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安徽庐江舒城人,是著名军事家安徽祠堂家谱族谱。那么,他的后代为什么会到这个小村山来落户,而一传就一千多年呢?为此,专程到村里进行探访。
我们知道,各个姓的族谱,都有攀龙附凤现象,想把自己的祖宗吹成是名相、名将、名人,甚至是皇族之后,目的是想自己的身份抬高安徽祠堂家谱族谱。即使是族谱上的序言,也有伪托情况,
在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瑜两男一女安徽祠堂家谱族谱。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黄龙元年(229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徙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朱然及全琮亦俱陈乞,权乃许之。会胤病死。”
就说的这件事,周瑜和夫人,也就是《三国演义》里面的第一美女小乔,曹操想得流口水、魂牵梦萦、国色天香的那个小乔,生了三个孩子安徽祠堂家谱族谱。明内阁大学士兼国史修撰解缙《吉水桑园周氏族谱序》:“瑜长子循,早卒;次胤都乡侯,罪徙庐陵,后当召还,卒于乌东,长子豫袭都尉,居汝南;次子泰留乌东守冢,庐陵此公瑾之所以有后于乌东也。”
明内阁大学士金幼孜《周氏族谱序》:“周之先本吴将瑜子都乡侯胤,始家庐陵之乌东安徽祠堂家谱族谱。”尽管谱书有攀附现象、谱序亦有伪托,然而《四库全书·集部》中所载解缙、杨荣、金幼孜确实写了《周氏族谱序》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根据这个记载,应该不假,周瑜次子遭贬发配庐陵后定居蜜湖村,与历史记载比较吻合,我们看族谱上有周胤画像安徽祠堂家谱族谱。
该村有一口大池塘,湖畔挺立的数十棵古老却依旧苍翠高耸的古柏和古樟,建于数百年前的周氏大祠堂,由于年久失修,剩下了一堵孤零零的残垣断壁,见证着周氏的先人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情景安徽祠堂家谱族谱。
据《蜜湖周氏族谱》记载,周胤被贬到这个村子几年之后,朝中有许多大臣为其鸣不平安徽祠堂家谱族谱。加上母亲小乔思子心切,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上书孙权,念当初周胤立下过赫赫战功,恢复其爵位。孙权准奏,并下诏召他回都城金陵(南京),可周胤却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拒绝回都城,而是骑着小毛驴,寻觅风景名胜,流连山水之间。
族谱上明确记载,周胤生三子:豫、泰、纂安徽祠堂家谱族谱。长子豫在安葬父母后,与三弟纂东归京都受爵便返老家安徽庐江。次子泰与纂系孪生兄弟,安葬父母后,留在庐陵乌东守墓,袭都尉封都乡侯,去世后安葬庐陵乌东九龙山脉。三子纂随兄回建业袭都尉后升吴威远将军,后回乌东与族人团聚,再迁蜜湖村,泰生三子:光苑、光煦、光熙。
这样来看周瑜和夫人小乔的后裔,确实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个小山村,而这里的周姓后代,都是在这里务农为生,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安徽祠堂家谱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