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诞生于2010年,专业的公墓陵园管理系统、网络祭祀系统。

从村医到村支书 不变的是初心 ——记贵州省清镇市流长苗族乡王院村党支:清镇市祭奠

我叫郭军,是清镇市流长苗族乡王院村党支部书记,土生土长的流长人清镇市祭奠。

  从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2010年10月我回到家乡王院村当起了村医清镇市祭奠。不管走到哪家,还没有进门,每当听到那声“郭医生,快进家来坐!”对我来说是最幸福的时候。除了定期给贫苦户体检,完成106个慢性病随访、体检,给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做好健康管理,还要负责做好全村传染病防治、饮用水消杀、健康教育宣传等。最为要紧的是,要保证给老百姓看好病。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主动承担村里面武汉返乡人员体温检测工作,由于资源紧缺,在只有一个口罩、一双手套和一支体温枪防护的情况下,每日按时入户测体温和询问返乡人员的健康状况清镇市祭奠。

  2019年3月,村里党员推选我为王院村支书清镇市祭奠。怀揣着这份荣誉与责任,我将初心使命镌刻在王院村。上任后,我深知,要想带领群众致富,就要发展产业,因此,我把发展产业作为第一要务,开始向村里前辈请教、参加乡里面组织的培训班、查阅相关书籍等,做好产业发展功课。

  王院村是流长苗族乡肉牛养殖大村,2019年全村肉牛存栏达1000余头清镇市祭奠。2020年,我争取了28户贫困户肉牛养殖项目,每户帮扶4000元。通过发展肉牛养殖项目,贫困户可增收6000元以上。现在,我们王院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可达8200余元。

    养牛固然可以提高老百姓经济收入,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清镇市祭奠。我计算过,1000余头牛的牛粪中还土的只有40%,养殖户自行售卖或无法收集的占5%,余下的55%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经过多次与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商量考察、研究学习,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决定在王院探索发展“肉牛养殖+蚯蚓养殖+蔬菜种植”复合式产业发展模式。

  蚯蚓目前由贵州黔农汇公司统一收购,可用作鱼饵、饲料等,此外,蚯蚓把牛粪消化以后产生的蚯蚓粪含有大量的有机肥,可以改良土壤,用来养殖蔬菜可以提高蔬菜的品质,多余的蚯蚓肥还可以当有机肥卖出去,又多了一项收入,形成一条既促进农民增收又改善生态环境循环农业产业链,产业发展前景喜人清镇市祭奠。

  可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养蚯蚓是一件很保守的事情,我便尝试学习养殖,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清镇市祭奠。

    胡勇就是在这个时候找上门主动要求学习的清镇市祭奠。他今年喂了28头牛,按照每头15000元计算,出栏后收入在42万元;养殖了蚯蚓1亩,生长周期是2到3个月,一亩地一年可以产蚯蚓3000斤,按照市场价蚯蚓20元/公斤,蚯蚓一年可实现增收3万元,再加上蚯蚓粪300元/吨,一年除干打净可以挣将近28万元。

  今年来,我和驻村工作组一起,协调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参与扶贫帮扶,完成了熊志艳一家孤儿户4人的住房新建以及每月1000元的生活救助清镇市祭奠。争取扶贫资金新建机耕道2.2公里,安装财政一事一议项目路灯120盏,完成产业结构调整3100亩,其中刺梨种植900余亩、元宝枫种植2200余亩,参与农户320余户(贫困户34户)。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加油下,2019年11月,王院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136人已全部脱贫清零。

  在王院村的这些年,我从一名村医到村支书,从“局外人”变成“当家人”,真正成为王院村的一员清镇市祭奠。见证了王院村面貌的变化,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脱贫致富不愁吃不愁穿,荷包越来越鼓,我感到非常欣慰!

  没有比书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清镇市祭奠。只要我们敢于直面问题、直面挫折、直面挑战,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撸起袖子,稳扎稳打,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够打赢“成色足、质量高”的脱贫攻坚收官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Copyright By 生命之书.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