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回族习俗(回族服饰)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回族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请问回族有那些礼节?

       1、回族的见面礼节,双方见面时不论职务高低,不分贫富贵贱,都要互道“色俩目”。 “色俩目”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和平”、“平安”、“安宁”。先说的一方说“安色俩目尔来库木”,意思是“求真主给您降福”;对方要回答“吾尔来库木色俩目”,意为“亦求主降福于您”。回族的这一习俗源于伊斯兰教。

       2、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

       3、在饮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

       4、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

       5、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

       6、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

       7、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

       8、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回族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9、吃饭的坐势要端而稳重,谦虚恭敬。就像接受真主的恩赐一般。穆圣说:*不*着吃饭,我只是一名仆人,我要象仆人一样吃饭,要象仆人一样就坐。

       扩展资料:

       伊斯兰教是一个注重卫生、讲究卫生并有一定饮食禁忌的宗教,最主要的禁忌源于《古兰经》的规定,即:死动物(包括因打、摔、触、勒、电等原因而自死的动物)、流出的血、猪肉和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以及酒。

       伊斯兰教之所以禁止信徒吃用这些东西,是出于“重视人的性灵纯洁和身体安全”。动物不宰自死或因疾病,或为衰老,或为中毒;血液乃输送身体需要的各种养分的渠道,往往存在有害物质;猪形态丑陋,不择饮食,性情懒惰。此三类列为不洁,故不可吃。

       至于禁食“非诵安拉之名屠宰的”动物,是因当时多神教徒宰杀牲畜时,必诵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名字,伊斯兰教为了从思想上消除一切形式的多神崇拜,遂禁止食用诵偶像之名而宰的牲畜,要求信徒宰牲时应诵安拉(真主)的名字,以示区别。

       至于酒,在伊斯兰教初期仅限制用量,以不醉为限,后因有人酒醉出现贻误正事、影响团结的行为,遂宣布为禁物,不可饮。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二、回族习俗是什么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因为民族整体信仰伊斯兰教,故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为伊斯兰,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宗教:回族民族整体信仰伊斯兰教,聚居的地方建有清真寺。 语言: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在回族群内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 中国回族穆斯林少年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通晓并使用当地民族的语言,在日常语言表达上,大量使用语气词和带有感**彩的叹词等。城市回族通用汉语。主要节日: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大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纪节,所有节日都与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 。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服饰特别。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沧州、临夏、周口地区的回族善于练武。喜食炸油香。回族是以中东阿拉伯、波斯族系为主体,兼容吸收了蒙、汉、维、藏、傣、白等民族,以伊斯兰为强有力核心而凝结成的一个天授的穆斯林民族。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样,以认主独一为民族向心力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所共同认同并传承的、有一定本民族内在文化认同的思想符号形式。回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从以阿拉伯语、波斯语做母语的初期,到明末清初群体性使用汉语做通用语的千年历程中,勾勒出一个民族的成长史。但是要说明的是,回族在使用汉语的同时任然保留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属性。这种回族形式的华语言是汉语有有其自身存在的特点。所以这正是回族通用汉语的原因,而非成为母语。所以,对于一个民族的语言创制任重而道远。回族的语言中必然要凸显出回族的文化属性来。经堂语是可以说是回族的一种语言!因为他包含了民族语言的两个基本元素,其一,说着自己民族的事情,其二,凸显民族精神。回族人的文化属性毋庸置疑是伊斯兰,而回族阿訇们承担起了领袖及导师的作用,在演讲中,夹杂大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又用汉语借此来表述民族观点,通过每个星期五的演讲,这种古老的民族创制语言延续发展了下来!解放初期,曾有学者论证过这种语言作为一种独立语言的真实价值和意义,但是因为这种语言是有局限性的,人民大众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也不现实,所以就被搁置下来!近几年,随着学者对经堂语的抢救性保护及完善,很有可能使这种古老的回族语言传承并发展成为实用的语言。这需要回回民族自己进行保护,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小儿锦是回族独立创造的通用语文字!由于在小儿锦中夹杂了大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使得小儿锦又在某一方面来说属于回族的经堂语和生活用语都包涵的语言形式。说成是一种语言并不为过。小儿 锦的基础字母是以“古兰经”字母为基础的,回族人分散在祖国各地又根据自己所处的语言区创制了4个独有字母!在中亚的回族(东干族)传承了这种语言文字并发展成为中亚回族母语,后在苏联时期用“斯拉夫”字母进行拼读,目前仍在使用。属于世界语言支系的一支。回族人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狗肉,动物的血液等。 伊斯兰教 回族穆斯林做礼拜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后至落日前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婚姻方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礼很隆重,且有许多宗教和民族的特点。如举行婚礼,要请阿訇念 尼卡哈 即因阿拉伯经文进行证婚和祝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认造物主为最高主宰,一切生活、行为无不受伊斯兰教清规戒律所制约。饮食方面,以牛、羊为主,禁食猪、马骡、驴、狗、猛兽肉和自死之物及宿食,以及各类生物之血,禁止喝酒和抽烟(特别是草烟);行为方面,禁止**、斗殴、**盗窃、损人利已,遭受侵犯可反攻,开杀戮。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节日活动和宗教活动的中心,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节,在不同的地方还有阿舒拉节、姑太节、云人节等,以上节日都以教历(回历)计算。回族穆斯林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在住房、服饰、语言等方面大致与汉族相同,只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虽有经文,但也是阿拉伯文。回族的婚姻与其他九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受伊斯兰教的约束。穆罕默德说: 结婚是我们定制,背弃我的定制,不是我的教生。 回族的婚姻必须遵循伊斯兰教的规定,把结婚视为天命和圣行。婚姻须双方同意,在自愿的原则下,经家长和媒人施以聘礼,合乎教规手续,才能举行婚礼。认为夫妻之道,必须彼此相敬相爱,爱之以德,敬之以礼,夫治一外,妻治于内,相互谦让,相互帮助,反对互相猜忌,更不允许夫妻双方不忠,精诚一致,家道乃成。夫妻应孝顺双方的父母,教育子女遵守伊斯兰之道,爱国爱家,奉公守法,尽国民应尽之义务,赞助公益事业,夫妻共勉,才能保证家庭的和睦幸福。回族穆斯林青年婚前要由男方下聘订亲,并择婚礼日期。订新叫吃粮茶,结婚要请阿訇赞圣证婚, 赞圣 就是赞美安拉促成了这一对青年的美满婚姻,并由阿訇向新郎、新娘讲授伊斯兰教常识,要求男女双方遵守 依玛尼 (信德),背诵清真言,问他们各自的“经名”(宗教名字),若无经名便由阿訇为他们命名,部新郎是否已送新娘“迈赫尔”(礼物),因为礼物是夫妻恩爱的象征。最后由阿訇正式含 尼柯哈 是婚礼必行之礼,有了证婚词,才能说明婚姻得以宗教的正式承认。其后还要举行扒果活动,由阿訇事先把象征长生不老的长生果、早生贵子的枣子、表示富贵的金属小钱及花生、水果粮、米花、核桃等吉祥物放置桌上,抓三把执于新郎事先准备的帕布中,(有的地方撒在新郎内衣内),再交给新娘。待客人走后,夫妻共享,表示夫妻恩爱,同甘共苦,白头谐老,也是阿訇对新婚夫妇的良好祝愿。婚礼结束,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举办较丰盛饭菜待客,开宴前得请阿訇(或师傅) 光道口 ,后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才能开始就餐,但禁止喝酒。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打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居住在城市的回族,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馍,或烙饦饦馍配炒咸菜吃,或配腊牛羊肉吃,还有的老人喜欢配炒花生米吃。午餐吃牛羊肉泡馍的人也较多,还有很多家庭喜欢吃饦饦馍配炒菜。炒菜一般也较简单的家常菜,如莲花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土豆丝、醋溜西葫芦、辣子炒咸菜、炒辣子酱等。晚餐大多数都吃面条,面条的种类很多,有碎面、长面、捞面、笼面等,也吃饺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饼等。 散居在各地农村、山区、牧区的回族,其饮食习俗多受居住地的影响。例如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民,以土豆、荞麦、莜麦、糜子、豌豆为主食,新疆阿尔泰地区回民吃马肉和奶食品,米面食品退居次要地位,这显然是受哈萨克饮食习俗的影响,居住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藏一带的回民,主食与藏民一样,吃青稞、豌豆、三餐离不开糌粑和酥油茶。西北地区农村的回族饮食,最有特色者当属民间宴席。“九碗三行”就是回族的正宗宴席,一般在举办婚丧礼仪活动中,多用这种宴席招待众多的客人及亲属。 从总体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鲜明的特点: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面食是回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其品种之多,花样之新,味道之香,技术之精,都是无与伦比的,显示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据统计,回族饮食中,面食品种达60%多,而其他品种中,也或多或少地运用到面粉。拉面、馓子、饸饹、长面、麻食、馄饨、油茶、馄馍等等,经过回族人的制作,都会成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国人也是一吃为快,好不留恋。 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欢吃甜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阿拉伯穆斯林妇女生下小孩后,用蜜汁或椰枣抹入婴儿口中,才开始哺乳;宁夏回族婴儿出生后,也有用红糖开口之俗。回族著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甜馓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饼、糊托等,宁夏回族还把穆斯林的传统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调制面团时,给里边加入蜂蜜、红糖等。 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回族特别喜爱吃牛羊肉,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思想有关。伊斯兰教倡导食用牛羊鸡鸭鱼等肉,禁戒猪驴骡及凶禽猛兽之肉。刘智在《天方典礼》中说“饮食,所以养性情也”,“凡禽之食谷者,兽之食刍者,性皆良,可食”,又说“惟驼、牛、羊独具纯德,补益诚多,可以供食”。伊斯兰教所倡导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谓“佳美的食物”,马坚先生解释说,就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观形象、鲜香的嗅觉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以羊为例,性情温顺,自身洁净,其肉美味可口,同时还对身体有滋补食疗作用。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经常食用羊肉,可以开胃健力,散寒助阳,益肾补虚。 回民最喜爱的传统饮料是茶。茶既是回族的日常饮料,又是设席待客最珍贵的饮料。茶是回族人民饮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西北东北或西南,也无论是城市乡镇或农村,只要到回族家做客,热情的主人都会首先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酽茶。回族很讲究茶具,不少回族家庭都备有成套的各式各样的茶具。过去煮茶或沏茶所用的壶,一般都是银和铜制做的,形式多样,别具一格,有长嘴铜茶壶、银鸭壶、铜火壶等。现在沏茶一般都用瓷壶、盖碗或带盖瓷杯,煮茶多用锡铁壶,夏天讲究用紫砂壶。 盖碗茶是西北回族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相传始于唐代,相传至今,颇受回族人民喜爱。盖碗茶由托盘、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故称“三炮台”。每到炎热的夏季,盖碗茶便成为回族最佳的消渴饮料;到了严寒的冬天,农闲的回族人早晨起来,围坐在火炉旁,或烤上几片馍馍,或吃点馓子,总忘不了刮几盅盖碗茶。 回族人还把盖碗茶作为待客的佳品,每逢古尔邦节、开斋节或举行婚礼等喜庆活动,家里来了客人时,热情的主人都会给您递上一盅盖碗茶,端上馓子、干果等,让您下茶。敬茶时还有许多礼节,即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打开,放入茶料,冲水加盖,双手捧送。这样做表示这盅茶是专门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如果家里来的客人较多,主人根据客人的年龄、辈份和身份,分出主次,先把茶奉送给主客。 喝盖碗茶时,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盘,右手抓起盖子,轻轻地“刮”几下,其作用是一则可滗去浮起的茶叶等物,二则是促使冰糖融解。刮盖子很有些讲究,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每刮一次后,将茶盖呈倾斜状,用嘴吸着喝,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主人敬茶时,客人一般不要客气,更不能对端上来的茶一口不饮,那样会被认为是对主人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回族的节日是伊斯兰教的三个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个月。

三、回族的文化习俗

       回族的文化习俗:

       1、饮食

       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吃清真食品,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同时禁忌饮酒。经常制作各种油炸面食,以及拉面、酿皮、烤饼、羊杂碎、泡馍等风味餐饮。

       2、清洁卫生

       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3、丧葬习俗

       回族人死了叫“归真”,即“回到真主那里”之意。人死了,家属不能过度悲伤,更不能捶胸顿足,嚎啕大哭。也不能给死者下跪磕头,只能下礼(俯着单腿曲跪)。安葬死者,不用棺材,实行软葬。回族人,不论什么原因,死在何地,都要抬到清真寺,然后从那里发葬。凡是在回族居住地死亡的人,不管他的国籍、肝胆色、官职大孝富贵贫贱,回民们只要耳闻目睹,都要去帮助料理丧事,安葬死者。

       4、婚礼

       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方要带上蒸馍、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叫“催妆礼”。结婚那天,男方要去车接新娘。新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

       5、服饰

       头饰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服饰。因伊斯兰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的颜色。在衣、冠颜色上以白、绿、黑色为主。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回回帽”或“礼拜帽”。

四、回族习俗是什么

        回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古老的文化。 回族的习俗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客人来访,要先倒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来与客人见面、问好。 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有时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2、饮食习惯: 主食以米、面为主,肉食方面禁忌颇多。禁食猪肉、狗、狼、虎、驴、猫、鹰、鹞等;禁食自死之动物血;禁饮酒。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3、服饰 回族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但在头饰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无沿小帽,表示清洁不染;妇女头戴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掩盖起来。盖头有少女、媳妇和老年妇人之分,少女戴绿色的,媳妇戴黑色的,老年妇人戴白色的。老年妇人的盖头较长,少女、媳妇的较短,只披到肩上。盖头上有的还绣有花边和图案。妇女服装为右衽大襟短上衣,着长裤。年轻人喜欢在前襟、胸前绣花,在衣服上镶色、滚边。男的头戴回回帽,有白的和黑的两种。上着对襟短上衣,穿白长裤、白袜子,喜欢在白衬衣外套坎肩。回族男子很注意胡须的修饰。男子一般在二十几岁开始留胡须,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胡,有的留全脸胡。 妇女护头面的头巾,源于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的影响。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青年妇女一般戴绿色的,盖头较短,只披到肩上;老年妇女一般戴白色的,盖头较长,直披到腰际。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回族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回族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