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前习俗(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前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年前的习俗有哪些?

       二十三到除夕属于年前习俗,大致分为忙年和岁除两部分。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扩展资料

       新年的年俗: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回娘家”。

       正月初三又称赤**,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正月初五是祭财神的日子,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正月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正月初七是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

二、什么是前习俗,习俗,后习俗,如何区分它们 来自

        科尔伯格提出的二通道的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是按照个体道德判断结果的性质分类的)如下: 1.前习俗水平(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一下两个阶段: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三、春节前的习俗有哪些?

       春节前的习俗有

       1、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2、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最开始的时候祭灶的日子并不是在小年日。

       3、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4、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

       5、年夜饭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四、什么是前习俗,习俗,后习俗,如何区分它们 来自

       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称为“前习俗水平”,行为受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的需要驱使,儿童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还没有发生社会规范的内化。水平二,称为“习俗水平”,儿童认同于父母,并遵从父母的道德判断标准,儿童主要满足社会期望,这时社会规范已开始内化。水平三,称为“后习俗水平”,儿童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此时社会规范已完成内化。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前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前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