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殡是什么意思
就死人守灵后 抬棺材去下葬 现在出殡多为去火葬场后入土出殡什么意思
把死人埋葬了出殡的解释
出殡的意思:把灵柩运到安葬或安厝的地点。
在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中,大硷以后,要将灵枢停放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安葬,这一过程被称之为“殡”。“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殡取义于宾,意思是宾客。装载死者的灵枢将离家远行,就犹如宾客。停枢的地点一般在正堂的西阶.设孝堂日夜守灵,在三日内殡葬,有的隔旬安葬。有的则殡于宗庙,后世还常常把待葬的棺枢暂寄在佛教寺院中。
出殡:闽南语又称"出山",现代人已大多用土葬或火葬,所以意即将灵柩开始移至埋葬地或火化之场所的时间称之。而到埋葬地埋入土中,则称下葬。
山西习俗:
出殡时间确定以后,便要通告亲友,五寨一带称之为“送孝”。去时要带去孝布一块,依关系远近亲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晋中祁县等地,于出殡这天,门前要悬挂用白麻纸剪成图案的幡状物;纸与纸的衔接不用浆糊粘连,而是用铁器或石器把纸折叠后捣在一起,名为“砸岁纸”。这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岁数纸”,只是悬挂时间不一罢了。
死者达到耄耋高龄的“岁纸”,当地人时行撕一条给孩子佩戴,据说可以延年益寿。撕回家糊在面瓮上,不生虫子。旧时有些地方还要在大门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仅写明生卒年月、出殡日期,还要列出避忌事项。
出殡的意思
出殡,意即把灵柩运到埋葬或寄放的地点,到埋葬地埋入土中,则称下葬。
入殓以后,就要定出殡的缺烂时间。各地办丧事,一般不“热死热埋”,否则便会被认为对死者不孝不敬。时间可长可短,大抵最短的为三日,依次为五、七、九日……长者可达百余日,均须单数。旧时还讲究由阴阳先生择吉日,定坟“空”,即所谓坟地什么时候能进得去。
出殡这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
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现在,纸礼多为花圈代替。吊祭者公奠之后,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
出殡的程序
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口,由礼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教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再用绳索捆好棺材,盖上棺盖。
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
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兄吵还有两项礼仪: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伏尘漏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一项礼仪是"摔瓦",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
本文的分享就到这里了,相信大家阅读完本文,可以更好的了解关于“火化和出殡是什么意思 火化和出殡是什么意思区别”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