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媒体监督和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唤,井陉县有关部门不是认真查找问题,积极整改,而是千方百计编造谎言,掩盖真相,逃避责任。
在井陉县住建局反馈给人民网河北频道的调查报告(下称“报告”)中称:井陉县县委、县政府对人民网河北频道进行的连续报道高度重视,迅即组织有关乡镇和危改成员单位召开专门会议,派专人组成调查组深入调查、了解情况、查找问题。省建设厅、省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石家庄市建设局也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此事进行了实地调查。
就是这个所谓的被井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的调查“报告”,竟把死人说成活人,移花接木、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和逃避媒体监督,不惜突破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弄虚作假,达到了无耻无畏、无以复加的地步。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报告”这样写道:“针对网络反映(指人民网河北频道的报道——记者注)‘无房户贾拉英新建的20平米房屋是子虚乌有的工程’,调查组来到板桥村后山见到了村委为贾拉英新建的房屋,是一处新建的小院,因板桥村是5户无房户,所以是一体修建的小院,共5间房,房外还新建了两个厨房。”
如果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能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安度晚年,该是多么幸福啊!
遗憾的是,这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6月1日,记者再到村中调查,发现5户无房户(蔡晚成、蔡尖头、贾拉英、朱喜柱、于银科)的情况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蔡晚成前年就死了,蔡尖头是去年死的。”板桥村民说,说给死人翻盖了新房,这不仅胡说八道,也没有一点人性啦!
剩下的3人,也没有一人享受到危房改造的福利。67岁的贾拉英住的破屋,没门无窗,原是生产队打麦场废弃的场房,没有任何改造过的痕迹。(如图11、12、13)
朱喜柱说:“我是没房子,可我住的是二虎家的房子,二虎在阳泉打工,空下这个房子让我住,顺便给他看门。”
73岁的于银科无儿无女,房子塌了两三年,没有能力自修,暂时住在哥哥家里,也给危房改造无关。
那么,“报告”中为5户无房老人提供的房子在哪里呢?
记者步行十来里山路,在板桥村后山找到了“报告”中所说的“新建的小院”。小院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地处荒山野岭,也是通向后山的唯一出入口。这里一不通水,二不通电,院里高低不平、杂草丛生,屋内空空荡荡,显然还没人入住。(如图1、2、3、4)
更让人吃惊、可笑可恨的是,这样一个半拉子工程,也不是为无房户修建的,而是村主任贾德明家的“私产”!在山口外耕作的村民说:“后山全被贾德明承包了,他准备种核桃、搞旅游,就建了这5间房子把住了山口,是要雇人住在里面看山呢。”
“报告”中关于该村几位樊氏村民的危房改造情况,同样是一个可笑的谎言。“报告”说“樊录英、樊来英两人房屋在一起,樊会庭的房屋也在距离不远处,这些房屋也都是重新打顶(当地方言,指在屋顶浇筑水泥——记者注),门窗更换一新。”
记者在重新调查时发现,樊来英和樊会庭是父子,住一个院,樊录英、樊来英各自独门独院生活。“报告”连这都弄混了。
樊来英的妻子说:“我们家从山里搬出来21年了,村里没有给现在住的房子打过顶。后山我家的老房子漏了,大队给打了顶,距这里八、九里地远。”
记者来到后山深处,找到了樊来英的老宅。
樊来英、樊录英、樊会庭家的三处老宅,就是井陉县“报告”中提到的樊氏几家的危房改造项目。记者看到,目前,这3座老房子除了房顶上新浇筑了一层水泥,装了门框、窗户框,可还没安装门窗,屋内空空的,满地建筑垃圾,一些脚手架还没有撤掉(如图5、6、7、8、9、10)。
这些打着“危房改造”幌子的房子同样不属于樊姓人家。知情人透露:“樊家搬走后,再没有回来过,后来把这些房屋卖给了村主任贾德明。这些房屋不久前才开始施工,说是要搞开发,让城里人来避暑,六七天前还见运进来一批水泥、砖头,因山里缺水,连施工用水都是从外边运进来的。”
又是一个移花接木!又是一个偷梁换柱!在井陉县煞费苦心造假的“报告”内外,到底有多少这样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危房改造项目呢?!
图1 板桥后山“新建小院”的周边环境。
图2 板桥村后山“新建小屋”近景,门口散落着建筑材料和垃圾。
图3 “报告”中所说的板桥村在后山为5户无房户“新建的小院”,院里高低不平、杂草丛生,屋内空空荡荡,
显然还没人入住。
贾拉英所住房子,门前堆满了垃圾和柴草。
贾拉英的房子,无门无窗,由于在屋里烧火做饭,门口的墙上被熏黑,一堆柴草
堵住门口就算是个门。
贾拉英所住房屋的内部。后墙有洞透着光,没有床铺,睡觉睡在草窝里,简单的生活用品毫无秩序地堆放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