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大埔县志记载:“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大埔县祭祀。”以后各个时期编修的县志,也同样载述埔之风俗“家诵户弦”,可见汉乐在大埔的历史源远流长。到了民国时期,汉乐在大埔也极为盛行,几乎每个乡村角落都有弦馆。大埔县一批艺术成就很高的乐师、乐人何育斋、饶托生、钱热储、饶从举、饶淑枢、罗九香等不可在大埔活动,还外出广州、上海、汕头、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成立“国乐社”、“音乐社”,演奏汉乐汉曲,录音灌片,成果巨大,影响深远。
从乐谱的搜集、整理和出版看,在这些乐师们的辛勤工作下,这一时期新加坡客属总会国乐部、汕头公益社、上海逸响社等组织还编印了多个曲谱本大埔县祭祀。何育斋编撰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古乐谱。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大埔县汉乐无论在乐社组织、乐谱出版、人才涌现、乐事活动和乐事成果等各个方面比之民国时期又前进了一大步,在梅州客家各县领先跑行,成绩突出。
这些方面的详细情形可以阅看张高徊撰写的《大埔汉乐》《汉乐之乡大埔县》《广东汉乐综述》等文章,此处就不一一细叙了大埔县祭祀。鉴于大埔县长期以来汉乐发展特别兴盛,且著述丰富,人才众多,成果累累,2006年,广东汉乐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埔县也被广东省政府评为“广东汉乐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还陆续评出多位国家、省、市、县级的“广东汉乐传承人”。
可以说大埔县评称“汉乐之乡”乃名副其实大埔县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