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谁火化了匡常修道长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 1、请问这位是不是崂山匡常修道长
- 2、匡常修还活着吗?
- 3、匡常修的简介
- 4、匡常修还活着吗?
一、请问这位是不是崂山匡常修道长
呵呵,现在倒真的不知道中国还有多少道长!宗教文化开始坠落了啊,哎,可惜啊!
二、匡常修还活着吗?
(注释:以下视角均为田诚阳道长)我们崂山的练功生活:月夜习武,旭日餐胜,“步月廊”下推手,“聚仙台”上吐纳,不仅增强了体质,更重要的是学到了道教宝贵的养生之法,继承了“仙道贵生”的优良传统。 崂山道教属全真清修派,不重斋醮,惟务修性炼命之术,迫求养生,历代出了不少道德深远的道士,如今流传很广的两部丹经《大成捷要》和《道乡集》即是出自蜡山,而且这里的道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都主张“内外兼修,动静结合”,今日的崂山道士仍然如此。 崂山太清宫现有老道长六人,个个都是修行有素,鹤发童颜。很多游客看到他们,往往惊羡不已,围住他们问这问那。他们常常会持着胡须感慨地说:“都是***领导的好啊!”朴实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政策落实得好,老道长们对党和政府的无限感激之情。其实,这些老道长每人都有一套动静道功,形神俱炼,从不间断。匡常修道长,年逾八旬,通晓道教先天轰功,以及武当别传内家拳,兼善医术。五十年代就经常给青岛疗养院上课,传播气功。一九八O年回庙后,应青岛气功界的要求,整理编写了《先天气功筑基要诀》,每早在床上他就开始锻炼了,浑身“软如棉,硬似铁”,虽已年迈,仍能分叉如坐席,踢腿过脑顶。他还经常接待慕名来访的客人,有时一夭不停地谈话,毫无倦色。有人提出疑问,他却不以为然地笑道:“所谓‘立行坐卧,不离这个,嘛,我在说话时,仍可气归元海,何累之有”。李宗廉道长,年逾古稀,原是辽宁铁茶山云光洞监院,为了修炼内丹,解放前即进崂山隐居,功夫上去之后,丹田之火可以使蜡烛在手心熔化,双手能够举起二百斤重的石块。李道长面色红润如童子,发须白者极少,可见功底深厚。他还编了适合自己的气功操,坚持锻练筋骨。孙真谆道长,年近古稀,据说练过八卦拳,天天打坐,每早看到他沿着太清宫周围跑步,晚饭后常去海边散步,有时清晨看到他对着蜡山名泉一“神水泉”,行服气之术。刘宗成道长,八十高龄,他的练功方法与众不同,全是卧功,从不盘腿打坐,昼卧于山,夜卧于庭,朔望之日,用功更勤,风雨霜雪天从不间断。他除了练拳,还植长世所不知的“太乙玄门棍”。解放前曾有几个土匪进庙抢劫,他舞起棍子,大施神威,打得土匪们抱头鼠窜,一时传为美谈。王自臻道长,年已古稀,每天早晨去海边、散步,呼吸吐纳,以劳动代操练,别有一套。刚回庙时还是满头银丝,后来竟然有些变黑。崔静一道长,七十有余,是崂山出家时最长的坤道,注重修行,坐功颇深,至今发如黑漆。在气功大兴于世的今天,社会上少数人看到有空子可钻,冒称自己是什么道教龙门派传人,有的竟称是崂山道士亲传,编造谎言,假借传授气功之名,大捞钱财,而我们唠山的一些老道长,既不争名,也不图利,默默无闻地练着自己的功夫。相比之下,他们的品德是何等之高尚,“君子圣德容貌若愚,”注重修悠我想这才是他们健康长寿之根本。 我刚到崂山时,小道士还很少,那时匡师父十分注意对我们的培养,每天早饭后,晚饭前,山上没有姗客时,全体道众聚在一起,由老道长轮流给我们讲课。讲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庙上事务,主要是围绕修道养生,讲他们的经.验,讲炼性磨性,讲吐纳调气,讲修道禁忌……。匡师父还拿出他著的《养生三字经》、《指玄篇》、《玄修秘诀》等。还要我们学习《道协会刊》和《吕祖全书》、《三丰全书》、《悟真篇》、《周易参同契》、《大成捷要》、,《性命圭旨》.、《伍柳仙宗》等书有关章节,通过学习,我们对于道教理论,特别是关于养生方面的理论及其方法,有了一个大概认识,提高了自己的水平。除了打扫卫坐和种地、种菜,匡师父常常在早晨晚上,亲自下场子,带我们习武,十分热闹,我们的劲头也很大,夏天不怕暑热蚊咬,冬天不怕风雪严寒,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所以每人都学到了一些功夫。山上练功的场地也很多,有时个人趁旭日初升之际,登上山头,望海吐纳。李白曾有诗云:“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真使人淘醉于大自然之中,其乐无穷。另外,为了开放和旅游事业的需要,许多影视厂家不断到蜡山拍片,每次都少不了捞山道士参加,除了诵经、值殿、种田等项目外,都有我们小道士的武术表演。在政府对外宣传工作上,我们起到了良好的配合作用。一九八五年八月份,我和两位道友在楼观合参访时,应任法麟道长的要求,表演了我们在螃山学到的,功夫,受到台上道众和当地围观群众的热烈欢迎,为道门争了光,也加强了名山宫观之间的联系。 回忆我出家之前,高中刚刚毕业,不过是一个书生,自从进了蜡山,无论养生、武术或是气功,虽得之皮毛,却获益非浅,筋骨大易,很少得病,精神世界也更加充实起来。陈撄宁老会长在世时,对道教养生极其重视,曾经断言:这个东西存在,道教就会存在。我也深深地感到养生是适教精华之精华,值得我们探索。可喜的是,道教千百年来,积累的养生之术,随着社会的安定团结,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已在全国各地竟相传布。国外道教研究也很重视这一方面的内容,作为道教徒,我认为更应当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并且永远发扬下去,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造福于子孙后代。“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这是我们道教的真正宗旨。我感激哺育我成长的老道长们,我真诚地祝他们健康长寿,道黑常存。更希望今后我们年轻道士,在老道长们的继续帮助下,发扬崂山重养生的优良传统,为新中国道教事业尽我们每个人的微薄之力。 (【练功生活】目录下内容,均选自《崂山道士的练功生活》田诚阳)
三、匡常修的简介
匡常修道长,以道名行世。出家前,俗名匡桂林,字华泉,号山原,别号卧云居士;出家后,改道名匡常修,字和阳,别号一器道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二月四日生于胶州城里,先后住胶州城翰林院、郭家庄、蜈蚣街、辛街。祖籍胶南县石灰窑子村,祖父自小务农,家境贫寒,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借邻居场院屋(俗称团瓢)栖居,给地主扛活糊口,直至扛锄饿死于门前。父亲匡松,从小给地主放牛,后来迁居胶州城里谋生,主要靠推小车卖脚力。
四、匡常修还活着吗?
匡常修道长于1993年1月18日羽化飞升。 下面提供一个简介: 匡常修,道教全真金山派高道。祖籍山东省胶县,生于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自幼喜习武好道,8岁开始学拳并学医,青年时代曾在胶县一带行医、经商,也兼教武术。29岁时投奔崂山白云洞出家修道。白云洞属道教全真金山派,该派开山祖为明代的孙玄清道长。孙玄清原为全真龙门派道士,因遇武当内家拳祖师张三丰授道法及拳技,得其精髓,欲世代弘扬光大,独树一帜,遂于崂山明霞洞创立全真金山派。至匡常修继承衣钵,已是第二十一代。匡常修的师祖为李是庆道长,师傅为匡真觉道长,都是武林高手。匡常修得到师祖、师傅的真传,同时又将他少年所学鹰爪拳、地功拳等各方武术精华融汇为一体,使武当内家拳得到发展和创新,他自成一家,名日:武当内家拳崂山派。该派宣称炼功分三阶段:初级阶段为玄功拳,主要是炼长劲和硬功,这是基本功;中级阶段为玄真拳,着重炼刚弹之劲,即将死劲变活;高级阶段为玄化拳,炼悠劲和气劲,使拳术身手如神龙般变化莫测,闪中有打,打中有闪,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崂山派武当拳有对打、截打、转打、连打等,全套拳术为七十二趟,其中包括刀、枪、剑、棍等等。他从23岁起便传授武术,解放前他曾当过山东国术团的团长,团员多达500多人。数十年来,他传授武拳从未间断,道教内外的武林弟子已不可胜数,其中有不少成为全国著名武林高手,真可算得是桃李满天下的武林大师了。他曾说:武当内家拳是我们的国宝,个人炼之可以强身延寿,推而广之可以强我民族。 匡常修不仅精于道家拳术,还深谙道教丹道养生术及道家医术。他继承了全真金山派的丹道功法真传,经过多年修持,对先天气功的炼养有不少见解和体会。他常说;先天气功对延年益寿大有好处,他之所以年过八旬仍然体魄强健,就是多年来内炼丹功,外练武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的结果。他自言其对炼先天气功的体会是:首先要炼精化气,即要作到静养化气,聚性止念,凝神气穴,心息相依,炼液化精,注意活子时和采药火候,达到精即归炉,以火化为元气,这是气功的第一阶段。然后再聚火开关,这一阶段要达到气足开关,八脉俱通,周天运法,还精补脑,气就神交,任督自转,最后便能阳关止闭,使人耳目聪敏,神气充足,自然可以防病强身,保健延年。匡常修道长是道教丹道的虔诚信仰者。 “十道九医”,是说道教炼养术与医术有着密切关系,10位修道者便有9人懂医术。匡常修也正是这样一位道长,他学过医、行过医,数十年来坚持为群众医治各种疾病。解放后,他走出庙门行医济众,工作和生活十分艰苦,如今回忆往事,他风趣地说,那时是“挑着扁担满山转,就着凉水吃冷饭”。他一边行医,一边还得安排时间干农活,种好庙里的地。直到1958年青岛市佛道教巡回医疗站在沧口设了分站,才请他去作“坐堂医生”,不再挑担到处转馏了。 1980年,匡常修道长回到崂山太清宫。1985年7月间,太清宫正式由道众自己管理,并被列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匡常修道长被道众推选为太清宫监院、青岛市道协和山东省道协负责人。匡道长矢志重振崂山道风,一方面募缘修葺宫观,重振教务,一方面率徒学习道教经籍和传授崂山武当内家拳术。他曾说:“我一定要把太清宫建设好,管理好,还要使崂山派的武术与医术发扬光大。”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谁火化了匡常修道长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谁火化了匡常修道长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