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丧葬习俗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丧葬习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丧礼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民间丧葬风俗习惯1、指路 ——人死后要举行宗教事仪、指路,在此期间,同时举行系列的活动,让死者到民间认为那里没有灰尘,是享福的地方。2、丧服——死者一般都穿蓝裤、白布衫。人们以白为纯洁,以蓝为民族本色。不用平纹,不穿棉衣。儿女伸手给死者穿衣。死者遗留衣服、生活用品,都将焚烧掉,不能遗留。3、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对死者进行告别,但有些区域根据死者的生辰,让当地的“先生”选适合的日期进行追悼会。4、出殡——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灵车上不是死者头朝前,而是脚朝前。现在随着殡葬改革均按火化的习俗。火化后,把骨灰碎骨装入布袋,再装入坛罐或骨灰盒中,一般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5、死牲——死了人,无论穷富都要死牲祭献,根据穷富不同,大至猪牛,小至鸡。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 杀殉、血祭的遗俗,死者如年岁高,供品被视为福物。供品要分给亲族人们。祭献的鸡,多留给送灵下葬的人们出殡回来后食用。*、*葬——夫妻合葬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其相反)若合葬一起有小辈则在西侧,长辈在东侧。在西方国家,则以先死先葬在下方,后死者以重叠的方式在上方。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夫妻合葬有一方先死亡下葬,待另一方逝世下葬时需将先下葬者挖出,见面祭拜后再同时下葬。

二、丧葬基本习俗讲究,都有哪些?

       风俗: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殡葬礼俗称“白事”。从老人馈然长逝的那—刻起,丧礼仪式便算开始。 在关中农村,过去人死后,最初,亲人除了嚎陶大哭外,手拿— 个瓦益一张纸,敲着瓦盆走到门外,烧了纸,这叫送终。送终后,再 将瓦盆拿回来,放置在死者脚前,名曰“孝盆”。在里面烧纸,给冥间 的亲人“送钱”,然后将尸体安放妥当,差人向死者的娘家、舅家报 丧。待亲戚子女到齐后,举行入殓仪式:先给死者剃头、洗身、然后 再穿寿衣,往舌头下压一小硬币,最后穿鞋戴帽,放进棺材。入殓后 在家搭一灵棚,设一香案,摆上水果、礼馍之类的供品,点一盏长明灯,白天晚上由死者家属守灵。守灵多为死者的子女,名曰“孝子”, 身穿白孝农,头戴白孝帽,腰里系一根粗麻丝,手握丧棒(用大姆指 粗的柳木做成,上缠白纸)。凡见有前来吊丧的不论生熟都要磕头, 以表感谢。 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死者亲属要请自乐班演唱秦腔,或者表 演木偶戏,有的演电影。亲友送的挽帐,悬于灵堂之上。孝子按辈份 大小,分跪灵堂左、右两侧,女眷则围坐在灵地的后侧,吹鼓手吹起 唢呐,声声悲伤凄楚催人泪下。喊呐声中,孝子按次向死者献酒,行跪拜礼。 翌日凌晨,开始出殡。一般由阴阳先生主持。随着一声“起”, 悲壮的唢呐声起。哭声连天。24人抬着棺木起身。前边是白纸做的 “白鹤”,“引魂幡”引路,两边是24杆纸幡及花圈花篮。后边吹鼓手 引导。孝子扯起一丈多长的白帐,牵引棺木徐徐前进。棺木周围是 女孝子,手把棺木放声唱哭,按照一定的”哭丧调”诉说对死者的思 念。全村人都来送殡,在大陆上燃起大火。到了坟地,棺材饶坟三周,然后放在墓前,孝子施礼送入墓穴。之后填土起坟冢,丧礼结 束。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 八仙 ,挖好棺材洞穴叫做 打穴 。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 太岁头上动土 ,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杉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 进宝 ,是为了图个吉利。2风俗在旧时,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 凤凰毛 ,必须要拣掉。 下葬之前还要由死者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已经研发出了一种可以直接放在墓碑两边的太阳能墓地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 八仙 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 添土 。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 衣饭碗 。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 抢遗饭 。在江浙一带有喝 长寿汤 ,吃 长寿豆 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 长寿汤 ,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 长寿豆 。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 添福添寿 。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3风水风水是一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充满神秘色彩的学问。风水的本质实际上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因为它讲究天人合一, 研究峦头、理气、环境磁场对人的影响,讲究水口、方位定吉凶,古称风水,现可称环境布局学。我们为客户调整风水实行优惠制,即先有客户出适当的费用,签订合同,做发了,客户再补剩余的费用。风水调整很神奇,要催官就给客户催官,要催财就给客户催财,百发百中。一次投资,三代受益, 要财得财,要官得官。旧墓勘测旧墓实地勘测风水吉凶福祸,能知道旧墓是否入泥入水入树根生白蚁、骨黑 ,此现象为大凶直接影响,子孙后代不得安宁,破财败家无疑,并出孤儿寡妇,疯哑残疾之人。知道骨是黄净,呈金黄出富贵之人,益旺子孙兴旺发达,鉴定其立向是否正确符合抽爻换象,三元贯穿,旺气旺卦等之法则,鉴定星峰、来去水、砂手明堂等一切环境和理气吉凶福祸等情况。公墓点新穴一定要符合来水大吉,去水之消砂纳水,星峰吉照,砂手有情,明堂宽广,聚气聚水,龟蛇守水口等。立向,来龙,坐向,来水,运用一卦纯清,抽爻换象、三元贯穿,生入旺入,,三元不败之大格局,达到子孙永世享受荣华富贵,兴旺发达。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风水在这里面有很大的一部分,在下葬之前,一定要请一个风水师好好的找一块风水宝地,以萌福后人。因为是中国几千年的形成的思维或者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随之而生的就有一些以谋利为主的骗子参与其中。4择日下葬要有两个条件:一、坟山的坐向。二、死者的出生年月(主要是出生年,月只作为参考,俗称“仙命”)。只有知道这两条才能避免择出来的日子与坟山及仙命相冲撞而出凶祸,并且把坐山和仙命的贵人及福禄调出来(从选择出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里表现出来),以使死者享安宁,生者获富贵。但如果实在不知到死者的出生年,则按“蒙拢大吉”下葬。而坟山的坐向是一定要的,否则就不须要择日了!然而,埋葬先人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决不能草率!为了你全家人的平安,建义你在当地找一位有点名气的风水师主理。5家设简易灵堂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家属着装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进入殡仪馆后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下葬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分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骨灰寄存,结束。6土葬程序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礼仪风俗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 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在“风水宝地”的基础上,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下葬时,要预测大吉大利的日子,下葬时注意不要弄脏坟窝,比如吐痰、扔脏东西等。第二:如果合葬,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父母的八字结合坟地的朝向、方位。如果老人一个先走了,另一个还活着,下葬时尽量“分盖”,也就是说,先下葬的骨灰盒要单独盖一个盖子封好,将来另一个下葬时就不用惊动原先的了。第三:无论是迁坟还是新造坟,挖土动工或者下葬时,一定要根据八字结合坟地的朝向和方位选择一个吉日吉时。第四:陪葬品的放置,千万要注意,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乱放,以免带来不利影响。最好先咨询专业人士。桃木制品、金属利器等辟邪物品磁场很大,不仅影响祖先的居住,更有可能给后人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不要放置。第五:如果能够用念经、撒五谷等方法,更有利于亡者早日往生,对后人也有好处。第六: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习惯,下葬也要尊重当地的风俗,要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进行。

三、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2、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3、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4、停灵:又称暂厝,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5、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6、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7、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风水师协助。

       8、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9、五七:北方地区在第三十五天的时候,传统叫五七,由女儿做一个纸扎葫芦,并下一碗面,俗称五七开锁。民间信仰说死者在五七之前在某一地方锁着必须,得给死者开锁,然后死者坐着葫芦过河江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

       10、守孝:按儒教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每个人在三岁前,基本都不离开父母怀抱,此三年感念父母恩,很多村庄也是这样产生的),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11、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12、扫墓:亲友于清明节(介之推于这一日去世)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以上内容参考

四、丧葬基本习俗讲究,都有哪些?

       丧葬习俗讲究:

       1、指路:亲人离世,需要举行相关仪式”指路”。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举行相应活动,让逝者认为这个地方是没有灰尘,是享福的。

       2、丧服:逝者通常都穿白布衫、蓝裤。人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蓝色是民族本色。布需要用平纹,不穿棉衣。子女亲手给逝者穿衣。逝者遗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都要焚烧掉,不能遗留。

       3、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要超过3天,然后在殡仪馆举行追悼及告别仪式。但部分地区,让当地的”先生″,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测算合适的日子举行追悼仪式。

       4、出殡:过去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灵车上遗体脚朝前。现在出殡有所不同,因殡葬改革,遗体需要火化。火化后,把逝者骨灰及碎骨装入布袋中,最后装入骨灰盒,一般是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死牲:过去习俗,死了人,根据穷富不同,都要死牲祭献,大至猪牛,小至鸡。逝者如年岁较髙,供品被视为福物,可以分给亲属。祭献的鸡,多留给帮忙送灵下葬的亲友出殡回来后食用。

       6、合葬:夫妻合葬的讲究,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相反。若有小辈合葬一起,小辈则在西侧,长辈在东侧。部分地区,夫妻合葬如有一方先逝去下葬,另一方逝去下葬时,需要将者骨灰盒请出,见面祭拜后,再同时下葬。

       7、朝向:过去都是遗体土葬,朝向是南北竖向,现在骨灰盒是面南背北。也有部分地区参照过去习俗的南北竖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代表永恒的安详。

       8、焚烧:传统习俗,是焚烧元宝、黄纸、纸质生活用品。

       9、服丧:古时的守孝习俗,近代更变为祭七(祭七:指的是头七至五七、或七七)。在家设置灵堂,祭百日和周年。服丧期间,需要穿素服,食素食。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丧葬习俗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丧葬习俗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