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祭祀流程(开业祭祀流程)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祭祀流程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家族祭祖的流程一般是怎样的?

       祭祀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各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附录)。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组成的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可见当时乐舞队伍之庞大。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如此大的活动量对帝王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亲诣地坛致祭26次,而后21年则全部由亲王、皇子代祭。祭地现场的纪律要求极严。皇帝经常旨渝:陪把官员,必须虔诚整肃,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咳嗽吐痰,不许走动喧哗,不许闲人偷觑,不许紊乱次序。否则,无论何人,一律严惩。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五月甘四日,因恭修皇祗室内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亲王代行祭告礼。由于成亲王向列圣配位行“终献”礼时,亲。乱了先东后西之次序,事后被革职退居宅邱闭门思过,并罚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此例可见君王对祭地礼仪之严肃认真。 祭祀结束后,按制度规定要向有关官员分赐食肉,叫“颁胙”。祭前,由太常寺负责登记造册,并发给胙单,(取肉证)至各衙门。,祭毕,各衙门持昨单各自到祭所领取。据记载:宗人府、内阁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乐部、京[]道各7斤,太常寺蛮仪卫、詹事府、顺天府、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国子监、太医院、钦天监、中书科各4斤。 祭地对平民百姓并无好处,特别是大兴、宛平两县既要派驻坛户守坛,又要负担200多名厨差役夫,还要摊派祭祀所需的杂费银两。当然,对这两县的官员来说,倒是件有名有利的大好事。殿内分别置香案、设香炉、蜡台等贡器,主殿香案北侧设贡桌,陈设酒醴、贡果、糕点、杯箸;东南侧设小贡桌,放香炉、鞭炮等.乐队、乐工设东墙位置。祭祖程序如下:一、主持、礼宾进入岗位,做好祭祖准备,负责组织整个祭祖活动.二、祭祖者恭临殿前:祭祖团选一名代表为主祭人,带领全体陪祭人员列队进入祭祖区。三、安氏宗亲祭祖典礼开始。全体肃立(所有祭祖人员向前跨半步,脱帽、鞠躬、肃立)。主祭人一人换装。(主祭者换红色唐装)四、祭祀(一)奏乐(二)鸣炮(三)击鼓 (击鼓十一响代表“全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安氏族人” )。(四)鸣钟(五)拂尘 (由执事拂尘)。(六)上香(由四名礼宾带领众祭祖者醒香、捧香、纳香、行叩拜礼)。(七)行三献礼(礼宾先生行礼、乐工奏乐)。通赞:向祭者班齐,陪祭者序立主,祭者就位。引赞:就位。通赞:盥洗。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通赞:参神。引赞:诣香案前,就位、跪、上香、受爵、酹酒、祭酒、奠爵、叩首、起、复位。通赞:进鱼米。引赞:诣酒樽到神位前,就位、跪、上香、受爵、酹酒、祭酒、奠酒、奠爵、叩首、起、复位。通赞:行初献礼,盥洗。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复位。通赞:进炙肝、进割肉、进时食。引赞:诣酒樽到。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复位。通赞:诣神位前。引赞:就位、跪、进馔。通赞:读祝文。引赞:诣香案前,跪。通赞:读祝文。陪通赞:叩首、起、复位。礼通赞:行亚献,盥洗。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复位。通赞:进炙肝、进割肉、进时食。引赞:诣酒樽到。通赞:诣神位前。引赞:就位、跪、进馔、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复位。通赞:行终献礼,盥洗。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复位。通赞:进炙肝、进割肉、进时食。引赞:诣酒樽到。通赞:诣神位前。引赞:就位、跪、进馔、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复位。通赞:撤馔(此时,两位向祭生各端一碟时食回来,放在院中香案上,揖、叩首、复回原位)。通赞:点茶(此时,两位向祭生各端一碟糕点,贡在神案两旁,叩首,复回原位)。通赞:告礼成。引赞:礼成。通赞:辞神。陪通:跪、叩首、起。通赞:执祝生捧祝,执爵生捧爵,执杯生捧杯(均放在香案上)。焚祝文(主祭者焚祝,并奠酒)。引赞:各移燎位(此时,祝文捧在贡桌上,将祝文放在香炉上,用黄钱、香烛、酒礼,鸣炮)焚祝。通赞:望燎,送神。五、祭祖仪式结束,游宫开始。备注:主持穿红色唐装、礼宾穿深蓝色唐装、主祭者穿红色唐装。

二、古代民间祭祀主要祭什么?祭祀流程是怎么样的?

        祭祀流程 1. 前一天准备祭祀所需物品 2. 当天清早,陈列神主(用红布盖住),陈列祭品 3. 与祭诸人,洗手。 4. 主祭三跪九叩,上香(三支,黄色的,插在香炉中,一子排开,上下笔直,间隔寸余),陪祭一样三跪九叩。同时执事点亮蜡烛。 5. 主祭先奠酒(将酒在香烟上熏三圈,然后倒入酒池),同时执事揭开盖在神主上的红布 6. 主祭致祝辞(禀告祭祀的意图和内容。如祭祖:儿承父母之体,感天地之恩,今当吉日修礼备馔以飨先君,乃祀诸圣。应有备仪,恭呈祭品。抑祭礼仪,追思先考。体孝行恭,而教后辈。) 7. 左执事,点红香一柱(三支),单膝下跪,递给主祭。 8. 主祭三跪九叩,上香。陪祭一样。 9. 右执事,接过,单膝下跪,点头,插入香炉(一子排开,上下笔直,间隔寸余) 10. 主祭端起酒杯。 11. 左执事,倒酒,单膝下跪,递给主祭。 12. 主祭将酒在香绕三圈,递右执事。 13. 右执事,接过,单膝下跪,点头,放在神主前 14. 主祭、陪祭。一跪三扣。 15. 如此重复三次,为亚献、三献。 16. 左执事,端来米饭,单膝下跪,递给主祭。 17. 主祭将米饭在香绕三圈,递右执事。 18. 右执事,接过米饭,单膝下跪,点头,放在神主前 19. 左执事,端来肉汤,单膝下跪,递给主祭。 20. 主祭将肉汤在香绕三圈,递右执事。 21. 右执事,接过,单膝下跪,点头,放在神主前 22. 主祭跪读祭文(文言四六体) 23. 读毕。主祭、陪祭,一跪三扣。 24. 左执事,端来茶、水,单膝下跪,递给主祭。 25. 主祭将茶、水在香绕三圈,递右执事。 26. 右执事,接过茶、水,单膝下跪,点头,放在神主前 27. 主祭、陪祭,一跪三扣。 28. 主祭送神致辞(宣布祭祀即将完毕。如:酒斟三献,礼馔普享。祭祀周隆,组考享欢。至今礼圆,宜回阆苑。) 29. 有嫡长孙,则嫡长孙,无责嫡孙女,或侄孙辈。上香(三支,红色的,插在香炉中,一子排开,上下笔直,间隔寸余)所有人一跪三扣。 30. 执事将所有神主扯下,用黄裱纸包好。递于主祭。最后上香的人捧香炉。 31. 将神主和黄裱纸、纸钱、香在化帛处燃烧。众人三跪九叩。送神。 32. 祭祀完毕。 祭祀时在场,但不参与祭祀的人应回避。祭祀后所有祭品均可以食用,但是饭必须将碗反扣倒掉。(可到在化帛处)

三、清明祭祖有哪些流程习俗

       1、清明节扫墓都需要三叩九拜,还需要水果,香,酒等祭拜。本来就是扫墓,需要去除坟上的杂草,填土,扫墓,挂纸,烧纸钱等。清明节扫墓,怀孕的妇女不能参加。2、清明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这几天,都是国家法定的节假日。放假回家给先人扫墓祭祀,是基本上的国人都会做的。清明节扫墓大致的流程就是,除草,填土,扫墓,挂纸,上祭,点香,烧纸,奠酒,跪叩。3、在清明节这一天去祭祀先人,大家都会带着镰刀去除杂草。时间久了坟上就会长出杂草,人们清明节去祭祀先人,都会将坟上的杂草去除干净,在人们认为,坟上的杂草就像是先人庭院里的杂草一样。4、填土是清明节祭奠也需要做的一件事,如果先人的坟上土不是很多,大家都会填些土上去。人们觉得先人的坟上土多,也就证明在阴间土地多。5、扫墓就是将坟周围的杂草或者其他东西清理一遍。把墓扫干净才能够开始后面的流程。6、挂纸。这种纸是一种细长的挂纸条,纸条为细长方形,一般是墓碑上及福神碑上各用石头压着一叠纸条,而墓堆上则均匀地挂满纸条。在农村许多地方,还是用竹子将这种纸挂在坟上,挂纸是白色的,还有一些红的,绿色的东西点缀。7、上祭就是把供品放在墓前。祭品通常就是水果,饼食,糖果之类的。8、烧香是清明节也会做的一种习俗,将香点燃放在坟两边燃烧,暗指先人可以吃饭的意思。9、烧纸钱。在清明节去给先人扫墓,都会给先人,希望先人在下面能够有足够的金钱使用。10、三跪九叩。是祭祖的执行之礼,每次跪地必须叩头三次,在行礼时双腿合拢跪,身子俯下,双手碰地面。显的尊重先人。11、怀孕的孕妇不能给先人扫墓,人们觉得孕妇给先人扫墓不吉利。

四、古代民间祭祀主要祭什么?祭祀流程是怎么样的?

        民间祭祀是指民间通过一定仪式,将荤素食品、禾稼果品等物品敬献给种灵、祖灵等崇拜对象,以求保佑赐福。仪式或由巫师、祭司、家族长主持,或由本人进行。有关祭祀的最早记载,见于股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墟卜辞记载当时 出人日,岁三牛 ,说明祭日时以三头牛作祭品,记载求雨祭祀有 亲,(有人认为是暴晒或焚烧巫现等)、 舞 (或 奏舞 等)。古时蔡祀对象包括所有神灵:天地祖宗、 社樱山川之神 、 前哲令德之人 、 天之三辰 、 地之五行 。(见《国语》)近现代仍保留祭祀祖灵、土地、山神、水神、财神、喜神等。祭品多用猪、牛、羊、鸡、菜蔬、食物、果品。人们认为神灵或鬼魂也有自己生活的世界,也有同人一样的欲望,故加以祭献。但又认为他们只吸取祭品的精灵部分,故祭品祭后又可作人的食品。祭祀除了上祭品以外,还有供像、进香、祈祷等仪式。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祭祀流程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祭祀流程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