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始于东周,至今有2600年的历史孝义祠堂家谱族谱。其时周灵王(约公元前550前后)之太子姬乔。败狄有功,封为晋公,居太原。故乔公为王姓之总始祖,,王姓亦称为太原郡,山西之地简称为“晋”。至今王姓子孙遍布九洲,并移住海外。 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2007年4月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王姓,是中国最古老姓氏之一,也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炎黄显赫之姓,名门望族,历代出将入相,宰朝辅国,英贤辈出,忠勇无计,名载坟典。文学巨擘,书法圣祖,丹青门宗,三教名流,灿若繁星,于世有证。更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十九世王祐公,进士及弟,宋初累官 至兵部尚书侍郎,以直忤上,末进宰辅,乃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世必有三公者!二十年后次子王旦果登相位,辅仁真宗十年有八,名满朝野,此后王氏族中更是贤士辈出,《宋史》上专门立有传记者十一人。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曾为之撰写《三槐堂铭》,三槐王不胫而走。光耀史册,其辉煌罄竹难书;声贯禹甸,而尊荣河岳恒巍。真可谓:“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直至五十七世十朋公,号梅溪,宋神宗朝廷封第一,官至御史大夫,世居乐清。以上散居异地,分迁不一,各宗其宗,难以覆实,仅将梅溪派下第六世孙德用,字宇新,由温州乐清徙居丽邑三港口,娶周氏,生四子,其科一居三港口,科二迁居宣地上江,科六迁居宣邑上黄,科九迁居松阳市墈头,故自德用公脉下之后裔,尊其为王姓世祖。
上黄地处地处仙霞岭东迤之主峰牛头山南驰山脉之中,也是宣慈(鲍村) 至古市(原松阳县治)的古宣古道之侧,海拔850米的高山古村落,在元初王姓之六十三裔孙科六(德用三子)客遊括宣,见上黄之地四山环盘,异峰翠秀遂卜筑而居孝义祠堂家谱族谱。推想当时宣慈山区,尚人烟稀疏,而科六公必能通道儒懂风水,察上黄之地玄武(后山)龙气充盈,龙虎(左右)两手长护,坐北朝南,朝山环盘,眼界开阔,又因身经宋元之战乱,蓄意退隐山林,远离纷扰,故定居于斯,至今巳二十九代相传,历时700年之久。在宋元丰间也有一支王姓后裔从福建省汀州府上华县迁来上黄定居,可因世糸不同另建祠堂(称为下祠堂)使上黄成了一姓两祠堂的山村。上黄王氏后裔,历代均甘居深山,生产自给,劳作相望,鸡犬相逐,耕读相守,不问秦汉,人丁兴旺,村庄依坡而建,上下层次分明,左右经韦相通,呈现出云雾山村景,壮儒耕读图。括支科六之后裔,约于明未清初独立缮修谱碟(香火大间为宗庙,于清嘉庆甲戌年(1814年)水口书室外面建祠堂,嘉庆已年(1819)又移建于上村,后称为上祠堂)。其脉下均能尊宗崇祖,定期适时续谱,以上安祖宗,下训子孙。奈十九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屡遭夷帮入侵,再加上解放后长达数十年中革命红旗在华夏大地迎风飘扬,当推翻三座大山的口号响切云霄时,中国历经千年风霜洗礼的家谱不幸被贴上“封建”的标签,在这种种大背景下,使国家动乱,民族受难,文化理念深受冲击而人心不安,以致本族宗谱近80载未能续修,造成宗族历史频临失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源断流竭之危。幸世道沧桑,至二十世纪以来,社会安定,民族振兴,物阜民丰,文化繁荣,重树有中国特色民族正气,因而各地氏族脉下仁人志士,孝子贤孙,均巳抓机遇,抢时间,进行重修宗祠,续造族谱。我上黄王氏(上祠堂)子孙,岂能忘祖绝祀,断谱乱系?今有王李方.王庆伟.王联平.王火翠.王军.王永中.王有进.王品伟.王志平等裔孙登高呼号,于甲午年初春倡议修缮宗祠及续修宗谱,并组建了董事会及编委会,在众宗亲同心戮力,排除艰难,历尽幸劳,各尽自责,共襄盛举。断者固之,漏者补之,旧者新之,历时十一个月余,耗资近二十余万,终于完成我王氏宗祠堂及宗谱重修之宏图伟业,而功及千秋! 祈求我族子孙发达兴旺,永 垂青史!
梅溪公六世孙宇新公派下世26代裔孙王文哲
岁次甲午年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