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宗祠》系列 摄影 彭前锋
钱氏宗祠:千年古县的文化荣光
梅雨时节,整个杭州湾像是悬在海盐上空,雨水连绵不断。六月的一天,由钱氏后人钱张建先生领路,驱车赴海盐县沈荡镇中钱村钱氏宗祠,不着一伞,飘雨中拜访,步行于村道,又拐进一小巷,经西门入,钱氏宗祠的守护人俞建平先生已等候多时。
钱氏宗祠,又名“永思堂”,俗名“钱家祠堂”,系沈荡钱氏家族祠堂,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建,共两进三院一花厅,占地2亩多,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解放后,钱氏宗祠被征作粮库,保存完整,及至2002年被海盐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俞建平先生的介绍日常,无论风雨飘洒,还是丽日晴空,一个又一个钱氏后人来此寻根,一批又一批游人来此访旧,皆认真听他讲述。
拨开历史的烟云,钱氏,这是一个宏阔的名字,有着“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美誉。公元907年,贩盐起家、建功行伍的钱镠,在杭州创建吴越国,坐拥两浙一军十三州,并以保境安民之政策,尽享鱼盐蚕桑之利,富甲于江南。钱镠之后,其子钱元瓘,其孙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先后承继吴越国王之位,世称“三代五王”,直到公元978年纳土归宋。千年钱氏之风浩荡,英杰辈出,钱氏后人的一长串名单上,钱穆、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正英等名字赫然闪光。仅海盐钱氏一支,亦枝繁叶茂,星辰熠熠,明代嘉靖之后就有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钱氏宗祠的墙壁之上记载这功名无数。
那么,便走一遍钱氏宗祠,触摸海盐钱氏望族的繁盛往事。
钱氏宗祠北依农田,东西皆为民居,南临中钱港,由南及北,首先可见前院两块肃穆的悼文碑,清朝乾隆皇帝赐钱陈群的两篇悼文镌刻其上,其中一篇落款时间为乾隆三十九年六月初六日,另一篇落款为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十九日,从中可窥乾隆皇帝与钱陈群关系匪浅,悼文一篇不尽陈情。
钱陈群(1686—1774),系钱镠二十五世孙钱陈群,字主敬,号香树,著有《香树斋集》,为人品行端正,为官卓有成绩,可谓“三朝元老”,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雍正时,因赴陕西等地宣谕讲经,安抚百姓有功,雍正褒奖其为“安分读书人”,五升其官;乾隆时,任顺天府学政、刑部左侍郎等职。晚年,钱陈群因病退仕告老还乡,仍受优待享受职位俸禄。乾隆皇帝犹与之诗词来往唱和,并将其与苏州沈德潜并称“东南二老”。乾隆三十九年(1774),钱陈群去世,入贤良祠,谥号文端,其生平功业入《清史稿》。
公元1708年,钱陈群重修钱氏宗祠,这其中不乏佳话的底子。钱陈群母亲名曰陈书,晚年号“南楼老人”,知书善画,贤良淑惠。少年时期,钱陈群与两个弟弟由母亲陈书带着在海盐沈荡半逻村(今中钱村)长大。陈书为抚养孩子,维持家用,常常纺纱至深夜,不仅如此还亲自教授三个孩子读书。钱陈群遂狠下苦心,发愤读书,终于功成名就,后请海宁画家郑玙作了一幅《夜纺授经图》。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到了这幅《夜纺授经图》,“以此见陈群学问所自来也”,认为钱陈群“慈孝之心恻然动人”,并作绝句二题:
篝灯课读澹安贫,义纺经锄忘苦辛。
家学白阳谙绘事,成图底事待他人。
五鼎儿诚慰母贫,吟诗不觉鼻含辛。
嘉禾欲续贤媛传,不愧当年画荻人。
一门望族的百年乃至千年之赓续,并非偶然,陈书“夜纺授经”是一个鲜明有力的侧影。放在中华民族数千年重视文教的历史长河中,陈书“夜纺授经”的故事本质上与“孟母三迁”一样动人,这是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是一代又一代擎着文明火炬前行的身影。
钱氏后人钱张建先生《沈荡赋》中有言:“南楼亲授,母子领秀水丹青;集斋赓酬,君臣美中钱书翰。簪缨岂是无凭,耕读自可久传!”说的就是“南楼老人”陈书教子、钱陈群与乾隆皇帝唱和赠答之美谈。
钱氏宗祠前厅入口悬有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钱李仁题写的“钱氏宗祠”四个大字,步入其中,“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所题“威振华夷,功揭天地”一联赫然入目,此联出自南宋端平二年宋理宗赵昀敕赞吴越国王钱镠的御书“威振华夷,功揭天地,一代英雄,千载庙祀。有像斯存,凛然生气”,更与厅正中乾隆皇帝为钱氏御笔的“清芬世守”相得益彰,东墙上则是隽永的《钱氏家训》。驻足细看,厅中微缩版的钱氏宗祠建筑模型让人以更宏大的视角领略这一座宗祠的肃穆之风。
穿过前厅,及至院中,有林木繁茂,生机盎然,连廊有“南楼老人”陈书的瓷板画,亦有乾隆皇帝及大臣、名人所题的诗词,更添祠堂书香之气,透露钱氏百年斯文。如今,钱氏宗祠东侧的花厅一方面展出了“南楼老人”陈书的书画,一方面也作钱氏学堂之用,继续向新一代传递耕读传家、清芬世守之良好家风。
复细观,院中还矗立着光绪二十八年(1902)御赐工部尚书、军机大臣钱应溥祭文碑、恩旨碑两通,是钱氏功名不断之明证。进入后厅“永思堂”,“三代五王”画像列于中央,钱陈群手书抱柱联“分外不加毫末事,意中常满十分春”在两旁,体现一种格局与胸怀。永思堂中,钱氏先贤与历代海盐钱氏名人生平相依呈现,恰是对“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现实注脚。
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帝制森严高度集权,又有奸臣宦官祸乱朝纲,却有两位钱氏谏臣置身死于度外,以胆魄与赤诚直言进谏,敢为苍生说真话。
一位是挑战“九千岁”魏忠贤的贡生钱嘉徵。钱嘉徵(1590—1647),字孚于,天启元年(1621)以恩贡入京师国子监肄业,同年中顺天乡试副榜。时遇宦官魏忠贤专擅朝政,祸害忠良,群臣与百姓大多敢怒不敢言。钱嘉徵不顾明王朝祖训,不许生员上书言事之禁,冒死写下《钱嘉徵疏》,历数魏忠贤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等十大罪状,以其万死何辞、无私无畏的精神震动朝野。崇祯皇帝有心杀贼,便以《钱嘉徵疏》为突破口,当魏忠贤面命侍者将十大罪状一一读之,每读一条,便呵斥问道:“你还有何话说?”魏忠贤跪在地上连连叩头,丝毫不能自辩。之后,魏忠贤倒台,且畏罪自杀。钱嘉徵则以抨击奸佞、为国为民之智勇,赢得“击奸第一声”的美名。
钱嘉徵之敢言品格其来有自,其曾祖钱薇曾因直谏被革职。钱薇(1502—1554),字懋垣,号海石,海盐沈荡半逻村(今中钱村)人。明朝胡震亨辑著的《海盐县图经》记载了钱薇的事迹,钱薇“读书刻苦有大志”,嘉靖壬辰年考中进士,官至礼科给事中,常上疏直谏,其中最闻名的谏疏是《星变陈言疏》。当时嘉靖皇帝宠幸方士,迷信炼丹长生之术,不理朝政,而由权臣首辅夏言、礼部尚书严嵩等人把持政务,百姓叫苦不迭。钱薇冒死直谏,心中已作“此吾死杖下日矣”的准备,并让家人买好了棺材。这封《星变陈言疏》就是向嘉靖皇帝谏言一停巡幸,二罢方士,三远奸佞,四宽小过。无奈君臣之间,伴君如伴虎,钱薇谏言直刺嘉靖皇帝的痛处,触怒龙颜,招来廷杖一百致腿残废的结果,并被削职为民。此后,钱薇返回海盐建起“彭城书院”,杜门讲学,关心后进,扶助弱小,修桥铺路,造福乡里。隆庆三年(1569),因朝廷“褒恤先朝敢言诸臣”,被追赠太常少卿。
前有谏言前让家人买好棺材的钱薇,后有“万死不辞小贡生”钱嘉徵,海盐钱氏之襟怀抱负,不计个人荣辱,全为社稷黎民,有大义凛然之气概,令人击节赞叹,心生佩服。
海盐是千年古县,千年古县的“古”又古在哪儿?观海盐沈荡钱氏宗祠,我以为,这千年古县的“古”字终归有一笔是要踏踏实实落在钱氏宗祠及其背后代代贤人的精神上的。
历史烟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而钱氏宗祠之精神,随时间亘古而代代流传。“永思堂取名何意?”站在高悬的匾额下,我恭敬问道。钱氏后人钱张建先生答:“永思永思,就是永永远远思念家乡、思念根脉,不要忘记祖先,不要忘记钱氏家训的悠久传统,勤俭持家,清芬世守,报效国家。”
钱氏宗祠守护人俞建平先生告诉我,钱家祠堂林木丰茂,有修竹、朴树、芭蕉、垂柳、槐树、枫树、桂花树等等,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前院有槐树,后院有朴树,有“前槐后朴,代代享福”的美好寓意。钱氏,这千年的名门望族,如今早已子孙无数,遍布于中华大地,他们将继续开拓功绩,有益于人民,造福于国家。
盛世修祠,功垂千秋。公元二〇一六年三月十八日,海盐县人民政府立石《重修钱氏宗祠记》,文史专家宋金华先生撰文,回顾了钱氏宗祠之古往今来:
海盐钱氏系出唐末五代吴越王钱镠,本荣枝茂,代有闻人出焉。元末明初,宜兴蒙山钱氏第十五世孙钱富一始迁海盐锦绣里,越数世,复迁沈荡半逻,族属遂星罗而棋布。科甲蝉联于门第,蔚为盐邑望族。嘉兴钱文端公集斋尚书派即其所出焉。
海盐钱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题名永思堂,祀本宗始迁祖钱氏富一公夫妇、生祖何氏贵四公夫妇等诸先世。旧祠肇基秦溪故居,后渐圮。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乃于沈荡半逻中钱村重建,迄今三百余载。二十世纪中叶,宗祠一度改作粮仓,故基本格局得以保存,后粮仓移作他用,旋废弃。
方今政通人和,海内清晏,古迹修缮,宜乎其时矣。公元二〇〇三年元月,宗祠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〇一三年四月,海盐县人民政府为褒崇文教、振励民俗,亦所以弘扬钱氏清芬世守,置义田以赒贫、倡家训以睦宗之良风,决定立项重修,恢复原貌,拨款三百八十余万元,责成县文化局、沈荡镇政府主其事。钱氏后人钱正英、钱维松、钱李仁等卓荦之士,以及嘉兴钱镠文史研究会诸公,亦共襄此盛举焉。役始于二〇一三年十月,次年八月而克毕厥功。重修之祠,檐宇翼翼,梁栋皇皇,又有廊庑亭台相属,修竹曲池互映,昔日旧貌,一旦焕然矣。功成勒石,以志盛举,且昭诸后。是为记。钱氏宗祠,千年嘉兴古县的文化荣光,网祭英烈魂,网上纪念馆,网上祭奠网平台,祭奠亲人的话,祭奠去世的老人,祭扫先烈,祭祀祖先的节日疏文,网上祭祀怎么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