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祭祀黄帝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黄帝陵公祭活动每年什么时候举行
黄帝陵公祭活动在每年清明节举行。黄帝陵祭典活动每年要举行两次,一次是在清明节举行黄帝陵国家公祭,还有一次则是在重阳节,在民间举行民间祭祖活动。
黄帝陵祭典活动分为公祭和民祭两部分。公祭黄帝陵即为以官方名义组织的有严格规模、等级和仪式的大型祭祀活动。据《绎史》记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黄帝祭祀从此开始。之后,从《国语》、《礼记》、《礼祀》等书籍的零星记载中可以看出,从尧、舜、禹时代直至春秋时期,公祭黄帝的活动从未间断。
黄帝陵公祭的历史。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皇帝传说在5000年前的蛮荒时代,降服炎帝、诛杀蚩尤,结束战争,人类文明从此开始。因此,黄帝去世后,当时的人们就设立神庙、祭坛,用各种精美的器物祭祀黄帝。
最早有记载的公祭活动源于春秋时期。据《史记》记载,周威列王四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在政治治理上以黄帝为榜样,所以自然很重视对黄帝的祭祀。
二、公祭黄帝活动有什么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祭祀活动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祭祀黄帝的活动。据有关史书记载,战国初期,公元前422年,开始恢复祭祀黄帝。这是轩辕黄帝在历史上第一次由神的地位改为人的祖先。
秦统一六国后,开始大规模修建黄帝陵园。同时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因为,沮河水由西向东呈半圆形绕此山而过,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叫桥山。陵因山而得名,叫桥陵。通往黄帝陵的神道,也叫登道,为石头铺就。该石登道共229级,长250米,宽2.53米,途中有道弯4处,面积不等的平台26处。石登道两旁有1.08米高的护栏,370个高1.34米的柱头分别雕有各种形状的石雕。后经过重修,石登道就由陵道和神道两部分组成了,总长455米,宽5米,其中陵道长260米,神道长195米。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石登道采用形断而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构建,共277个台阶。
陵道两侧古柏参天,翠色长驻。陵道尽头,就是陵区。陵区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封土前方有一祭亭,飞檐起翘,气宇轩昂。陵园区内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巧妙地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黄帝陵陵园内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有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象征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
北面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祭黄帝陵文”和“黄帝陵”碑石。
在轩辕庙内一块约一米见方的青石上,印记着黄帝的脚印。凡是来黄帝陵谒陵拜祖的人,几乎都要到轩辕庙院内看一看黄帝的脚印。关于黄帝的这双脚印,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黄帝时期,没有衣帽,更没有鞋袜,人们不是用树叶遮体,便是以兽皮缠腰。黄帝也和其他的人一样,腰间缠着兽皮,光着脚板,长年累月奔走各地,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帝出外奔走时只好光着双脚。后来,有人给黄帝做了一双木屐,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他出外巡察,或上山狩猎仍不能穿。
有年冬天,黄帝出外回来,脚冻烂了。穿木屐不方便,黄帝身边一位名叫素雀的人偷偷用麻布给黄帝缝了个布筒。黄帝在脚上试了试,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黄帝也不见怪,还表扬了素雀的创造精神,素雀却十分难过。有一天,素雀去河边担水,发现黄帝独自一人从河滩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素雀仔细一看,心里亮了。原来黄帝的脚特别大,如果按脚印做,鞋就不会再小了。于是素雀担完水,取来石刀,在黄帝脚印四周的胶泥上划了四方格,晒干后,捧回家,放在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双软木作底、麻布作帮的高筒靴子。黄帝试穿后,觉得很满意。他十分珍爱这双靴子,平时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节日或开庆功会时才穿上它。而这块石板就被保存下来了。
三、人们为什么要祭拜黄帝陵
几千年来,这里香火不断,祭祀不断。我的家乡宜君紧挨这里,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这里是咱们中国人的老先人陵墓所在。印象中,记得大人们按时逢节,尤其是清明、重阳之时,像赶集一样,举家老少都盛装赶往这里祭祀。那时候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为了过节时能赶到这里,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不惜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端着精心制作的花馍,拿着香、纸,虔诚前往。这种虔诚,大概就是后来在《弟子规》里看到的“祭尽诚”吧,只是彼时太小,不懂罢了。 黄帝陵一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一公里的桥山之上,山上8万株参天遍野、长青不凋的古柏簇拥环绕着黄帝陵。山下沮河绕陵缓缓而过,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沿着石砌台阶前行数百米,有十数米高的大土丘,称“汉武仙台”,传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时筑。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墙。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 4个大字,相传黄帝即由此乘龙升天。再前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黄帝陵”几个字是1958年毛泽东主席转请文物大家、文化大家郭沫若题写。1961年这里被***公布为保护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列第1号古墓葬。1990年代开始,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关注下,在桥山山麓修建了祭祀大殿和祭祀广场。总建筑师张锦秋院士秉承“山水形胜,一脉相承,天圆地方,大象无形”的理念,把祭祀建筑和周边山川形胜做了极佳的处理,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瞅,威仪感皆有。中国人比较含蓄,凡事不喜张扬。喜欢在润物无声中将思想、文化蕴含于建筑符号中,形成独有的建筑美学。而这种独特的美学在黄帝陵显得尤为突出。祭祀大殿,也叫轩辕殿。以上古祭祀祖宗、天子的太庙为基础,以“黄帝明堂”为原体,以汉代建筑为风格,由36根园形石柱围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覆巨型覆斗屋顶。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园形天窗。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大殿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色石材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的祖国大地。轩辕殿正中悬挂的“轩辕殿”三个金字匾额出于著名书法家黄苗子之手。轩辕殿里黄帝神位以浮雕形式刻于大型石材上,立于大殿正中偏北处。以东汉恒帝建和元年建于山东武梁祠的黄帝石刻画像为蓝本,像高4.1米,宽2.92米。一手指向
四、公祭黄帝活动有什么意义
公祭黄帝活动的意义: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报本返始、慎终追远的节日,清明祭祀黄帝陵是众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清明公祭黄帝典礼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和民族感召力的民族盛典。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是每年清明节海内外中华儿女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祭祀活动,以“颂扬黄帝功德,传承民族记忆,守护精神家园,构建和谐中华”为主题定位,包括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乐舞告祭、拜谒祖陵等内容。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祭祀黄帝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祭祀黄帝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