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韶州文烈书院位于韶关市区弓箭街(现建国路)附近,清光绪24年(公元1898年)由曲江、英德、乐昌、乳源、佛冈、仁化、始兴、三江(今连南)等地黄姓族人捐资白银10467.43两建成,包括一座石木结构三进式黄氏大祠堂和四栋教学楼、十三间铺屋,总建设面积近四千平方米,以黄氏119世祖黄峭山公之谥号“文烈”命名白银烧纸牌位祭拜。数十年来,是粤北地区黄氏族人兴办学堂、春秋祭祀、集会议事、休憩驻足之重要场所,兴旺历续了五十多年。由于历史诸种原因先后被无偿拆除,万册藏书及千尊祖牌流落社会。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时光转至公元二〇一二年,时有多位黄家有识之士在宗亲联谊时提出重建韶州文烈书院之动议,引发响应白银烧纸牌位祭拜。二〇一三年八月韶关市民政局批准成立“韶关市黄峭公研究会”,核发《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4402000767244193。明确规定研究峭山公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重建韶州文烈书院两大任务。重建韶州文烈书院提上了议事日程。
选址、筹资、报批土地规划、总体建设规划设计等等一系列工作艰难而有序地推进,二〇一六年九月八日正式动土,二〇一七年六月二十二日奠基开建白银烧纸牌位祭拜。同时成立“韶州文烈书院理事会”协调组织清远市行政辖区黄氏族人共建共享,编撰会刊《韶州黄氏》。时有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在全省开展文化祠堂建设工作意见》[粤文明办【2015】56号]文件指引,相关政府部门给予热切关怀和大力支持。韶州文烈书院(黄氏大宗祠)建设资金摡由黄氏宗亲及社会贤达集资、捐款筹集,韶关市黄峭公研究会先后制定了《关于捐款捐物重建韶州文烈书院(黄氏大宗祠)的若干规定》、《韶州黄氏大宗祠安放祖宗牌位的有关规定》、《韶州文烈书院财务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深入黄姓村落广泛发动宣传,家喻户晓。边建设边筹资。经三届理事会、监事会全体同仁坚持不懈的加油,多位黄氏宗长宗贤为之长年坚守、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呕心沥血、躹躬尽瘁,在长达九年的集资捐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黄氏宗亲为建设宗祠捐款捐物、认供祖牌的感人故事。众人拾柴火焰高,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共募集资金1100多万元,终于成就黄氏宏伟基业。
历经数载,多遇波折,饱尝艰辛,韶州文烈书院(黄氏大宗祠)终于建成白银烧纸牌位祭拜。重建韶州文烈书院总面积24.58亩,其中黄氏大宗祠占地6亩,建筑面积1328.26平方米,上厅高15米。黄氏大宗祠古香古色、气派恢弘,按照传统三进式布局,呈现中原风格。韶州文烈书院的建成,彰显出黄氏族人智慧、坚韧和魄力,显现出黄家人才济济、英才辈出。
祠堂是中国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最独特的“中国印”;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在祠堂,我们能寻找到我们的根,能看得到自己的“胎记”......白银烧纸牌位祭拜。在重建的韶州黄氏大宗祠,安放着南陆公、歇公、霸公、香公、峭山公坐像,峭公二十一子牌位及原韶州文烈书院谱记载的二千二百多尊先祖牌位,还新设祖牌位2900多尊,可供各地宗亲认供先祖,香火永续,永盛不衰。
天下黄氏源于潢川,根在江夏白银烧纸牌位祭拜。“忠、孝、义、和”之江夏文化深得黄氏赤子之心;祖训“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可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韶州黄氏族人耳熟能详、没齿不忘。
重建韶州文烈书院(黄氏大宗祠),是粤北黄氏的一项伟大事业,行在当下,功照千秋,彪炳黄氏光辉史册白银烧纸牌位祭拜。韶州文烈书院总体规划项目建设仍在继续进行中。建设完成之日,必将成为我们传承、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开展文化教育的基地;成为弘扬江夏精神,颂扬宗功、传承祖德的道场;成为寻根问祖、敦亲睦族、尊祖敬宗、祭拜祖先的殿堂;成为粤北地区文化旅游的一个新景点;将为粤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黄氏家族之力量。
韶关市黄峭公研究会
韶州文烈书院理事会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吉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