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日,周日,老婆上班,依据昨天的安排,我继续行走壶源溪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早饭,白木耳加两个鸡蛋,8:00出发走到汽车西站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大田车上车,票价6元。车开了,有人用手机播放竹笛吹奏的经典曲目《春到湘江》,好听。期间,有乘客在接电话,其中说到“到上头去”,也就是他到壶源溪的上游去,回老家去,好熟。
班车行进路线,出西站,走鹿山大道,经陆家村、蒋家村到汤家埠诸暨烧纸牌位祭拜。过横跨富春江的中埠大桥,沿老320国道到场口,期间跨过壶源溪场口段。穿过场口新区和老城区,沿壶源溪西岸上行,经场口镇中,过横跨壶源溪的东山大桥到达横溪,走老环金线到达大田公交站。
半途再次路过场口镇中,镇中的大门已经往北移出,校园更大诸暨烧纸牌位祭拜。“践行核心价值观,建设美丽六谷湾”标语挂在校门口,目标宏大、丰满。作为一名场口人,一直没有机会踏进过六谷湾,很遗憾。
快到大田汽车终点站时,经过初中好友YM曾经住过的公家宿舍楼,想到已经毫无征兆失踪多年的好朋友,心中真不是滋味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东山下,如巨龙一般穿过公路和村庄的杭黄铁路气势雄伟诸暨烧纸牌位祭拜。高铁已经进入线路调试阶段,不久的将来要通车运营。
一、大田:熙熙攘攘到人影难现
下车,车站区域还是三个字“脏、乱、差”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在一团擦麻将农人蔑视的眼光下,几位穿“特勤”制服的年轻人匆忙钻进一辆喷涂有“行政执法”的白色小车,灰溜溜走了。这里大概刚刚进行过一次重要活动,“特勤”被乡人目送,看情形,民怨厚积,对立严重啊!
路旁有“古朴常住,乐业安居”的口号,与“人守伦常,梦稳心安”,就显得太直白,属于不同时期或者不同执政官的思路诸暨烧纸牌位祭拜。今天打算先步行去小剡、礼门和项家方向,然后返回沿壶源溪往下,走到场口龙潭庙。
沿环金线通桐庐的连接线往小剡方向,村里道路左边有庭富庙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庭富庙坐北朝南,新修不久。庙门朝南,门前是一条护岸整齐的小溪。庙门紧闭,透过门缝,可以看到里面是四合院格式,朝南面供奉关公等各路神仙。大田村庭富庙建于民国时期,解放初为善政乡政府所在地,后两乡合并,成为常安乡政府所在地,直到1972年搬离。
离开庭富庙右拐,可以看见一个小广场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小广场西面背靠庭富庙处,建有一座舞台,内部正上方是24字核心价值观,舞台两边有大幅对联,上联为“演古今英雄能文能武此台数第一”,下联是“唱未来儿女同德同心吾地应无双”,此对联有两大硬伤:一是口气太大,很直白,缺文采;二是书写者功力太低,无章法,极随意。
小广场南面是中式围廊,属于大田村文化礼堂的一部分,内容包括美好家园、崇德尚贤、村史村情、乡风民俗等版块诸暨烧纸牌位祭拜。沿壶源溪走下来,各村的宣传栏为我打开了整体了解村庄的一扇窗,文化礼堂的建设还是有功绩的,能整理村史、唤醒旧迹、介绍乡贤。
宣传栏里有大田村“打造‘水天清、影波平、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的魅力乡村美好愿景”,口气好大,不知文字组织者从哪里搬来的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崇德尚贤版块中有“创业能人”和“莘莘学子”,在“莘莘学子”发现一张熟悉的面孔——文友“上沙地”诸暨烧纸牌位祭拜。自从开始在天涯论坛发布《慢步壶源溪》系列走读文章之后,有网名为“上沙地”的文友多次跟帖,我初步了解到他老家就在大田隔壁的上沙地自然村。昨天,在孤山浙图古籍馆查询捐造中溪亭的徐宏运老先生信息时,在阅览室偶遇一位在全文抄写《富春壶源徐氏宗谱》的中年人。经过一番交谈,对方居然就是文友“上沙地”!当天我们互留了电话号码,回家后我们还互加微信。
“莘莘学子”介绍中的“上沙地”大名XXB,毕业于浙江大学(高材生哦!),从照片上可以推断出他从事的是建筑设计工作诸暨烧纸牌位祭拜。目前,上沙地自然村隶属于大田村。不错,文友“上沙地”属于从山村走出的成功人士。
乡风民俗介绍中,大田尚存多个古迹,包括壶源溪古道、环桥古桥、老街、王振和药店旧址和老屋“三层楼”等,以及与这些旧物有关的洪仰山(原WJB发言人HL的外公)的故事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路边有两颗枣树,果实累累,头戴草帽的老奶奶拿着一支竹竿来打枣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只见老奶奶手起竿摇,成熟的干枣掉落一地,我急忙上去帮助捡枣。老奶奶很随和,招呼“吃,吃,吃!”我捡起一颗塞入嘴中,一咬果然很甜。帮忙捡了一通后,我向老奶奶打听起环桥和古道。老奶奶告诉,环桥就在庭富庙后面,古道(老路)在左手边方向。
沿着新修的石子路,走到庭富庙西边,蜿蜒沟渠延伸的不远处就是一座古桥——环桥诸暨烧纸牌位祭拜。环桥东西横跨沟渠,为单孔圆拱石拱桥,上面长有藤蔓。桥下的沟渠整治过不久,两边是新砌的沟岸,上面做成了鹅卵石游步道。
古桥东西两头各有几棵高大的香樟树,东面还建有一座简易凉亭诸暨烧纸牌位祭拜。石桥的圆拱部分自建成之后没有动过,依旧古朴、圆润。可惜的是古桥的上半部分石材被搬走,如今是新的材质。往昔,这座石桥连同新砌的石子路都是壶源溪古道的一部分。
各个方向拍过古桥后,我沿着东边游步道去找老街诸暨烧纸牌位祭拜。穿过连接公路,就走进一条不易被发现的小弄堂。小弄堂宽三米左右,铺上了平整的水泥。路上碰到一位阿叔,问起大田老街,阿叔朝水泥路手一指:“这就是老街,石子路被水泥路盖住了。”果然,水泥路一直往南延伸,依据两旁老房子的模样,依稀可辨这是一条老街。
大田村地处壶源溪下游区域的交通要道,是上游诸暨、浦江、桐庐等县市往返杭州的捷径之地诸暨烧纸牌位祭拜。现在人们称之为大田街的新庙滩,是几十年前建造公路以后形成的集市中心,而大田老街指的是大田村中以“三层楼”为中心的地段,是壶源溪千年古道的一部分。
大田,原先称大坎田塍(《富阳县舆地小志》为“大口田塍”)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大坎田塍上是个较大的自然村,房屋紧密相连,村中弄堂狭窄,状如阡陌。据传,村口有一整畈田,面积达16亩,田畈与村庄相隔一条长长的石头砌起来的坎,于是旧时就留下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名称。
村庄与田畈之间的石坎是村里通往外界的大路,路面用鹅卵石镶嵌而成诸暨烧纸牌位祭拜。石子路南北走向,南面的鹅卵石一直铺出村庄,与安禾村相连;北面的石子路一直延伸至环桥头。
早年,壶源山里的竹木柴炭等物资通过水路和陆陆运出来,油盐酱醋洋火肥皂等生活必需品运进去,靠的是壶源溪上竹筏的忙碌和古道上的匆匆步履诸暨烧纸牌位祭拜。每年壶源溪不能行筏的这段时光,沿着上连湖源,直通诸暨、浦江,下经董家、横溪、东山下、场口化竹等村的古道,人们出门办事、走亲访友、求学务工、货物运输,这条古道是必经之路。
前行不久,一位中年人见我在拍照,特意过来给我当向导诸暨烧纸牌位祭拜。他先带我到了著名的“三层楼”前。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农村普遍都是茅草舍,老街上造起一座三层楼,当时绝对是一件轰动四里八乡的大事。
那时,古道每天很是繁华,过往行人如织,而每到节日,更是摊铺相连,街面熙熙攘攘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当年的老街以三层楼为中心,“往上有娄氏家族开设的娄氏糖什店,主营炒货,兼营糖果、烟酒,他们家自己制作花生糖、牛皮糖和生姜糖;往下有一爿染布坊,是李生成开设的,清一色的白洋粗布,经染坊一染,就多了蓝或黑二种颜色,晾在大路边上,不失为古道上的一道风景;街市的中心点,三层楼和李重康的房子,用过街楼相连,设半圆洞门,主要店铺就在圆洞门里面和附近,药店、南货店、豆腐店总共有廿多爿。李重康有一家柴行,买卖竹木柴炭,生意从壶源梅洲做到场口马山滩,村里人称他为‘李百万’”。
中年男子介绍,“冬天里,为方便过路客人,聚昌豆腐店甚至在店门口放一张半桌,二张条凳,桌子上甜酱、辣酱、蒜泥备着,热乎乎刚出锅的油沸豆腐香气四溢,过路客人到此就会坐下来歇歇脚,叫一壶酒美美吃上一餐再行路诸暨烧纸牌位祭拜。”此时,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朝朝(爷爷)也曾在此处歇脚、小憩的景象。
可惜,如今的门洞下冷冷清清,熙熙攘攘的人群已经不见,完全是人影难现诸暨烧纸牌位祭拜。曾经的豪宅大门紧闭,一派萧条景象。
抗战烽火时期,老街还接纳过一个著名的药店和一位著名的医生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1937年11月5日,日军第10军柳川兵团在杭州湾登陆,杭嘉湖地区相继沦陷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地处杭州近郊的富阳被紧张气氛笼罩,县城迎薰镇(现富阳镇)一片混乱,国民党县政府搬迁至富春江南岸的场口镇,商行、店铺随之纷纷迁逃富春江南岸地区。富阳镇上的百年老店——王振和药店,也在这个时期搬到了常安大坎田塍李重康家的房屋。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后,王振和药店才回迁原址。
与来老街避难的王振和药店同期,居住在富阳镇上臧家弄的名医洪仰山带着妻子和侄子洪德斌也来到常安大田,向老街附近的李元相家租用了一间房子,住了下来,凭自己的医术坐堂开诊诸暨烧纸牌位祭拜。从1937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洪仰山在大田待了整整八年。
在豪宅门洞下,与两位落寞的中年人聊了天后,我沿老街往回走,去找中年男子告诉我的刻在环桥底部桥洞上的镇水蜈蚣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再次到了环桥,因为距离太远,我没有找到镇水蜈蚣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沿着连接环金线的鹅卵石小路,我往小剡方向走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二、小剡:三足鼎立到一枝独存
环金线叉到永安山的路已经拓宽,路口里有“中国滑翔伞训练基地”的大牌子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沿公路前行,右边就是壶源溪边张家畈方向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前行不久就到了小剡村。
小剡村位于常安镇东面永安山脚下,有3000多年的建村史,李姓是村里的大姓,往上追溯,南唐后主李煜之孙李昭度是李姓祖先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基于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地理位置,村里充分挖掘本土人文资源,弘扬传统特色,力推滑翔、根雕、教育三种文化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滑翔文化是依托永安山的全国滑翔伞训练基地,活动太高大上,基本悬空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根雕文化是村里的支柱产业诸暨烧纸牌位祭拜。沿路走,沿途根雕作坊众多,树根堆积,有丰富的产业基础,是农人谋生的重要支柱产业。
教育文化是小剡村的金字招牌诸暨烧纸牌位祭拜。1942年9月,富阳县立初级中学(富阳中学的前身)在小剡村李氏宗祠创立,李氏宗祠是儿子的母校富阳中学的起步地。宗祠建于清代,相传为纪念南宋宰相李宗勉而建,2004年被列入富阳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1942年,随着抗战由防御转入相持,富春江两岸敌我隔江对峙的军事形势已有所缓和,江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诸暨烧纸牌位祭拜。由于农工商业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亦随之恢复和发展。原先设在桐庐的四县(富阳、新登、桐庐、分水)联中又恰在这时解散,一时沿江两岸的诸多青少年或失学在家,或负笈远上金华、兰溪、于潜、昌化等地就读。因此,在富春江南岸创办一所战时初中就成为富阳及邻县人民的共同需要和愿望。
于是,老家安禾村的乡贤李宝濂与曾任北京图书馆代理馆长的金守庚(场口王洲人)等人就共同倡仪建校诸暨烧纸牌位祭拜。是年9月,县府决定借用小剡李氏宗祠为校舍,着手筹划招生事宜。9月21日正式开学,当时仅有三个班级,学生103人,教职员13人,李宝濂为首任校长。
1949年5月,富阳解放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县人民政府于8月间接管学校并宣布富阳简师并入富中;富中由常安小剡迁到富阳县城。学校办在小剡村的7年时间,为村子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2012年,被誉为“富阳最美祠堂”的李氏宗祠被改建成村里的文化礼堂诸暨烧纸牌位祭拜。作为富阳文化礼堂建设的标杆,宗祠多次上报纸、上电视,迎来了宗祠生命的又一段黄金期。
令人叹息的是诸暨烧纸牌位祭拜,2015年12月10日凌晨2点40分,小剡村李氏宗祠发生火灾,过火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主体结构基本被毁,富阳最美祠堂没了!
曾经富丽堂皇的宗祠,如今只留下两个门洞,只留下四壁,只留下大门两边的残墙,只留下大门口的一对高大石门当,只留下当中的一片瓦砾和烧焦的柱子横梁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彻底无语!
在李氏宗祠里,李氏后人读过《李氏家训》,“敬祖先,孝父母,和兄弟,教子孙;睦宗族,和亲邻,守国法,勤耕读;务工商,去奢侈,斥异端,戒赌博;禁涉毒,正人伦,慎婚配,敬贤良……”为的是追根溯源、传承家风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在李氏宗祠里,围绕 “信、诚、孝、忠”主题进行过精心布置,为的是增强族人村民认同感和归属感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那天晚上的一场大火而灰飞烟灭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如今,小剡村力推的滑翔、根雕、教育三种文化,仅剩根雕一支独苗了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离开伤心地李氏宗祠,继续沿小剡老街上行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小剡老街,也曾经承载过一段特殊的历史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小剡老街,一直来安安静静隐藏在永安山下。在抗日 战争时期,虽然街面商铺数量少,可也曾形成了一定的商业气候。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爆发,富阳、绍兴等地商人、医者,因避战祸,纷纷逃难至小剡落户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富春江被日寇封锁后,挑盐、挑脚的小商小贩需要途经小剡村道,翻胡岭过龙门再往萧等地山前去运输商品。一时间,每日行人往返无数,小剡街上的石子路上时不时会传来一阵阵铁头笃柱敲击路面所发出的“咣当”声,浑厚闷响的声音仿佛给沿路店家发出了信号———挑盐客到了。同时,当1942年9月富阳县立初级中学的创立,为小剡村聚集了不少人气,尽管是战争年代,这里的街市也一度繁荣。
当时,富阳有名的郎中郁养吾(文学家郁达夫先生的二兄)先生因避难也携家小居住小剡,开设诊所医治病人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在小剡村里,郁养吾先生因为性格豪爽,被老百姓称之为“养吾癫子”。小剡村里的老人回忆说,郁养吾医治烂脚是出了名的“灵光”,当时常安和周边方圆几十里的很多烂脚都是由他医好的。
三、项家:遮风避雨到护佑乡民
小剡进去是礼门村,沿小溪行走,路边有一个制作根雕的阿叔在制作根雕盆景架诸暨烧纸牌位祭拜。经询问,阿叔告诉:项家村口有一座古桥。
礼门村等一下再探访,我决定沿公路上行,先去看桥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在项家村和礼门村交界处,有一个凉亭诸暨烧纸牌位祭拜。项家是诸暨三舅婆的娘家,一直以来常听大人说起,可是一直没有到过。项家村的东面翻过一座山岭就是龙门古镇地界。到达项家村村口后,我没有进村,而是拐到了老路上,往凉亭方向下行。
果然,在凉亭边的小溪上有一座古桥——大青石平铺的古桥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古桥不长,已经被拓宽,长条青石横跨三米宽的小溪。当年小桥应该是进村必经之路,如今涉足的人已经很少。
小石桥东面就是一个凉亭,这个凉亭外面看看毫不起眼,里面却大有乾坤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凉亭里朝南面的墙上绘有彩色图案,左边为一条腾龙,右边是一只舞凤,之间写有“王将军之位”和“福水娘娘之位”的文字诸暨烧纸牌位祭拜。牌位之前还立有一个蜡烛架,从残留的蜡烛来看,来此地祭拜的人还是比较多的。遮风避雨的凉亭和护佑乡民的庙宇合二为一,这是比较难得的。
仔细辨认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凉亭的六个柱子和横梁上都有文字,分别为:
东: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中秋谷旦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南:天气六月要凉快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西:大家要爱和(护)凉亭,请注意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北:礼门老阴功会建造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牌位对面:礼门新凉亭XXX(名字被刮去)合建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牌位面:二零零一年三月初三日XXX修,农民村安全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东面横梁:东首亭基项光海助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西面横梁:西首亭基李光义助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综合以上文字,可以看出的信息为:凉亭最早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留下文字的木材是当时的,最近的一次维修时在2001年;建造凉亭的组织者“老阴功会”,可能就是类似于如今的老年协会组织;凉亭是由礼门村和项家村的多人捐出善款,大家共同建造的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离开凉亭,沿鹅卵石老路往礼门方向走,沿途是绿油油的稻田,长势喜人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四、礼门:门庭有味到孤寂门额
礼门,谓君子循行的礼仪之道,典出《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诸暨烧纸牌位祭拜。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也指孝友的门族,很有人文味的名字。村内古建筑也多,村内空地处有长条石横放,可以坐人,供人纳凉聊天。按照村口在整理芝麻的一位老人说这是“石桥”。
真不愧是“崇尚礼仪之门”的村庄,与邻村小剡村沿街门额上的文字大多被抠去相比,这里石库门门楣上的文字大多尚存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慶舆泉流”,典出《九成宫醴(lǐ)泉铭》,“道随时泰,庆与泉流,我后夕惕,虽休弗休,居崇茅宇,乐不般游,黄屋非贵,天下为忧”,意为吉庆与醴泉同来诸暨烧纸牌位祭拜。《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麟游县碑亭(今陕西宝鸡麟游县)。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欧体”者所推崇。
“拥翠遗安”,意境美,愿望好诸暨烧纸牌位祭拜。遗安,出自《后汉书•逸民传•庞公》:“(庞公)因释耕於垄上,而妻子耘於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后遂以予子孙以德,使其淡泊自守,安宁无事为“遗安”。
“居德自颐”,修身养性,品德第一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居德,出自晋陆云《與戴季甫書》:“居德履道,秉心真實。”自颐,同样出自晋陆云的《高冈》:“幽居玩物,顾景自颐。”
门额文字,寄托主人的美好愿望和自我修养,其内容丰富、含义深刻,与民族传统、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于一体,是洒落在民间的一粒粒珍珠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只可惜,往昔门洞下人丁满堂的景象已经难见,只留下门额上的文字还孤寂得存在,顽强地显示出门庭以往的荣耀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当天是周日,下一周的周二就是中元节,我进到“庆与泉流”门额下的大户人家时,主人已经祭拜好了祖先,正在收拾物品,将电饭锅等物品装上门口的小车后备箱,打算下午出发去如今的谋生地——南京诸暨烧纸牌位祭拜。而“拥翠遗安”和“居德自颐”两户人家大门紧闭,看情形,主人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来家了。种种迹象表情,壶源溪边的众多山村,有的生活继续,有的濒临凋敝了!
沿老路,要穿过小剡村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再次路过李氏宗祠废墟处,实在不忍心看到破败景象,急匆匆低头走过。
走到村口,招手拦了一辆简易三卡搭车到大田公交站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五、董家:书声琅琅到庭可罗雀
离开公交站,沿通往桐庐的老路到达壶源溪边诸暨烧纸牌位祭拜。接着,以六石(常安)大桥为新的起点,沿溪的右岸往下走。
从六石大桥开始,一直到场口龙潭,壶源溪总体看起来有一个向右的小弯诸暨烧纸牌位祭拜。河道里水很少,河床大块裸露,沿途有抽水机将溪水抽上。上回说到,此段壶源溪流经六石自然村,壶源溪有了另一个名字“六石溪”。下到河床,我用自拍杆拍了照。此段河岸砌得很有气势,结实、一眼望不到头。
在董家村抽水机埠头,我离开河岸,沿着水泥路进村了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董家村就在壶源溪的右岸,河道与村庄之间是一畈良田诸暨烧纸牌位祭拜。从抽水机埠引来的水进入与壶源溪平行的沟渠,成为村里灌溉和洗漱的活水。沟渠里有柔柔的水草,这情形,使我不自觉想到了徐志摩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告别柔柔水草,见路边有一幢老房子,门楣上的多块门牌引起了我的注意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富陽县第三區善溪郷□園裡第弍五號”、“常安镇董家村194号”、“董家村董家194号”多种编号并排,第一块明显是老古董了。经百度, 键入“富阳 善溪乡”,没有找到信息,可以肯定的是,“善溪乡”门牌为民国时期的编号,真有趣!如果富阳区博物馆有心,我倒建议可以向户主征集一下,毕竟这是目前少之又少的宝贝疙瘩。
拍好旧门牌,前面就是董氏宗祠了诸暨烧纸牌位祭拜。董氏宗祠目前也是区级文保单位,2013年公布的,目前也已经被建设成文化礼堂。记得在安禾村探访时,村文化员告知过常安镇有三个文化礼堂有名,安禾村的“家风馆”和沧洲村的“乡愁馆”已经看过,就剩下董家村的“农耕馆”了。
董家村建村于南宋景炎元年(1276),多为董姓,据称是西汉董仲舒后裔诸暨烧纸牌位祭拜。现在的董家村由董家里、花园里、华村、三房里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按此推断,前面看到老门牌上的“□園裡”应该为“花園裡”。
可惜祠堂大门紧闭,倒是大门右前方村委大楼里传出阵阵麻将声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循着声音找进去,问到了照管钥匙的人在侧室睡觉。敲开房门,见有一位老人睡在床上。告知来意,老人爽快拿出钥匙,说:“我腿脚不便,麻烦你自己去开门,看好后帮助锁好门将钥匙还回即可。”
拿到钥匙,我一个人去侧门处打开了祠堂大门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董家祠堂建造于民国20年(1931),前几年刚修过,主体建筑也是分成三进诸暨烧纸牌位祭拜。第一进是大门和舞台,第二进是大堂,第三进是寝堂。第一进和第二进之间是一个大天井,边上厢房一楼挂有壶源溪流域曹、潘、张三大农民书家的作品。第二进和第三进之间有通到相连,隔出了两个小天井。内部材料除去天井青石、堂内地面以及部分木结构外,其余新修时重新弄的。
第一进的舞台上,布置成了新生入泮礼所用的格式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在这样的环境中举行隆重的入泮礼,对于刚开蒙的学生来说是终生难忘的。第一进靠墙的位置,陈列了农村的各式农机和居家用品,农耕馆名符其实。
舞台两边二楼的板壁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大红字醒目,凸显曾经是学堂的氛围诸暨烧纸牌位祭拜。董家祠堂,有过两段学堂历史。
其一,1944年9月,小剡的县立初中除招初中新生两班外,另招简师学生一班诸暨烧纸牌位祭拜。一年后,简师单独设校,迁到董家,借董祠为校舍,校长由蒋廷龙担任。
其二,董家小学时期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还在仔细参观中,管钥匙的大爷来到了祠堂中诸暨烧纸牌位祭拜。等参观结束,我把钥匙还给了他。
在宗祠附近的小店吃了泡面,稍作修整后,我打算走到溪边,过壶源溪去幸福村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半道,又发现有石库门及门额题字“雲蒸霞蔚”,意为象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诸暨烧纸牌位祭拜。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前行,又发现“載頌於斯”门额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农村时时有惊喜,处处有文化诸暨烧纸牌位祭拜。
出村,路边还有一株树龄400年的银杏诸暨烧纸牌位祭拜。站在溪岸上,可以看到杭黄铁路桥飞架跃过壶源溪,两个巨型桥墩插在河道里,壮观!
(后半部分诸暨烧纸牌位祭拜,跟帖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