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不是恶霸地主,是国军抗日将领;说准确一点:应该是中华民族的抗日英雄。我将用以下的史料证实他不可无罪,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抗日功臣:
我的父亲李靖化1951年3月18日被逮捕,1951年8月6日经巴县人民法院以恶霸罪判刑15年,并没收一切财产(包括住宅)。
70年代未官方职能部门称,1955年李靖化死于阿坝自治州监狱。时年52岁,在年富力强之时却悄然辞世;政府对李靖化的死因,未给家属一个可信的说法。时至今日未见遗物、遗骨。
父亲被逮那一年,我才2岁。作为国民党反动派恶霸之子,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能生存下来,实在是不易。我不愿去追忆那痛苦不堪的岁月,对那段灰暗的历史也不宜记述。
改革开放之后,允许五类分子的子女,查阅敌伪人员档案,才得知父亲李靖化是:重庆人、生于1903年,系庐山军校毕业。民国14年秋(1925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叶廷手下任连长。民国16年任第四军第25师75团第一营营长,民国17年任团长,民国27年任418旅旅长,民国29年任挺进纵队司令等职(军衔至中将),一直战斗在抗日前线,参加过北伐和举世闻名的台儿庄大战,曾多次负伤、九死一生仍坚持抗战,直至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的爱国将领。
日本鬼子投降后的第二年、农历的9月解甲归田,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重庆巴县孔家湾。1949年11月22日,经重庆市卫戍司令任命为“反共保民军”第四师师长。为避免与南下的解放军发生战斗,将部队拉至重庆北碚歇马场的半山腰。未向解放军打一枪放一炮,于1949年12月在重庆市歇马场起义。
有如下史料佐证:
1、何应钦与黄埔军校
日期:2011-01-19 08:05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陈予欢
1938年6月任第五战区第七十五军(军长周嵒)第一四○师师长,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在禹王山战斗中所部损失严重,伤亡达3000余人,
部队撤退时溃散成两部分。其率余部1000余人至泗县,归并孙连仲部第二集团军统辖,整编为游击总队(总队长为李靖化)。。。。。。
2、2002年9月出版的《南明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辑,本书现藏于贵州省志办流通书库,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件”爆发,揭开了中国人民全民抗日战争的序幕。 1938年3月,日寇调集强大兵力进犯徐州,著名的台儿庄抗日战斗打响了,一四0师兼程增援徐州以北,另有改编为国民党第二十二集团军的川军、第六十军的滇军、广西的桂籍部队和冯玉祥的西北军,总共约十一、二个师的兵力
敌人则以最精锐的坂垣师团为主力,在骑兵和坦克部队的配合下,向我前沿部队疯狂进犯,我各地方军虽非国民党中央军嫡系,武器陈旧庞杂,装备落后,且不齐全;可全体官兵同仇敌忾,战斗力很强,尤以滇黔部队素以勇敢剽悍著称,在台儿庄争夺战中,布防于主战场正面作战、阻击日寇主力。一四0师则在台儿庄主战场南端的羊山、王母山一带及西端的韩庄附近与西南端的涧头集等地阻击敌人。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双方伤亡均重,日寇死伤三万余人,给日寇以重大打击。我一四0师中校团副贵州遵义人王俊臣等官兵二千余人阵亡,仅牺牲的营、连、排长就达二十余人之多(李靖化任140师418旅旅长)。。。。。。
3、《忆黄埔系抗日将领方程德》有关李靖化报道: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何应钦将一四0师扩编为三个旅六个团,方成德任第一四0师(师长王文彦)第四一八旅(旅长李靖化)第八三六团团长。。。。。。第一四0师奉命赴禹王山接替与日军奋战多日、伤亡惨重的第六十军(滇军系统卢汉部)的防务,与日军激战中方成德部、团副王俊臣阵亡,官兵损失2000多人。。。。。。
4、揭普棉湖永福善堂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潮汕网整理 点击数: 511 更新时间:2005-5-19
前身是揭普永福善堂,始建于1938年,由其时任职的揭阳县长林先立,普宁县长黄促如授牌,并分别赠送匾额“善堂恶恶”和“立德存诚”。其后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第廿四挺进纵队司令李靖化,也亲临书赠“善与人同”匾额。。。。。。
5、《虢镇中山公园》
10陈仓区政协网站 2012-07-30:07:04 作者:魏耀华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一四O师七一八团驻防虢镇。在团长李靖化的捐薪督导下,利用整休时间,发动军队、机关、学校、商民投义务工,在南门外“常宁宫”(今县武装部、广播站地址)东侧的一片废墟上修建了一个“中山公园”。
园中碑文:。。。。。。启迪其民族意识,俾人杰地灵,取相得益彰之义。由此拖东折西,架二桥、筑台数,移花草满园,植树林行道,制字汇图,堆山潴水,军民合作,不匝月而花香柳绿,燕语莺歌,风气一新,游人如鲫,形胜更十倍于前矣。
此园之成就,固由我官兵同志,群策群力,昕夕从事与民攻之OO,然李团长之捐薪督导,刘君翰卿,王君一之等筹计赞勷,实成本园之终始,今与民成之,民亦乐止,余假修护宋碑之帽石,祝斯园与民日新;附为之记。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望日(东堡朱治平抄录,此碑现存虢镇东堡第六村民小组场东)
以上的史料足以证明李靖化解放前无罪!不可无罪而且是一位有功于中华民族的抗日英雄。点击网上未见李靖化历史上半点劣迹。那吗,1981年由重庆市九龙坡区法院判决书[81年度(51)清判字第007号]。。。。。。现经本院查明:原判定李靖化解放前的历史问题属实,李庆化属起义投诚人员,按党的既往不咎的政策,应不予追究。解放初期的问题,属于错误问题,不构成犯罪。据此,特改判如下:撤销1951年8月原巴县人民法庭(51)清判字第0487号判处李靖化十五年有期徒刑的刑事判决书,予以纠正。
判决书称解放前的历史问题属实,也就是说李靖化解放前是有罪的,只因李靖化是起义投诚人员既往不咎而已。这样的结论仍然受到极左思想的束缚,除一纸纠正之外,无任何实质性的落实,就连没收的住宅至今未还。
现抄录法院对原罗列的罪行,逐项落实如下:
1、解放前仗反动势力,吊打农民雇工,霸占财产。
经查,此项纯属虚构。
2、组织反共保民军。
经查历史档案,是民国政府组织。
3、解放后组织假农会,告遥破坏;抗退押金,破坏生产。
经查,没有任何证据证实李靖华组织了一个假农会。至于破坏生产一事,是李靖化之妻罗剑超,放自家堰塘的水捉鱼;将自己地里的柑橘苗拿去卖。李靖化在1948年底买的地,尚未收租,纯属虚构之罪。
4、在狱中拒绝改造。
经查,是李靖化在逮捕关押期间,见女犯带有小孩。说:孺子何辜。见犯人戴脚镣,称惨无人道。注:在今天看来这与拒绝改造无关,只是个人对事物的认识而已,谈不上拒绝改造。
我父亲含冤而死已59年,文革已结束38年,希望人民政府正视历史,诚实信用,落实政策。明年,就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不要把我再当皮球,被踢来又踢去!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见到一个有诚信的政府。
谨呈共产党的领导明鉴,尽快的落实政策!
附件:7件请查对。
李靖化之子李景宽等家属2014年12月15日
李景宽身份证号:510213194809134013
联系电话:62410340、手机:15823042011
纪念塔——贵州人民的抗日丰碑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1日 来源: 作者:admin 阅读人次:300
纪念塔——贵州人民的抗日丰碑
唐启厚 王琪
选自2002年9月出版的《南明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辑,本书现藏于贵州省志办流通书库
在贵阳市南明区新华路、环城南路、市南路、南厂路和青云南路的交叉处,贵阳市人民都习惯叫它做“纪念搭”。市内公共汽车在此设站,也标明为“纪念塔站”。这是甚么原因呢?原来这里在解放前曾矗立着一座高达五米的纪念塔,一座为纪念贵州人民的英雄儿女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杀敌、对保卫祖国作出重大贡献而建立的丰碑。解放以后,1952年,由于扩宽路面的需要,将“纪念塔”拆除;可全市人民为缅怀抗日献身的英雄儿女,仍亲切地叫这一带地方做“纪念塔”,一直沿用至今。为了简介“纪念塔”的建塔始末,本文有必要追溯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从黔籍健儿一0二师和一四0师,奋起抗日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精神谈起。
一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件”爆发,揭开了中国人民全
民抗日战争的序幕。在八年抗战期间,黔籍健儿共有十个师二十
多万人调往各个抗日战场,英勇杀敌。其中最著名的为一。二师
和一四0师部队。
1938年初,日寇进犯山西,逼近晋南,国民党将黔军第二
师改编为一0二师,调驻大荔;另一部由黔军改编的一四。师则
调到潼关及豫西之阕(音文)乡、灵宝一带,沿黄河沿岸布防。
这两支黔籍健儿组成的部队互相配合,先后在晋南的运城、永
济、夏县、芮城、平陆一带阻击南犯的日寇,使敌军先遣部队遭
受重大损失。
1938年3月,日寇调集强大兵力进犯徐州,我一。二师阻
敌于徐州外围前沿,著名的台儿庄抗日战斗打响了,一四0师兼
程增援徐州以北,另有改编为国民党第二十二集团军的川军、第
六十军的滇军、广西的桂籍部队和冯玉祥的西北军,总共约十
一、二个师的兵力。敌人则以最精锐的坂垣师团为主力,在骑兵
和坦克部队的配合下,向我前沿部队疯狂进犯,我各地方军虽非
国民党中央军嫡系,武器陈旧庞杂,装备落后,且不齐全;可全
体官兵同仇敌忾,战斗力很强,尤以滇黔部队素以勇敢剽悍著
称,在台儿庄争夺战中,布防于主战场正面作战、阻击日寇主
力。一四0师则在台儿庄主战场南端的羊山、王母山一带及西端
的韩庄附近与西南端的涧头集等地阻击敌人。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双方伤亡均重,日寇死伤三万余
人,给日寇以重大打击。我一四0师中校团副贵州遵义人王俊臣
等官兵二千余人阵亡,仅牺牲的营、连、排长就达二十余人之
多。
台儿庄大捷,振奋我军士气,坚定全民抗战必胜信心;尤以
黔籍健儿在台儿庄战斗中英勇杀敌,流血牺牲,为全国人民立了
功,为贵州人民争了光。
日寇不甘心于台儿庄的惨败,调其精锐关东军人关。从其本
土调兵由上海登陆,又从河北。山西调兵配合,对徐州一带我军
采取大包围形势。此时我军通往徐州的交通线已被敌人截断,人
员、武器、装备补充均极困难,为了保存实力,只有突围转移。
一四0师奉令从原坚守的禹王山、王母山、宿羊山、涧头集等阵
地向徐州后撤,该师到徐州时,战区前线指挥部已逃无踪影,与
友邻部队也失去联系,只得退出徐州。在途中又被日寇的骑兵、
坦克、机械化部队追击,拦腰冲散,分为两部。一部被迫转移到
河南,经毫县、项城、汝南,过驻马店到信阳,由839团团长罗
振武带领开赴武汉;一部退往苏、皖北部重新组建为总游击队,
在泗县的马公店整编为四个营,由418旅旅长李靖化任总队长,
王若坚、刘金熙(均贵州兴义人)分任第一、二营营长,菰禹畴
(贵州桐样人)任副总队长兼第三营营长,傅鼎臣(贵州金沙人)
任独立营营长,然后西撤到六安,经商城、麻城开赴武汉。一四
0师两部在武汉汇合后,稍事停留,即乘火车到湖南平江,进行
整顿补充。
当徐州吃紧时,一。二师奉调配合中央军一个师、第八军军
部直属部队在军长黄杰率领下由潼关经陕、豫边境增援徐州,行
至碣山,徐州已陷落。部队尚未转移,即与一股日军遭遇,经过
激烈战斗,予敌人重创,我一。二师也伤亡官兵千余人.团长陈
蕴瑜(贵州平坝人)等阵亡。战斗结束后,仍随军部向商丘方向
转移。
1939至1940年,黔军一。二师先后参加“南昌会战”和
“长沙会战”等战役.给日寇以重大打击。
由贵州部队改编的一。二师和一四。师官兵多系黔籍,由于
爱国心的驱使,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浴血奋战,致伤亡甚
众。血洒疆场、为国捐躯者先后达二万余人。他们的鲜血为贵州
人民谱写了抗日战争的壮丽诗篇。
一。二师的团长陈蕴瑜、营长曹文杰、兵站长柏宪章均系贵
州籍,他们阵亡后曾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追抚表彰。
二
1941年11月,黔军一。二师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取得胜利
后,师长柏辉章在湘北湘阴关王桥召集全师为历次战役阵亡的官
兵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以告慰烈士们的英灵,缅怀亲人们的业
绩。参加这次追悼会的贵阳地方各界人士和阵亡将士的家属,出
于怀念亲人,为激励子孙后代不忘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血
腥罪行、牢记贵州健儿流血牺牲保家卫国的英勇事绩,纷纷要求
在家乡建立一座纪念塔,以资纪念。这一要求经一。二师报国民
党军事委员会批准,由一0二师派员配合地方筹备,于1941年
底动工至1942年4月落成。“国民革命军第一。二师抗日阵亡将
士纪念塔”终于在亲人的家乡——贵州省省会贵阳市竖立起来。
三
纪念塔高约五米,为三角形,系采用贵州青石,上尖下大砌
成塔形。底部每边宽约八十余公分,座落在今新华路与环城南
路、市南路接连的三叉路口靠新华路一侧,塔座基部为台,围绕
着塔的三角形而筑,台有石柱、石栏杆围绕三方,每方有个进出
口,每个进出口有石梯三级。塔的三面除分别刻有碑名“国民革
命军第一。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及“一。二师师长柏辉章
立”字样外,还刻记一0二师在抗日各主要战役中的作战经过及
概述陈蕴瑜等主要阵亡将官殉国捐躯的事迹并各级阵亡军官名
单。
这座纪念塔虽系为一0二师抗日阵亡将士而立,可它也是为
缅怀贵州全省抗日各部队在各个战场上英勇奋战,壮烈献身的所
有黔籍将士而立,因而这座纪念塔也就是贵州全省人民抗日的丰
碑和历史的见证。
李景宽2013年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