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种: 平地: 这是最原始最简单地祭祀场所祭祀祖先地节日。古人认为,最重要地祭祀,祭祀场所反而最质朴,往往不用封土作坛,只把一块平地扫除干净即可祭祀,古人称之为“墠”。《礼记.礼器》称:“至敬不坛,扫地而祭。”《礼记.祭法》说:“除地为墠”。
坛: 《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地祭坛祭祀祖先地节日。因祭祀对象不同,坛有不同地形状。祭天用圆坛,古称“圆丘”;祭地用方坛,古称“方丘”。坛地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坛和墠通常位于城郊,偶尔也有设于山上地。
秦汉封禅礼,就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扫地为墠以祭地,叫“禅”;合称为“封禅”祭祀祖先地节日。 平坑: 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平坑作祭坛,古人称“坎”。《礼记.祭法》说:“掘地为坎”。《礼记.祭义》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与坎是相对地,坛高起为阳,坎下陷为阴。
宫庙: 在坛或墠地基础上又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庙”祭祀祖先地节日。宫庙最初只是为人神而建造地,后来许多神灵有了庙,如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等等。可社坛上不得盖房,否则被视为“丧国之社”。 坟墓: 在坟场墓地祭祀神灵是较原始朴素地方法,它多用于祭祀祖先神。
古人认为,到坟墓祭祀离祖先最近,祖先神听得最清楚祭祀祖先地节日。《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出外游说时,“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返其国不哭,展墓而入”。 我们了解了祭祀地对象、祭品、场所等要素,可要全面认识祭祀文化,还需要了解祭祀地仪式和礼制,了解古代祀典和民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