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23日
川陕革命根据地与红军长征研讨会在巴中举行
此次研讨会,参与者既有部队首长
也有老一辈革命家、老红军后代代表
还有军事系统专家和国家级
省级党史专家等百余人
这是巴中市近年来举办各类党史、军史研讨会
规格最高、气场最足、影响力最大的一场盛会
今天,川陕革命根据地与红军长征研讨会在巴中费尔顿酒店举行。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何雷中将作重要讲话,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江红英作主旨发言,中共巴中市委书记冯键致辞,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副部长、研究院、少将李泉主持会议。
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何雷在主题发言中说,弘扬长征精神、实现强军目标,就是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培育英勇顽强、不胜不休的战斗精神,践行党的宗旨。
而在昨天
十八届中央委员、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
来巴中市考察
并祝愿老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9月22日,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带着对老区发展的关注牵挂,十八届中央委员、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来巴中市考察。国防大学教育长赵文华、少将刘亚苏、国防大学政治部副主任王希明随同考察。刘亚洲来到川陕苏区红军将帅碑林缅怀革命先烈、参观考察。在红军石刻陈列园和红军碑廊,刘亚洲边走边看,认真听取工作人员讲解,不时向讲解员了解有关细节,和随行同志一起回顾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历程,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刘亚洲为巴中红军文物和遗迹保存完好感到十分高兴。他说,,每次来巴中,都能看到新的变化。近年来,巴中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生,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创造了很多值得各地借鉴推广的经验。巴中发展势头良好,我为巴中革命老区的发展变化感到由衷高兴。刘亚洲指出,巴中是革命的摇篮、红军的故乡,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巴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壮丽的诗篇。建设好革命老区是对先烈们最好的告慰。希望老区人民大力弘扬老区光荣传统,充分发扬红军精神,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征程上取得新的更大成就。衷心希望老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马雄参加考察。
与此同时
会聚巴中参加“川陕革命根据地与红军长征研讨会”的
老一辈革命家、老红军后代或亲属代表
军事系统首长和专家,国家级、省级党史系统专家等在内的
百余人怀着崇敬的心情
参观巴中市部分红军遗址
并就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提出建议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上午,一行人前往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拜谒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革命先烈。革命先辈后代代表向长眠在这里的25048名英烈们敬献了花篮,轻步走到花篮前,仔细整理写着“革命先辈后代敬献”的花篮缎带;在哀婉低回的乐曲声中,大家伫立在墓碑前,神情凝重,全体肃立默哀,向革命先烈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在红军烈士墓前,大家依次向长眠于此的先烈敬献了鲜花……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四川省通江县两河口乡入川,以巴中为中心建立幅员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底,红四方面军为反对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由鹦歌嘴迁于沙溪镇王坪村。总医院担任收治前后方伤病员的任务,最多时高达数千余人。由于当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且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不幸光荣牺牲。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至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西北军事革命委员会决定在王坪修建烈士陵园,由当时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设计墓碑并题写碑文,陵园内安埋有7800余名红军烈士,其中团职以上将领40人,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也是全国唯一一座红军为自己战友修建的陵园。1982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为红军烈士墓亲笔题词,198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王坪烈士陵园”,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民政部批准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并列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看到烈士陵墓和绿色植物交相辉映,显得更加的庄严肃穆。这说明巴中政府和人民相当重视,对发扬和传承革命精神作了很多努力。据相关领导介绍,巴中未来将建设成通达四面八方的交通枢纽,在这个计划上面作了一个非常好的宏伟蓝图,我也希望红军后代在这上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参观王坪村后,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川陕苏区宣传部部长刘瑞龙之女刘延淮对巴中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目前巴中飞机场正在修建,通了一些铁路和高速路,我相信巴中未来还会有高铁的。应该在红色旅游、历史文化等方面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我们现在正在针对红军小学或者边远山区做脱贫工作,把现代化的远程教育系统纳入全国红军小学的资助项目,通过互联网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对革命老区提供帮助。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家、科学家等为革命老区提供帮助。”
中国工农红军著名将领、原红四方面军政委、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之子陈祖莫这是第二次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这一次他依然很激动。“每次来到这里心里很激动,看到了这么多革命烈士为革命流血牺牲心里无比悲愤,但是看了现在人们的生活心里却是无比自豪,因为现在的幸福都是用革命烈士鲜血换来的。我们要不忘初心,不忘什么初心,就是不忘革命前辈,让红军精神薪火相传”
通江毛浴古镇
随后,大家前往毛浴红色古镇,参观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会址。“实行共产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走进古镇,石刻标语随处可见。
1932年1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解放通江县城,红11师进驻毛浴镇,在此建立了赤江县。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毛浴召开了党政工作会,将各部队的军训词总结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这16个字的红军训词成为了传颂后世的红军精神。毛浴古镇有中共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中共川陕省特委,中共赤江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会场、川陕苏区第一所列宁小学、川陕工农总医院、红11师政治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招待所、赤江县革命法庭、赤江县保卫局、赤江县妇女宣传队、红四方面军号嘴厂等革命遗迹遗址。毛浴古镇集纪念性、文化性、社会性、景观性于一体,是通江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又一重要基地。
原北京军区联勤部工厂管理局局长傅欣(傅崇碧之子)说:“继承革命精神,发扬红军精神。作为通江后人,此次来这里一是学习,二是看看故乡的发展,如今巴中的变化让人惊喜。希望我能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事,走到哪儿都宣传巴中。”
通江鹦鸽嘴新村
一排排或联体或独栋的白墙黛瓦小楼,错落有致地散布在群山环抱之中。直通村民家门口的水泥路、统一规划的葡萄园、一畦畦绿油油的青菜,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来到距四川省通江县县城8公里的鹦鸽嘴新村,看到村里老人在院子里面下象棋。大家感叹道革命老区的人勤奋苦干,促进家乡飞速发展。
在村史陈列馆,浓浓的生活气息迎面而来。这里不仅真实地展现了以前村庄民居布局,还能感受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油篓子等一件件老物品,让嘉宾感受到了农民过去辛勤劳动的场景。
刘伯坚纪念馆
大家到平昌县参观了刘伯坚纪念馆。刘伯坚烈士生于平昌,是共产党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诗人,毛泽东同志称他是“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在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下,大家纷纷驻足观看、追溯历史,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洗礼。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军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大校郭芳感慨道:“我们来到平昌,属于又洗肺又洗心。洗肺呢就是首先看到了我们这里的山山水水,青山碧水的,特别漂亮,然后负氧离子又特别高,同时我们又接受这个红色教育,传统教育,又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所以我觉得这既洗肺又洗心。”
红军石刻标语陈列园
听着可歌可泣的故事,看见遗留下很多红军石刻标语,以言简意深铿锵有力的神笔,向人们宣示着革命的真理,传播着革命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参会人员认真观看每一幅石刻标语。
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是集红军标语和红军文物陈列两大内容为主体的红色文化观光游览景点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景区已建成800余米的红色文化长廊,展现30个英雄人物故事、17个战斗场面、22首红军歌谣。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将何雷表示:“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能够把全国各地红军石刻标语集中在我们平昌县这个石刻园,非常不容易。正像习主席号召我们要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基因要想传下去,首先要把红色文化传下去。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80年前,红军在这里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他们靠什么呢?靠的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就体现在这个标语中,理想和信念是第一位的。所以说,感谢平昌县人民为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做出的贡献。我也希望,能够让我们中国的千千万万青少年在这里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大校陈伙成表示:“作为我们红军历史研究的一个工作者,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把全国各地的石刻标语这么集中到一块,这使我非常感动,标语在红军时代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宣传手段,它对内不仅可以鼓舞红军的士气,发动人民群众起来革命,对敌人也起到瓦解的作用,那么在今天的时候,可以从这些标语这些口号中汲取到一种革命的精神,一种奋斗的精神。”
巴中规划馆
在巴中规划馆,参会的领导和嘉宾看完巴中历史情况、现代化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未来规划,了解巴中的杰出人物,特色资源。体验光雾山和诺水河等模拟景区。纷纷拍手赞叹近几年巴中的迅猛发展。巴中是革命先辈们浴血战斗过的地方,大家对革命老区的发展很是关心。
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江红英感慨道,“我每次都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巴中,每一次来都有感动。希望大家能共同努力把家乡建设好,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巴中是红军故乡,我们是红军传人。先烈遗志一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红军精神一直是我们奋进的法宝。1934年,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提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十六字训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巴中人。“智勇坚定”是我们的精神内核。面对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的基本市情,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保持定力,专注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多项工作在全国全省推广,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成为巴中人新的时代印记。“排难创新”是我们的精神品质。我们不甘落后,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抢抓政策机遇,破解发展和脱贫攻坚难题,把困难踩在了脚下,闯出了后发赶超新路,做出了脱贫攻坚的显著成绩。“团结奋斗”是我们的精神风貌。我们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执政为民、发展为民,坚持以发展成果取信于民。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共战贫困、共建小康的滚滚洪流。“不胜不休”是我们的精神追求。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青山、锁定目标、精准施策、苦干实干,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致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五彩巴中建设,全力推进老区振兴发展。
百名红军后代赴巴中祭英烈 感叹革命老区发展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