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社会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你知道哪些不同的社会民俗?
- 2、什么是社会习俗
- 3、社会民俗包括哪些?
- 4、什么是社会习俗
一、你知道哪些不同的社会民俗?
记得小时候的这一天,妈妈早早的就起床,手脚不落地的忙活起来。当时条件差。吃不起元宵,但菽黍粘糕是必备的。蒸完粘糕后,妈妈就开始着手做粘灯。粘灯有圆柱形的,把粘米面用开水烫一下,然后揉成团。再把它挫成圆柱形,用小撖杖在一头摁一下,圆柱上边就摁出一个圆坑,柱体也从中间鼓了起来,活象烧的磁灯一样无二。还要做几个鸭鸡形和鱼龙形的,摆在篾子上,名式各样,令人眼花燎乱。妈妈在家里忙活,而我们却由着性子玩耍,跟着村里拉碌碡,打花鼓,扎高翘的队伍在村子里跑来跑去,乐此不疲。到了晚上,我们几个孩子早早的就吃完饭,开始点灯。除了门口挂着的大纸灯笼由父亲布置外,其余的粘灯都由我们几个孩子摆放。我们那里有个风俗,点粘灯要婆婆点,媳妇散,一年能收两三担;如果是媳妇点,婆婆散,一年只收一升半。我们家里没有人娶媳妇呢,只能母亲点,我们几个孩子散。母亲在每个圆柱形粘灯中间浇上花籽油,插上纸捻,用火柴点着后告诉我们放在家里的各个角落。而水瓮里则放置的是鱼灯或龙灯。这样下来,把一个本来漆黑的家映照的白昼般明亮。
二、什么是社会习俗
轮船火车传入中国, 出现有线电报和有线电话, 有了照相,电影,报纸,印书馆, 剪辫子,易服,停止缠足,废除跪拜礼1.礼仪习俗的变化,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2.消费习俗的变化: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3.服饰习俗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民谚有“孔雀翎,马蹄袖”之说。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6.出行习俗的变化: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肩舆(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8.婚丧习俗的变化: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页。)。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渐有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三、社会民俗包括哪些?
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如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节气)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
社会民俗是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规范着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交往、结合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民俗文化的意义:
由于地区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难免会造成一些小小的互相摩擦,但是自从有了民俗文化以后,会让民族变得非常的有特色有特点,会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会提高国家整体人民的素质,甚至在社会上也会找到归属感。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在每个人身上都能够体会得到,在人们的交流中也免不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够增长每个人的见识,可见民俗文化极具代表性。
四、什么是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是指人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和风俗。习惯是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风尚,风尚是社会流行的风气和习惯,风气则是流行的爱好或习惯;风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社会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社会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