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登高的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登高是什么节日
登高是重九登高的习俗。
登高,指重九登高的习俗,这一活动具有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特点,故属节令性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古人登高,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之日进行,但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也有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登高活动由来已久,《楚辞·九怀》中有记载暮秋登高的篇章。
重阳节登高,人们还会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其中缘由,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有过这样的记述东汉时期汝南人士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九月九日如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
登高节日形成
汉代,重阳登高已形成一种民间习俗,《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并引杜公瞻说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西汉初年,这一风俗曾在宫中流行。据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回忆,每临九月九日的汉宫中,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菊花舒时,并揪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登高这一节俗,体现了人们希望驱邪避灾、祈求健康长寿、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南北朝时,登高避灾变成了郊外休闲,人们对于重阳节驱灾避邪的节日意义已逐渐淡漠,而在节日中追求快乐愉悦的娱乐习俗则逐步成为主流。
二、登高的文化常识
登高这个词的寓意就是:步步高升,古人登高,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之日进行,但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也有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旧俗于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以绛囊盛茱萸,登高山,饮菊酒,谓可以避邪免灾。农历九月九日称重九或重阳,亦称秋节、素节等。这一天要登高、饮菊花酒、佩带茱萸,以除灾求寿。这是一个起源较早、影响较为深远的节日。登高,是古代多种场合或时日中较为常见的习俗,也是重九习俗的核心,重九的登高可以在各种地方条件下进行,登临之处既可以是山峦、城墙,也可以是楼阁、台榭,或者是一些特殊的建筑。
三、登高是什么节日
登高是重阳节,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四、登高的文化常识
登高的文化常识:
登高指重九登高的习俗,这一活动具有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特点,故属节令性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古人登高,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之日进行,但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也有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登高活动由来已久,《楚辞·九怀》中有记载暮秋登高的篇章:“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谬兮收潦而水清”。
明代登高:
明代,皇帝亲自到万寿山登高。民间的重阳登高活动,我们可以从明人申时行的《吴山行》一诗中略窥一斑:“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胜事俗相夸。阖闾城中十万户,争门出郭纷如麻。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
之所以称“满头争插茱萸花”,是因为从唐代开始,已把臂佩茱萸之习改为头插茱萸。另外,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说:“重九日,人家糜栗粉和糯米伴蜜蒸糕,铺以肉缕,标以彩旗,问遗亲戚。其登高饮燕者,必簪菊泛萸,犹古人之遗俗也。”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登高的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登高的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