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福州习俗(福州传统风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福州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福建的习俗有哪些?

       福建各地人过年的十大习俗:

       1、福州人特别喜欢红色,认为红色代表吉利。在祭灶、供供时时一般会贴上一小张红纸。

       2、过年时,福州家庭都会备足桔子,以示“福”“吉”。福州人特喜欢一种颜色鲜红的桔子,叫“福桔”,尽管他有些酸。客人来了首先端上桔子和瓜子,大人们对来拜年的小孩除了送压岁钱外,还会加给两个桔子。

       3、在福州一带,长面是过年饮食中必备的食物。长面,也叫长寿面。正月初一,福州人第一顿饭必须吃细长面,寓意“长年平安”。

       4、在闽西,鸡肉是客家人过年的重要菜肴,按客家人风俗,鸡头应由长者吃,鸡翅膀要给出门做活的男人吃,鸡腿通常要留给读书的孩子吃。

       5、客家人把过年餐桌上发生的诸事都看作“大吉大利”,如酒洒倒在桌上视为发财,碗被摔碎当作会添丁,筷子掉落了看成是有食缘等。

       6、在泉州等闽南地区,过年餐桌上一定要有芥菜,芥菜在闽南方言中也称“长年菜”;也有人家的餐桌上摆“韭菜”,“韭”与“久”谐音,寓意长寿。

       7、由萝卜和面粉做成的萝卜粿在平潭、闽南人的过年餐桌上也必不可少,他们称萝卜为“菜头”,意为“好彩头”。吃蔬菜时,通常不用刀切,整条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以祝父母长辈长寿。

       8、老福州人还有送灯习俗,“送灯”得说“送丁”,因为福州方言灯与丁谐音。因此福州素有元宵送灯的习俗,寓意多子多孙多福。外婆给外孙、外孙女送灯和花面罩也是福州人一个重要习俗。

       9、闽北、闽东过年必做黄粿,这是一种用粳米蒸炊、打细后做成的糕点。当地人在祭祀、供供时必备的。

       10、莆田人新年初二不出门见客人。他们除了大年三十过年,正月初四也过的非常大。

二、福州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推荐于 拗九节 农历正月二十九 又称孝顺节、送穷节。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和红糖煮拗九粥(有的人家头天夜里就开始煮),里面放上红枣、花生、豇豆、芝麻、荸荠,烧成后用来祭祀祖先,并且作为全家人的早餐。凡已经出嫁的女儿,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意为祝愿平安度过“九”这一关。 这种节的来历据说是古时目连的母亲很凶悍,死后被送进地狱受苦。目连长大后,每日给母亲送的饭都被小鬼吃掉,后来他用黑米煮了一碗颜色发黑的粥,小鬼们都吓得不敢吃,他的母亲终于吃到了儿子送来了粥,不再受饥了。后来人们便把这一天命名为孝顺节。 冬节搓丸 农历冬至 福州地区特有的传统时令节俗,象征全家团圆。 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们会在祖先神主龛前陈列簪花寿面等吉祥供品。桌面放置一只大竹箩,箩中盛有糯米粉,点缀有福橘、红箸、四季花等。然后全家老小围坐在大竹箩周围,边搓丸、边唱儿歌,搓丸分搓和捏两种,搓的有圆球和圆条,捏的则形状各异。大人喜欢捏寿桃、蝙蝠等象征吉利的物品;小孩所捏的则由大人喝彩附会,如捏一只狗,就唱“狗投富”,捏一只龟,就唱“龟长寿”,搓成的丸在煮熟后醮糖豆粉吃。 祭灶是福州传统时令节俗。民间相传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间监督每家每户的行为善恶,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到任,年前十二月廿四任满上天禀报。祭灶就是为灶神饯行。福州风俗,祭灶分两天举行:廿三夜“祭荤灶”,供品用鱼肉、美酒,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能隐恶扬善;廿四夜“祭素灶”,只供水果、蔬菜和灶糖、灶饼。为的是怕灶神喝醉了酒,不分好坏,乱说一通。祭灶特别注重用糖,祭毕还抓一把糖在灶门口涂一遍,意思是把灶神嘴巴粘住,使其少说,不乱说。俗谓:“上天讲好话,下界保平安。”在祭灶前外祖父母要送灶糖、灶饼和花面壳(化装面具)给外孙、外孙女。旧时医术不发达,迷信的人认为戴上花面壳能使瘟神见不到儿童的真面目,可以辟邪。现在一般不举行祭灶仪式,但在节日全家欢宴的风俗仍然存在。灶糖、灶饼改称“年糖、年饼”,花面壳仅作为春节儿童玩具。 迎春,是福州民间传统时令节俗,又名迎春牛。明清两代立春前数天,福州百姓都前往庆城寺闽王祠前取土,捏制春牛,准备春耕,以答谢闽王王审知开发福建的功绩。立春日,近郊农民选派代表入城,在知府衙前集结,人群中有锦旗、彩坪、梨园百戏等。例由太守骑马领头,农民们抬着春牛随后。 在鼓乐和鞭炮声中,沿街转巷,从东城行春门出城。并事先选定在某乡村,由太守亲自扶犁耕田,礼毕回城,历时一天。迎春日,万人空巷,并有泥塑小春牛以及版画春牛图等出售,盛况空前。此俗已废。 迎年乃福州民间传统节气时俗。亦称迎年赛会。旧时多在农历每年正月初十以后举行,月底结束。以村为单位,或数村联合,用八抬大轿请出当地所供神像,如泰山神、白马王、尚书公、临水奶等主神,加上神的部属,如白须、孩儿弟、七爷、八爷等“答骨”像(1尊竹架制成的神像由1人顶着摇摆而行),衬以地下坪(演员化装历史故事的一个场面,坐1小车上由人推动行走)、陆地行舟(把彩舟套绑在演员腰上,在陆地行走,象征坐船)、马上吹、肩头坪、舞龙灯等节目,在锣鼓鞭炮声中结队巡游各村街,群众夹道观看,煞是热闹。 中元节,为福州传统时令节俗。农村称为“七月半”,俗称“做半段”。半段,指一年之半。被列为仅次于过年的大节,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明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本家人发展到宴请宾客,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鬼魂”,把“七月半”变成迷信的鬼节,大搞普渡。俗习在这一天各乡村为了互相邀请,各定宴客时间,只要是七月,不论那一天都可以过节。富足之家以客多为荣,连续饮宴数天,甚至请评话、演闽剧以娱宾客,耗费巨大。 做夏是福州传统时令节俗。由于初春乍暖还寒,容易生病。古时为了提醒人们,特在入夏第一天举行“过节”仪式,谓之“做夏”。做夏活动古今不同,有啖李、有吃笋,目的是消病除灾,今流行煮鼎边糊、煎“煎饼”、炊“碗糕”。煎饼是用豆芽菜和米浆在特制的平底锅上煎熟;碗糕是用米浆加入发酵料,盛在小碗内炊熟。清林祖焘诗:“春归花谢绿成阴,迎合盘餐妙手烹。炊出花糕颐可朵,分赏先自众乡邻”。花糕,就是碗糕。此俗今已改为吃鼎边糊。

三、福州传统节日风俗是什么?

       福州传统节日风俗:

       1、正月初一。这是中国农历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这一天的运气会影响着一年的运气。一般,特别以往,福州人在这一天不出门,蜗在家里。

       这一天,忌动刀(包括菜刀、剪刀),忌扫地,更不要将垃圾扫到屋外(垃圾扫到屋外意味着会将家里的钱财扫到屋外),最好是不要做家务。所以这一天吃的菜都是前一天切好、洗好的,只要煮一下就可以了,有的甚至只要热一下就可以吃了。

       2、福州人这一天有一样东西是必定要吃的,而且除了吃素的人外是第一餐就要吃的。吃素的人早上十点过后也要吃。那就是太平面。太平面是福州地区特色的小吃。

       太平面,就是用煲好的好汤(鸡汤、猪蹄汤等)泡线面(线面也是福州的特产之一,是用面粉拉成跟跟线一样的形状然后晒干)再加上一个蛋。这就是正月初一的早餐,也是以前福州人招待第一次来自己客人的食物。这个早餐的含义是一年太太平平,无灾无难,身体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3、正月初二。这一天,一般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女儿带着老公和孩子,一家和和蔼蔼地回到自己的父母的家里(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一般不要带东西回家。)。也可以在娘家吃中饭,也可以不吃。而女儿的父母则要给外孙或外孙女备上压岁钱。

       4、正月初三至正月十四。女儿回完娘家,就开始各个朋友和亲戚家轮流做客吃饭了,现在一般都不在家里吃,都上酒楼。这样的宴席,主要是为了加强亲戚朋友间的情谊,因为平时各自的工作生活都忙,在难得的春节比较有空的日子里聚聚,聊聊。

       5、正月十五。这一天是福州街上正月最热闹的一天。每年的正月十五,福州都有巡神的习惯。巡神就是将庙宇里的神灵抬到街上。在神灵的前后,有大头娃娃,踩着高跷,有的还舞着龙或狮子。还有很多人敲罗打鼓的。还放鞭炮、烟花等。

       而且福州人在这一天还要送花灯的习惯。父母要送刚出嫁的还没有生育的女儿观音送子花灯,希望出嫁的女儿早点生育,为夫家添丁。如果出嫁的女儿已生育,则外公外婆要给外甥或外甥女送花灯。然后外甥或外甥女要将这纸花灯烧掉。所以南后街每年的正月都挂着各式各样纸做的花灯出售。只可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塑料灯来代替,这一项传统手艺可能快要失传了。

四、福州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拗九节农历正月29又称孝顺节、送穷节。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和红糖煮拗九粥,里面放上红枣、花生、豇豆、芝麻、荸荠,烧成后用来祭祀祖先,并且作为全家人的早餐。凡已经出嫁的女儿,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意为祝愿平安度过“九”这一关。这种节的来历据说是古时目连的母亲很凶悍,死后被送进地狱受苦。目连长大后,每日给母亲送的饭都被小鬼吃掉,后来他用黑米煮了一碗颜色发黑的粥,小鬼们都吓得不敢吃,他的母亲终于吃到了儿子送来了粥,不再受饥了。后来人们便把这一天命名为孝顺节。做夏农历入夏第一天由于初春乍暖还寒,容易生病。古时为了提醒人们,特在入夏第一天举行“过节”仪式,谓之“做夏”。做夏活动古今不同,有啖李、有吃笋,目的是消病除灾,今流行煮鼎边糊、煎“煎饼”、炊“碗糕”。煎饼是用豆芽菜和米浆在特制的平底锅上煎熟;碗糕是用米浆加入发酵料,盛在小碗内炊熟。清林祖焘诗:“春归花谢绿成阴,迎合盘餐妙手烹。炊出花糕颐可朵,分赏先自众乡邻”。花糕,就是碗糕。此俗今已改为吃鼎边糊。冬节搓丸农历冬至福州地区特有的传统时令节俗,象征全家团圆。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们会在祖先神主龛前陈列簪花寿面等吉祥供品。桌面放置一只大竹箩,箩中盛有糯米粉,点缀有福橘、红箸、四季花等。然后全家老小围坐在大竹箩周围,边搓丸、边唱儿歌,搓丸分搓和捏两种,搓的有圆球和圆条,捏的则形状各异。大人喜欢捏寿桃、蝙蝠等象征吉利的物品;小孩所捏的则由大人喝彩附会,如捏一只狗,就唱“狗投富”,捏一只龟,就唱“龟长寿”,搓成的丸在煮熟后醮糖豆粉吃。普渡节12月9日福州郊县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厨师在露天大厨房中制作饭菜,郊县农民各家各户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品尝美味佳肴,来人越多福气越多,而“露天大厨房”则成为极有特色的壮观一景。祭灶农历12月23、24民间相传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间监督每家每户的行为善恶,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到任,年前12月24任满上天禀报。祭灶就是为灶神饯行。福州祭灶分两天举行:23夜“祭荤灶”,供品用鱼肉、美酒,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能隐恶扬善;24夜“祭素灶”,只供水果、蔬菜和灶糖、灶饼。为的是怕灶神喝醉了酒,不分好坏,乱说一通。祭灶特别注重用糖,祭毕还抓一把糖在灶门口涂一遍,意思是把灶神嘴巴粘住,使其少说,不乱说。俗谓:“上天讲好话,下界保平安”。在祭灶前外祖父母要送灶糖、灶饼和花面壳(化装面具)给外孙、外孙女。旧时医术不发达,迷信的人认为戴上花面壳能使瘟神见不到儿童的真面目,可以避邪。现在一般不举行祭灶仪式,但在节日全家欢宴的风俗仍然存在。灶糖、灶饼改称“年糖、年饼”,花面壳则成为春节儿童玩具。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福州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福州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