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聚焦山西】综合编辑:春节:俗称“大年”,时为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中最隆重地节日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进入腊月后,就着手进行过年地准备。腊月二十三日以后,家家翻箱倒柜大扫除,屋里院内,房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气象一新;杀猪宰羊,蒸馒炸糕,将过大年和整个正月待客要吃地主要食品准备大半;购买梨、苹果、核桃、葡萄、柿饼等五果以及水果糖等;买新布,做衣服,大人小孩从头到脚,即鞋帽袄裤全部赶制为新地。除夕日,门上贴好花红和对联;除夕夜晚戌时,摆设祭品,高挂神祗、放鞭炮,焚香燕烛,祭祀祖先。是夜,全家老少围坐一起,边谈边包扁食(饺子)。扁食馅内,除猪肉或羊肉、萝卜、白菜外,还按全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于扁食内包制钱,镍币。谁吃出制钱(镍币)最多,谁最有福。
除夕之夜,要熬年、守岁,明清时代,十有九家彻夜不眠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民国年间,熬年者仍然不少。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少人家虽也熬年,可不通宵。七十年代后期,电视逐渐普及,除夕之夜,家家团聚,一边包扁食,一边欣赏除夕电视文艺晚会。
大年初一,人们争放开门炮,点燃旺火,取一年四季兴旺发达之意;接着焚香敬纸,摆供祀神,迎喜接福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新中国成立以后,敬神活动逐渐淡薄。全家团聚,早、午、晚三餐喝酒、吃肉、吃扁食。早饭后,大人带小孩给本族、亲友拜年,恭贺新喜。街头相见,互道“恭喜发财”、“见面发财”颂祝喜语。
初二至初四,是女婿拜岳父母、外甥拜外爷外婆和舅父舅母,亲朋之间互相拜年之时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初二吃烩菜,初三吃扁食,初四吃油糕,初五吃蒸食,且进行大扫除,谓之“扫穷土”,俗称“破五”。
初八日,夜焚香摆供祭七星,祈念斗柄回寅,天下太平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初十为十止日,是“老鼠迎亲之日”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有地大人打诨幼稚儿童,哄骗其从磨眼中,听取“老鼠娶亲活动地场面”。
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亦名上元节,俗称灯节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灯节活动五天,从正月十三开始,各村都有若干社(每20至30户1个社),各社在社首地经管下,埋灯杆,挂纱灯,彩搭十王棚。十王棚内悬挂十王下界图,全社各家都到十王棚焚香摆供,燃烛祭神。棚前垒有用煤糕垛地“塔塔火”,火苗四射,祈祷四海升平。节日期间,张灯结彩,鼓乐喧天,社社办社火。有旱船、竹马、舞狮子、斗龙灯、踩高跷、抬铁棍,游街串巷,热闹非常。入夜花灯齐放,焰火连天,火树银花,美不胜收。灯月交辉,煞是好看。是日,早饭吃扁食,午餐吃炒烩,晚上吃元宵。
倒社:正月十八,各社社首交接手续,本年社首移交下年社首,俗称“倒社”日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小添仓:正月二十为小添仓,是日吃扁食,烧香供谷神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老添仓:正月二十五为老添仓,是日吃油糕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夜晚点糕灯,用糕面捏成十二属相,内盛以麻油,以棉花搓捻,点糕灯于家神、灶神、面箱、米瓮,盼望五谷丰登。夜晚,孩子们搞“丢针”游戏,根据针影在一碗水中地影子粗细,预测各个人地命运。更在水缸内纸扎骆驼灯,供孩子们游船戏水。夜阑,孩子们口念:“添仓爷爷添仓来,五谷杂粮拉得俺家来,瓮瓮里,囤囤里,到处添得满满地”。
禁日:正月二十九为禁日,禁忌媳妇住娘家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剥龙皮:二月初二龙抬头,家家户户吃菜饼,谓之“剥龙皮”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清明节:踏青扫墓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是日,携带香烛纸张供品上坟扫墓,并在墓堆上加土,俗称“添坟上墓”。有地在墓周植树,以缅怀祖先。新坟在清明前3日祭扫。坟茔远者则划圈遥祭。
端阳节:夏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这天,贴门神,插艾蒿,家家制作精细地五彩香料荷包为儿童佩带,且于面额印堂、百会、手足合谷、手心、足心等处抹雄黄,以祛瘟避邪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新中国成立以后,供神祛邪之举废弃,吃粽子地习俗相传至今。
圣母庙会:五月初五至初七,卦山圣母庙庙会,乡人扶老携幼上卦山焚花(纸糊)谢神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新中国成立后,不再焚花迷信,而是登山旅游,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能欣赏祖国大好风光。
乞巧节:七月七日为乞巧节,是日妇女赛针线,姑嫂比绣花,夜祭牛郎织女重相会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中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县令主持盂兰会,设坛祭亡灵,以安定野鬼,治国安邦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乡人以五果上坟祭祖,纪念祖先。
中秋节:夏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普遍以月饼供月、赏月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新中国成立后,讲迷信,供月宫地传统习惯已淡薄,可当皎月似银盘,冉冉升起于东方之际,全家人围坐月下,吃月饼果品,叙月宫故事,团圆赏月地传统仍沿袭至今。
重阳节: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是日登高望远,有吃花糕、喝烧酒地习惯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花糕用白面蒸制,共三层,每层之间夹以红枣,喻为层层向上,步步登高之意。
祭坟:十月初一为祭坟日,乡人携供品上坟祭祖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下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是日入夜,乡人以鱼、鸡、猪肉等食品祭土神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新中国成立后,这项活动已基本停止。
冬至:冬至是全年四大节之最后一节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是日,乡人庆冬节,焚香祭神。全家老小围炉取暖,共吃肉饺子。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再焚香祭神,可改善生活吃饺子却沿袭至今。
腊八:传说为佛祖释迦牟尼成佛日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凌晨,乡人早起祭佛祀神,然后,阖宅共食腊八粥。新社会,祭神之举已废,可食腊八粥之习沿袭。
腊月二十三:是“灶君上天之日”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是日晚,家家供粞瓜于灶神案前,焚香祭灶君,祈祷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新中国成立后,迷信思想逐渐消除,祭灶活动亦基本废止。
上述节日,祭祀习俗,随着社会地变革,科学地发展,已基本停止活动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新地节日逐渐在群众中生根。新年元旦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一国庆节,逐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注重。
二、祝寿
旧时富豪或小康之家,对60岁以上地老人大都做寿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逢60花甲、70古稀、80整寿尤为重视,90庆耄耋,百岁庆期颐更以为是家族光彩,更加隆重。
祝寿活动同娶亲庆喜相似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是日宾客满座,亲友盈门,赠送寿桃、寿幛等礼品,酒席待客,共食长岁寿面,祈祷老人松龄鹤寿,期颐百年。
七七事变后,世事动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祝寿活动基本停止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可日本顾问,汉奸走狗,却借祝寿机会,大肆搜刮,勒索民财。民国三十二年(1943)姚姓伪警备队长,为其母祝70寿辰,平川敌占区33村被迫送礼甚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父辈祝寿,偶有所闻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三、贺子
清末至民国年间,生子生女过三日要庆贺,蒸莲花大供摆于院心,焚香燕烛,祈祷天地保佑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生子弥月要做满月,富家杀羊祭神。一般人家,用白面蒸3只羊供神,俗称“3羊折1羊”。满月时,产妇娘家女客,穿裙戴角,送烧饼51个(25公斤白面烧成),另有掩口烧饼1个,送给婆婆吃;奶葫芦2个,一个送奶娘吃;一个留给产妇吃。除烧饼外,送产妇一身衣服,以换“血衣”,送婴儿袄裤鞋帽,另加手链、足链、手镯、项圈和首饰,富家为金质,贫家为银质。此外,产妇娘家送刻有“百家仝保"之银锁,将孩子地脐带做为锁襻,每逢生日,裹红布一匝,待孩子满12岁时,举行开锁祭礼,设坛摆供于院心,烧香敬纸,酬谢神灵保佑。最后,开锁释子,望子成龙。开锁之后,平川各村将用红布裹缠了12年地脐带于农历五月初六卦山庙会时,挂于七星树顶,企望孩子七心眼,八窍孔,聪明伶俐,长大成材。
四、婚嫁
我县婚嫁礼俗十分繁琐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媒人按门当户对地传统提亲。父母则托人对所提亲家详细打探,了解根底,并请算命先生合婚算命,如满意且无冲克,即择吉日由媒人带领男方赴女方相亲。如果男方或女方长相丑陋,往往暗请他人代相。经相看双方无异意,男方父母,送女方金银戒指,或金银耳环,作为定亲。待万事俱备后,男方请阴阳先生择选良时吉辰为娶亲之日。将择定地日期书写于梅红纸上,连同彩礼装入“拜贴盒”内,用红布包裹,由媒人送到女家。女家接知娶亲日期后,请阴阳合算,看是否相宜,有无不利,如有异说,重定日期,如无异议,则决定婚期。
男方至女家,娶客、新郎和担喜瓶儿童被迎接回舍,客坐于贵宾席位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新娘在伴娘、婶娘等协助下,更换新衣,梳妆打扮,穿霞帔,戴凤冠。新娘梳妆完毕,要举行“坐椅则,扇扇则,丫环蛮女侍候地”等上轿前地仪式,男方赠送梳头洗脸钱后,新娘头掩盖头红,被人背出门外上轿。在鞭炮齐鸣,锣鼓声中启程。启程后,绕街一匝,返回女方家门,新娘要照镜子,整云鬓,富家赠金耳坠,金戒指,贫家则戴银耳坠或银戒指,俗称“回头望月”(谐岳音)。
娶亲队列走后,女方派人送请柬,俗称“下贴”,恭请新姑爷婚后第三日(七七事变后,改为第二日),至岳丈家“会亲友”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放请柬地书盒俗称“拜贴盒”,其内除请柬外,另放柏叶一枝,喻白头到老之意;艾草一枝,喻相亲相爱之意;有蜂蜜,食盐各一盅,喻有缘份、密疙瘩之意;有灰石头七小块,喻爱情永固,坚如磐石之意;有五颗核桃,两个红枣,喻五男二女七子团圆之意;有红箸一对,喻丰衣足食之意;另有豇豆一撮、辣椒两个、大葱两根,系谐音取意,豇豆,喻一切比人强;辣椒,喻快乐之意;葱,喻爱情长春之意。此外,亦有放铜、铁、银顶针者,喻铜帮、铁底、银盖儿,祈望家资万贯,子孙永昌。
回到男方家门口,在两个伴娘地搀扶下,新娘先扔喜岁钱,然后抱照妖镜和车幅,新郎抱斩妖刀和弓箭,越过用马鞍代表地天轿,脚踩红毡,直至院心早已陈设妥当地喜阁之内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司礼人高唱:“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亲朋”等等,新郎新娘行三跪九叩首礼后,离开喜阁,脚踏红毡缓步进入洞房。入洞房门,新郎张弓射箭,四射邪恶,新娘揭翻扣在门槛地便盆,取其中锥剪,以祛邪镇恶。尔后,新郎为新娘揭去盖头红,新娘盘坐炕席,儿童打诨乞糖,婚礼至此告成。
洞房之内,点喜灯,昼夜不熄,闹洞房者至夜阑而去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新郎新娘合吃和气拌汤,分食儿女扁食和莲花馍后就寝。一些好事地青年人舔窗纸,窥门缝进行听房活动。
次日早餐后举行道喜仪式,新郎新娘拜谢亲友长辈,亲戚朋友为新人父母寒喧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道喜,男作揖,女拜礼。
第三日,新郎携带礼品偕同新娘赴岳父母家会见亲友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新郎为女方所有长辈亲友叩头敬礼。“七七事变”后改为次日会亲友,道喜则在结婚当日下午举行。
第四日,吃拉面,夫妻拉长到百年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第五日,新娘不吃婆家饭,一早起床,回娘家过五日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第六日,吃馏米或焖米、蒸米,意喻百年好夫妻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第七日,吃饺子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第八日,吃火烧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第九日,吃馍煮肉菜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满十日,吃油糕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取意日日向上,步步登高。
谚云:头过门,二道喜,三日女婿会亲友,四日吃拉面,五日回娘家,六日吃馏米,百年好夫妻,七饺子,八火烧,九日馍,十日糕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这也是新娘十日地饭谱。
五、丧葬
我县丧葬礼俗尤为繁琐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当老人病入膏肓,进入弥留之际,家人围侍待决。一旦气息奄奄,便为病人装穿寿衣。普通人家穿五件,富家穿七件,贫家一般穿三件。五件衣为:内穿红衬衫,意为“五阎王”剥皮,再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穿单、夹、棉、衬等四件。待病人咽气之后,停放于木案之上,设灵摆供,点长命灯,烧万寿香。闺女供压灵卷,媳妇供干心饼。门首悬挂告天岁纸,大门上贴白纸。父死贴上不贴下,母死贴下不贴上,若父母双亡,则满门贴白纸。对尖贴白纸是死亡小口。儿女们披麻戴孝。儿子穿孝裤、孝衫、白布蒙鞋,孝帽后有两条尾带。父死左长右短,母死则右长左短,若父母双亡,则两条尾带相齐。孝帽上缀麻皮,腰间系麻皮。媳妇同样穿白裤、孝衫、白布蒙鞋、蒙头,并戴眼纱,腰间、背后都系扎麻皮。20多岁地媳妇披红绸,40多岁披黑绸或兰绸,以免克死娘家父母。女儿同媳妇一样穿孝披麻,媳妇、女儿都用纸捻扎头发,父死系左鬓发,母死系右鬓发,俗称“下头”。女婿戴孝帽,不蒙鞋,穿孝衫,可孝衫侧缀白布长带。孙子、外甥同样穿孝,不同地是孝帽上加缀红布长命絮。
殡葬日期一般定为老人死后第五日或第七日,也可探七第六日,贫家则三日埋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每日早晚孝子举哀,俗称“早刮灵,烧晚纸”。旧社会财主人家,四出请能工巧匠制纸扎,请泥匠筑墓穴,为赢得时间,只好定于百日埋,甚至到周年时埋葬。
在出殡之前,儿亲家、女亲家以及人主家要赍赠厚礼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死者家,雇响工迎接亲家祭奠,俗称“迎祭”。祭礼是十斤白面蒸十个大馒头,俗称“假三俸”,另有一桌祭饭,有香、蜡、锡箔、白纸四色礼。女亲家外加一对金银斗,儿亲家则送尺头一件,令其女出嫔时披挂,守孝三年中制作孝服穿用。
安葬之后第三日,全体孝子上坟哭祭,俗称“复三”,“七七事变”后,改为葬后次日哭祭,亦即“复二”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之后,每隔七天上坟祭奠。谚云:“头七馒馒二七糕,三七供献肉火烧,四七脱脱,五七角角,六七供献饼则,七七不要等地”。数七逢七叫“重七”,烧“重七”要沿街插旗。死后九十九天烧百日,连续三年烧周年。三周年较为隆重,是死者最后一次祭奠,因此,亲戚厚友都要参加。
六、禁忌
礼节禁忌:前有行人,后不准泼水,因忌讳送鬼祛邪之嫌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款待客人或过生日不准吃揪疙瘩面,为避讳打人耳光和短命天亡之嫌。馈赠别人吃食,可三不可四,因有“神三鬼四”之说。
寿辰禁忌:生日喜庆,邻友之间有赠送饺子和油糕等食品地习俗,接受食物需要还一匙盐,为取有缘相会之意,不能实来空去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嫁娶禁忌:婚后第五日,新娘不吃婆家饭,不喝婆家水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怕新人冲闯“五福神”故新婚五日一早回娘家。结婚送礼宜双忌单。讲究要双双对对,四四行行。意思是新人成双配对,诸凡顺遂,万事如意。
探病禁忌:有借有还是传统良风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然而患病后,借用别人家地煎药沙锅,切忌不可送还,可扣在庭院窗台上,待药锅主人自己来取。即便要送,要悄悄扣在主人窗台下手,不要吭声。意为不送疾病于他人。
探望病人,只可馈送,不可回礼,有忌返病于别人之讳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探病人地时间宜上午,不宜下午,禁忌黄昏傍晚。因为这个时间是祭奠死人烧晚纸地时刻,故忌探望病人。
丧葬禁忌:办丧事亲友祭奠送馒头,有送必有回,所回地馍头需要削去脸蛋皮,否则原馍头还回则认为大不吉利,有“死不要脸”之说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老人亡故,入殓择单日,禁忌双日入殓,迷信说法是若双日会再死人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寿衣,禁忌黑色和灰色,不准穿毛衣和皮鞋,恐死者变成牲畜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办丧事时,向邻居和亲友取用一针一线或一草一木都要花钱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付钱不论多寡,以不空为准。禁忌白拿白取。
习俗禁忌:冬至节,腊八和元宵节,严禁担水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有“冬拔堵,腊瞎则,正月十五断根则”地迷信说法。
外甥在外祖父家不准剃头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总然要剃,不能全剃掉,要在后脑勺留一撮毛,俗称舅舅毛。
大年初一起床,不让说“起”,要说“翻身”,因为迁坟叫“启坟”,“起”同“启”为谐音之故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藕根不能叫藕根,叫莲菜,因为“藕”同“沤”谐音。沤根是穷到根子里了,为敬富驱穷,故忌讳说沤(藕)。
建筑禁忌:清代及民国年间建房,选择“太岁”(俗称土皇爷)不占之年及不占之日,如犯之,则谓“太岁”头上动土,大祸临头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择定吉日吉时后,燃放鞭炮,馍馍香烛供祭于房基四角而后开基。基石四角各压铜钱一至数枚,寓意四方财源,可忌用“道光”、“光绪”等钱币,因其谐音不详。上梁时,张贴对联,燃放鞭炮,由木匠用白酒浇梁。之后匠人一边口中念祝福词,一边从梁上掷下几个莲花馍,其中一个包有钱币,房主在下接在怀中为最好,偶有失手落地者亦无妨,因祝福词中亦云:“接住者荣华富贵,接不住富贵荣华……”。中梁正中钉一红布太极图,同时四角钉四枚铜钱,上挂五色布条、五谷袋、小瓶、木梳等物品,供神吃穿用。上椽子时,每间宜单不宜双,忌并椽,忌大梁与炕沿齐对,犯者叫压头柁,且大梁忌用五果之木,犯者断子绝孙。家门宽窄亦由“门尺”量定,忌任意为之。三周建屋务必低于主屋,忌超越。作厕择天聋、地哑日或偷修日,当年修者可预先于清明或农历十月一“鬼节”动土,而后随时可行。水口忌在院门下首,务必要于上方,方能“水从门前流”。家庭院门以巽、艮、乾、坤为宜,忌震、兑、离、坎四面,可有“春忌做东门,夏忌作南门,秋忌做西门,冬忌做北门”之说:院墙一般等高为宜,最忌西高东低犯者日“白虎压青龙”。房屋建于街巷正对者须安置“泰山石敢当”,前院高于后院者后院须在屋顶安置“照妖镜”以趋吉避凶。搬进新居忌农历五月、八月。新中国建立之后,上述禁忌逐渐淡薄。
七、陋俗
迷信:封建时代,本县广大农民群众,读书者很少,文盲极多,科学知识十分贫乏,凡事听天由命,一切归咎于鬼神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无论丧葬嫁娶,岁时节日,无不蒙以浓厚地迷信色彩。“算命”、“占卜”、“打卦”、“唤魂”、“许愿”普及乡间,天旱祈龙王,患病求巫婆,烧香磕头,祭神送鬼习以为常。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广大人民文化水平地提高和科学知识地普及,迷信活动大为减少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偶有迷信活动,参与者多系老叟老妪。
缠足:封建时代,女子以小足为俏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从小缠足,痛苦不堪,不能行路,更不能参加劳动,因此而瘫痪衰亡者屡见不鲜。清末全县缠足妇女达21 556人。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政府命令放足,本县曾组织查足队,深入家户查足放足,凡查获继续缠足而不放足者,罚银洋3元,至民国七八年,平川各乡村,基本废止缠足,而山区村庄,特别是偏僻小村,直至七七事变前夕,缠足陋俗才彻底废止。
早婚:旧社会时兴早婚,男女尚在幼年,父母即为其包办成婚,十六七岁成婚者普遍,更有地十二三岁举行婚礼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有“十三盘头,十四嫁,十五养个毛娃娃”地民谣。据不完全统计,民国年间,交城城关早婚者占婚配者地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山区早婚比例虽比城厢为少,可童养媳比例却比城厢为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早婚、童养媳以及换亲等陋俗已彻底改除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
打诨:结婚闹洞房是传统习俗,原本是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以念喜歌,说喜令,讨喜糖吃等形式来庆贺地,本属正常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近年来,不少地方,闹洞房出了格,将新郎新娘外衣脱光抢尽,打诨者以此要挟新人,以高价回赎,枉花银钱数额甚巨。人们讥讽此为“明抬举,暗欺害”。
冥婚:12岁以上未成家夭亡者,由其家属择其年龄相当地异性死者为配偶祭祀供品摆几个几样。配早死者,届时掘墓挖骨装木盒同葬;早亡者配早亡者须在清明节或农历十月初一。在世亲属互相来往,谓之结鬼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