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古尔邦节的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古尔邦节的习俗 有关古尔邦节的习俗介绍
1、维吾尔族古尔邦节风俗习惯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如果是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 2、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 3、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
二、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的风俗习惯
古尔邦节是穆斯林的节日,有会礼和宰牲的习俗。会礼结束后,举行的一个隆重的典礼这就是宰牛、羊、骆驼献牲。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每人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牲灵。所宰的肉一般分为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馈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宰牲典礼完成后,家家户户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
三、古尔邦节的风俗
古尔邦节的风俗:
1、节前的人通常都要打扫室内外卫生。
2、孩子们换上节日服装,欢乐地奔跳。然后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
3、会礼结束后,举行的一个隆重的典礼这就是宰牛、羊、骆驼献牲。
4、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
古尔邦节的由来
传说很久以前,阿拉伯北部人民的祖先、先知易卜拉欣夜里梦见安拉,并受到安拉的启示,要他到密那山谷宰掉自己的儿子为安拉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
当易卜拉欣带着自己的儿子到了密那山谷,正要把儿子依斯玛义杀死时,安拉看到了易卜拉欣对他的虔诚和敬畏,派天使送下一只羊,代替了易卜拉欣之子的牺牲,这就是宰牲节的来历。以后每年这一天,人民便根据这一传说定期宰羊献祭,相沿成俗。
四、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忠孝节”。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最大的节日,也是哈萨克族的节日。肉孜节后70天是古尔邦节。“古尔邦”一词系阿拉伯的音译,意为“奉献、牺牲”。这个节日来源于伊斯兰教的一个传说。相传,伊斯兰教的先知易卜拉欣老年膝下无子,夫妻俩晚年生活很孤寂,后来向真主祈求为他赐子,果然真主满足了他的祈求,使他有了一个儿子,取名伊斯玛仪。伊斯玛仪聪明可爱,先知易卜拉欣夫妇膝下有子承欢,生活十分幸福美满。可是,有一天晚上先知易卜拉欣梦见真主安拉要他宰杀自己的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表示他对真主的忠诚。先知易卜拉欣非常喜欢伊斯玛仪,但是又难违主命,为此易卜拉欣显得心事重重,伊斯玛仪看到父亲心事重重,就问是什么原因,易卜拉欣对儿子说了事情的经过。 伊斯玛仪听后坚定地说:“父亲,您是一位虔诚的先知,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为了对真主的忠诚,请您宰了我吧,我是心甘情愿的,如果您面对面的下不了手,就在我的脸上盖一块布吧。”易卜拉欣本来就是一位虔诚的先知,对真主唯命是从,听了JL子的话后,便下决心执行真主的命令。当易卜拉欣准备宰伊斯玛仪时,真主念其虔诚差使一只绵羊从天而降代替了伊斯玛仪。从此以后,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穆斯林要宰牛、羊、骆驼等牲畜来祭祀真主,表达人们对真主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就是根据这一宗教节日长期发展演变而来,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 在古尔邦节前几天,哈萨克妇女们就会打扫房屋庭院,做一些油炸食品、烤制食品、糖果等准备过节。节日当天,男子们要沐浴(大净)更换衣服,到清真寺去做礼拜。礼完拜后有些人会请毛拉到祖先的坟上去上坟,祭拜祖先亡灵,然后回家请毛拉念《古兰经》祈求平安,宰羊、煮羊肉、做抓饭等来款待客人,还要走亲访友欢度节日。有经济能力的人家要宰羊、牛、骆驼等牲畜作为“宰牲”,被“宰牲”的牲畜要选满两岁以上的羊或三岁以上的牛、骆驼,被选牲畜不能是瘸腿、割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牲畜。宰牲畜时用白毛巾或布盖住牲畜的脸,不绑腿。传说古尔邦节宰的牲畜是去世后上天堂时骑的,绑了腿就没法行走了,因此不能绑腿。宰牲畜时全家人抓住被宰牲畜,并由毛拉诵念“清真言”,然后宰牲畜。此外,新疆阿勒泰市吉木乃县巴扎尔湖勒村的哈萨克族宰完牲畜后,还要在家中最年幼者的额头上点一点“宰牲”的血,表示以此孩子的名义将羊(牛、骆驼)祭献给真主。 古尔邦节“宰牲”的肉不能自家人独享,要分成三份,分别用来自家人享用,分送给亲友和救济穷人。分送“宰牲”的肉时,一般是送剔骨肉,“宰牲”的血液、骨头等要留下深埋掉。哈萨克族在古尔邦节煮肉时是一大块一大块的煮熟盛在盘子里,客人来后,主人当着客人的面削成小块或小片请客人吃,吃完肉以后,主人要请客人喝一大碗肉汤。每年古尔邦节时,哈萨克族除了举行宗教活动外,还要举行各种传统的娱乐活动。节日期间,哈萨克族男女老少都身穿节日盛装互相拜访、走亲访友、互相祝贺、品尝节日盛餐。白天,人们(尤其是农村、牧区的哈萨克)聚集在草原上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到了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弹起心爱的冬不拉,唱歌跳舞,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 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纳吾鲁孜节 “纳吾鲁孜”哈萨克语为“辞旧迎新”之意,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春节来临了,哈萨克族人民将从这一天开始的月份叫做那吾热孜月。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吃一种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7种食品做成的那吾热孜饭。这种饭香味扑鼻,咸淡适宜,营养丰富。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互相登门祝贺,主人要用亲手制作的那吾热孜饭招待客人,饭后,人们尽情欢唱、歌舞、做游戏。 为了送旧迎新,预示丰收,人们不仅吃“那吾热孜”饭,还要食用珍藏过冬的马肋条灌肠、马肥肠、马碎肉灌肠、马脖肉、马盆骨包肉和其他肉类等。在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地从一个阿乌勒到另一个阿马勒,走家串户,吃“纳吾热孜”饭,唱“纳吾热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年。在节日期间,还要开展各种体育娱乐活动,有牧民们喜爱的绕口令、猜谜语、弹唱、对唱、摔跤等。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尔邦节的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古尔邦节的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