唱敬酒歌,互相敬酒,然后一一互唱互敬下去。

       当一对男女相互敬酒之际,其余各对则相互敬菜唱歌。酒过三巡,东方欲晓,姑娘们便要告辞回去了。

       伙子们用芭蕉叶包扎好各种美味,分别送给站娘们在半路上吃,并定好到姑娘村还“阿巴多”的具体时间,姑娘们这才脚踏青霜消失在山路尽头。

       2、哈尼族的民族节日

       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十月年,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

       届时,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

       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几个月,后来,太阳和月亮传授给哈尼人分月的办法,在人间栽了一棵年月树,一枝树干算一个,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从此,就在六月过“库扎扎”。

       又说,过去有七个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个磨伙,她们轮流玩耍,把站在权上的小鸟也逗笑了。鸟儿欢乐地唱起歌来,歌声感动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给了人间……人们怀念七仙女,每年过“库扎扎”时都要打秋千。

       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互相宴请。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过节分三天进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杀一头牛祭竜神,把祭竜的牛肉分给各户。六月二十四日,人们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杀一只鸡,父母给子女们叫魂,先由寨外叫进屋里,叫魂的范围很广,日常生产劳动所到之处都要叫到。

       野兽吓着,雷响惊着和跌倒过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让魂在受惊处躲下。认为叫过,人的身体会强壮起来,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着簸粪,用干芦苇或易燃的树条扎成火把,点燃后从家里往外撵,把灾难和鬼怪邪魔撵出去。

       然后把火把绑在树上,求火把神护佐庄稼和牲畜成长得好,不遭虫灾,不得病。

       3、吃新谷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

       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

       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4、十月年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在农历十月间过,哈尼人称它为“扎乐特”。

       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节日里每个村寨都要举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

       农历十月,稻谷刚进仓,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烤制香甜的“闷锅酒”,准备选属龙日过年。过年的头天,人们把家里屋外、寨子的每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洗澡换衣。

       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

       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下水祭献祖先,祭过龙树、寨神以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后,街心酒宴开始。各家把最好、最拿手的菜端上桌进行比赛,看谁家的菜做得好吃、做得丰盛。

       先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入席,然后大家坐在桌子两边向老人敬酒,接着互相敬,庆丰收,祝全寨平安、来年风调雨顺,大家同心同德再夺丰收。

       酒足饭饱后,年过半百的妇女拿起宴席上的碗跳起碗舞,姑娘们砍下棕叶跳起棕扇舞,直到太阳落山。宴火点燃时,男人们敲起芒鼓,跳起神秘的芒鼓舞,人们尽情地跳,尽情地唱,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平静下来。

       节日里阖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声不绝,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这时正是大春上场,厩中猪肥的时节,有条件的人家都杀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献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着新装,亲友们互相走访;

       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这个节日里请媒人去说亲,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

       村里的老年人轮流着到接到订婚礼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礼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节里经常整个家族聚会餐(自带食品),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们,要集于村外山野里互相诉说自己的新婚生活,而严禁男子偷听。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个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共饮同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

       这种酒宴恰似一条长龙,故称“长龙宴”;因设在街心,人们又称之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个下午就可结束,若是大寨,则按户划分为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做东道主。

       按约定的日子,做东的各户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扫干净的街心,一张接一张地摆放好,百来张桌子连成100多米的长龙。

       午后,经一声招呼,做东的各户人家争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摆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体面,所以许多人家连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献出来。

       一眼望去,鱼雀、江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20来碗,桌桌飘香,显示出哈尼人辛勤劳作的成果和传统的烹调技巧,展现出哈尼族最长最盛大宴席的风采。

       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与爱好自愿组合就座。这时锣鼓止息,锣鼓手端锣抬鼓逐桌接受人们敬酒献菜。

       接着,由一对姑娘代表众人向老奶奶们一一敬酒。妇女先开吃,尔后男人才举杯动筷。一连几个小时的街心酒宴,温馨和谐、喜气洋洋,笑语欢歌不绝于耳。

       当夜幕降临时,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们随着锣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夜深了,人们渐渐离去,那些情侣们则走向棕榈林、金竹丛中……

       5、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

       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小伙子们向情人借来女式新衣新裤,打扮成姑娘的样子,在欢快的弦乐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阳偏西才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妇女到深夜。

       姑娘节相传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环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个生得比金竹还标致的姑娘,名叫悠玛。

       悠玛与英俊彪悍的青年猎人戛期相爱。但是,那时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头人和父母作主。悠玛的父母把她许配给了白土司的独眼儿子。

       悠玛为此痛苦极了,她决心以死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二月初四这天,悠玛独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邻村的三个姑娘。

       悠玛向她们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个姑娘痛哭不止。原来,她们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个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顶上互诉苦衷,愈诉愈愁,愈诉愈悲,就一起跳崖自尽了。

       悲剧发生后,哈尼人觉得再也不能干涉姑娘和小伙子们的婚姻了,特别是对姑娘,更应该给她们选择意中人的权利。为了告诫后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为“姑娘节”,以表示尊重妇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这一带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爱后,就自己选日子结婚,不要彩礼,也不办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来祝贺的宾客。

       6、敬老节

       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节,清早,老人梳洗后穿上新衣服准备欢度自己的节日。

       成年人在家杀鸡宰鸭,备办美餐,小伙子将一棵小松树载在过节的坪场旁,姑娘们挑来清水给它浇下定根水,象征青年们祝愿老人像青松一样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7、里玛主节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

       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

       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据传说,布谷鸟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从遥远天边的石岩洞里飞出来,向人间传达春天的消息的。当它飞过一个名叫“巷阿窝尼崩崩麻”的大海时,飞不动了,眼看快要掉进大海里去了。

       突然,从海里翘起一条龙尾来,随后龙尾变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让布谷鸟在上面歇脚。布谷鸟终于历尽千辛万苦,把春天的信息传达给了人间。

       按照前辈人沿袭下来的规矩,等多数人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后,就相约在一个属羊的日子,备办美味佳肴,用一种大树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喷香金黄的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布谷鸟虔诚地敬献。

       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满面春风,身着节日盛装,会聚在一个适中草坪上,欢度一年一度的“里玛主”节(春天的盛会),借以选择对象,谈情说爱。

       节后,各家选定一个好日子,在雀鸟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静的五更时分,家长悄悄地把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即、“开秧门”。

       据说,“开秧门”时听不到雀鸟的声音,庄稼就能免灾除害,获得好收成。

       8、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

       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玛蚱,每家捉够一竹简(约二斤)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撒成四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

       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地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

       带回家当菜或拌粑粑吃,据说蚂蚱肉很甜。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呕,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8、吃新米节

       哈尼族居住地区,农历七月左右,谷物逐渐成熟各户要选择自己的好日子进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动。

       过节时家长背着箩筐到地里拿些谷穗回来挂在门上,并且要拿稻俗杆制成“窝保波”,在“宗格”(仓竜)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粮了,祈求神灵保佑粮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兴旺发展。

       要杀一只产蛋母鸡献饭,过年时杀的猪肥肠,猪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这时献神。吃新米时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谷米上市,祈求年年有余。

       9、哈尼族的饮食,饮食爱喝酒

       哈尼族中,老年男子普遍嗜好烟、酒,茶,有的以香芝麻棵枝叶当茶饮用。稻谷、玉米、高粱是他们酿造白酒的主要饮料(西双版纳哈尼族女子喜嚼槟榔)。

       哈尼族喜饮酒,酒节特多。如祭母节、老人节、黄饭节、命名节,祭龙节、认舅节等。逢节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 阿巴多 酒与歌的恋爱宴会。

       扩展资料: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本民族内部各自称单位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民族的称谓也不一致,如元阳的哈尼互称糯美、糯比、各和等;

       雅尼互称觉围、觉交,汉族又称其为爱尼;称豪尼为布都、称哦怒为西摩洛等。

       在汉文史籍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罗缅、糯比、路弼、卡惰、毕约、豪尼、惰塔等。可以看到这其中大部分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近或相同。

       参考资料: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性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性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