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们全都欢天喜地表达哀悼之情的句子。《旗帜晚报》宣称:“这完全称得上是一次朝圣式的体验。”《星期日泰晤士报》则说:“它将让你一次又一次地体会惊心动魄的感觉。”其他一些报纸也纷纷用上了“不能错过”、“震撼人心”、“绝对神奇”以及“叹为观止”等字眼来形容这次展览。
面对如此这般的溢美之辞,就连喜欢被人恭维的米开朗基罗恐怕也要退避三舍了表达哀悼之情的句子。
与此相类,在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人最多的地方就是米开朗基罗雕塑《哀悼基督》(Pietà)的所在表达哀悼之情的句子。拥有米开朗基罗绘制的天顶壁画的西斯廷教堂,在任何季节也都是人山人海。
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在这个充满夸张宣传和浅薄明星的时代,究竟是什么使得米开朗基罗的名字具有如此非凡的魔力呢?凡高和印象派画家的吸引力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他们的作品代表着现代意识:热情奔放、五彩缤纷,同时带有一点点实验和反叛的意味表达哀悼之情的句子。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却深沉睿智、遥远得难以触及、对自身和观者的要求同样严苛,代表着早已逝去的一些审美和精神价值。
很难想像,现代人为什么会被这些东西所吸引表达哀悼之情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