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

       1、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2、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又被称为九月九、登高节、重九节等。重阳节和除夕、清明节、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节日中的四大祭祖大节。3、重阳节历史悠久,最早可以在汉朝的《西京杂记》中看到相关习俗的记载,那时候的古人们会在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谋求长寿,并且还会举办各种大型的宴会,并为了庆祝丰收开展祭祀活动。到现在,九月九重阳节还流传下来了登高远眺、出游赏景、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尝菊花酒的习俗。

二、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名“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老人节”等,为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杂糅着多种民俗风情,主要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为什么要登高呢!

       《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在整个上古时期人们就一直认为昆仑是天地相通的物质通道,今天的话说是穿越的最佳处。先民们认为起幅绵延的昆仑山脉,就是一条“上天的阶梯”。通过昆仑、凉风之山、悬圃和天,就可以到达“太帝之居”,于是人们就能够长生不死,成为呼风唤雨神仙。这是道家的理论。

       在我国断代史《汉书·明仪》中就记载有通天台的传说:“通天台高三十丈,望云雨采在其下,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黄帝以来祭天圆丘处。武帝祭天,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置祀祠,招仙人,祭天已,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山海经》则说:“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璎,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呵呵,没有山,没有高台,以树为天梯,也行。

       直到先秦时期,人们农历九月登高的目的有了变化。那时的人们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才能产生男女、夫妻、父子、君臣、礼仪,万物离开天地就无法生存,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畏礼拜天地,所以形成了按节气定期祭祖天地的礼仪制度。相沿成习,逐渐被固定下来,成为一个传统的节日。

       在魏晋时期,登高作为一项每年必备的活动,而且日期已经专定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名称也开始在历史记载中出现。魏文帝曹丕给好友钟繇《九日与钟繇书》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初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不但知道重阳节,认为重阳乃重九,含“久久长寿”之意。

       明清时期,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丰满发展期,此时的重阳节习俗已从宗教迷信色彩中解脱出来,发展为娱乐性、礼仪性的文化活动。这一时期,重阳节各种形式的文化游艺娱乐活动,虽然承袭着古老传统的方式方法,但已经融进了许多新的内容。

       明代时,重阳节插茱萸、饮重阳酒,吃重阳糕,以花糕供祭家堂、祖先已经成为一种习尚。此外还有登高、赏菊、围猎、射柳、放风筝娱乐活动。明清时,北京地区重阳节登高十分盛行。每逢佳节,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拜佛祈求福寿平安,并观览京城风光。皇后妃子们则在故宫的御花园内,登临堆秀山登高眺望。

       黎民百姓是怎过佳节的呢!《燕京岁时记》中记录了清代人们重阳登高的盛况:“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初九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

       重阳节登高习俗,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过节的方式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不再为了通天成仙,敬重历史,珍惜当下,走向美好,永远在路上,这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心愿。最后,以一首重阳诗写得最洒脱、爽快的唐诗结束今天的话题,这就是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三、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

       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此时重阳节的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重阳节的仪式。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常将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四、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

       重阳节的由来和风俗如下:

       由来: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风俗: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寓意和象征

       重阳节的意义和象征在于重视孝道、懂得感恩。用敬祖、尊老、敬老行为体现孝道思亲和慎终追远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数字九是阳数,古人极其重视九月初九,认为这一天是万象更新的开始。农历的每年九月初九,两个九正对应两个阳,两个九重叠两个阳,所以这一天被称为重阳节。

       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重阳节,人们通过祭祖、登高、敬老等活动来表达对对已逝祖辈的怀念和对长辈尽孝道、感恩情的情感。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