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棺材的一些文化与艺术?
【文化艺术】加纳棺材千奇百怪 2011-02-09 19:08:52 来源: 作者: 【大 中 小】 浏览:10次 评论:0条 - 本刊特约记者 杨汝生 多年前的一天,笔者在加纳首都阿克拉采访,偶然看到一群人抬着一辆黑色奔驰轿车在大街上行走,汽车不开抬着走倒是新鲜事儿!然而,再走近一看,才发现是一个汽车模型,别人告诉我说那是一口棺材。尽管是用木头做的,做工却十分精细,不仅车门、车窗、车灯、挡风玻璃样样俱全,连汽车牌号也很逼真。过去,加纳的金凳子及其传说让人痴迷,没想到加纳的棺材同样令人大开眼界。 柳州的棺材文化 南国今报 2009-08-04 ■ 如项喑咤 板板古 过去的人有四大愿望:玩在杭州,穿在苏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至于“死在柳州”会成为一种理想,并不是因为这里是堪舆家眼中的风水宝地,而是柳州的棺材做得好,于海内外的华人圈中享有盛誉。旧俗认为,一个人寿满天年的时候,能够以一副柳州棺材作为寿房入土,是匆匆行走于尘世的一种圆满结局。 柳州的棺材出名,跟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柳州的水路、陆路、铁路交通都很便利,公路网四通八达,内河水运可经广州抵达香港,铁路为桂越、湘桂黔铁路的交会处,是广西的铁路枢纽,曾经是进入云贵的必经之地。近两百年来,柳州一直是西南的重要商埠,街市繁华,人烟阜盛。因而,上游山区的各种名贵木头,一经出山,都会结成木排,放流而下,然后在柳州中转。久而久之,柳州也就成为了国内著名的木材和油桐的集散地。 拥有丰富的木材资源,一百多年前,柳州就开始有人制作棺材发售,美其名曰“寿木”、“寿器”。由于制作工艺精良,各种规格档次齐全,许多外地人甚至专程来柳定制,于是制售棺材的业者逐渐增多,柳州棺材很快就具有了品牌效应。以前我家对面的巷子,就是20世纪初名闻遐迩的寿板街,专门做棺材的街。幼时,听年已耄龄的旧街坊谈起昔日寿板街的盛况,话语中依然有一种掩饰不住的骄傲感。上世纪70年代末,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寿板街还有几户人家重操旧业,制作棺材出售,产品一度供不应求。后来推行火葬制度,该产业才寿终正寝。而寿板街的正式名字叫做“长青路”,但是,附近的人都习惯称之为“长寿路”,仿佛冀望从名字中延续已经消失不再了的传统。 柳州的棺材文化也与别地迥然不同。古人把棺材称为“凶器”,售卖棺材的店铺称为“凶肆”,在世俗之人眼里,棺材是一种不祥不吉的东西。而且,过去的“凶肆”售卖的棺材,大都是用于薄葬的简易棺材,木料低档,工艺简单,好的棺木料乃是以原木形式储备的,只有有人来定要,才雇请木匠锯开制作。 但是柳州的棺材,不论是售卖还是自己备用,都是以成品的形式储存,而且上漆方式很有讲究。柳州人制作棺材,若不是马上使用,通常不上漆,或只是随便涂刷一层黑漆,是绝对不上光漆的。在过去,如果看到谁家在为棺材上光漆,也就意味着这户人家正在办白事。 过去柳州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事先备一口棺材,有时会陈放在家里好多年。我小的时候,好几个同学的长辈都备有棺材,陈放在家中的隙地,等待主人寿满天年的那一天。或许对待生死,柳州人秉持的是一种福寿天成的态度,认为人的年寿是由天命注定的,应当顺从天地万物自然的法则,所以无须刻意去回避什么。 实行火葬制度之后,柳州棺材就只能做成手掌大小的工艺品,出现在商店的玻璃柜台里了。工贸尚未建成之前,河北桥头的二轻商场曾经是柳州的一个窗口,代表柳州特色文化的工艺品棺材,曾在这里占据过很重要的位置。但即使是工艺品,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棺材文化,很多外地人在心理上就很排斥。只有喜欢讨口彩的港澳台同胞,以及南洋的华人同胞,才对具有传统文化意义、又寓意升官发财的工艺品棺材情有独钟。 如项喑咤棺材钉有什么作用
死者入棺,谓之“大殓”。“入殓”在死后的当天、第二天和第三天不等,通常是三日入殓成服。入殓前,死者的儿女,按长幼次序排列成行,为死者净面。一般用棉球在脸盆中象征性地蘸一下,然后再在死者脸上虚晃几下,表示擦拭,同时对死者喊道:“给你净面啦!”净面之后,亲属要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
此时如果死者是女的,一定要有娘家人在场,特别是得不到老舅的首肯是不能入殓的。
尸体装进棺材后,接着要钉棺盖。
镇钉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能使子孙兴旺发达。
钉钉子时,亲属一齐喊叫死者“躲钉”,然后向棺盖上撒五色粮,大殓告成。
此后,每天三次烧纸哭祭,谓之“捻香”,直到出殡为止。富裕人家还要请僧道念经,超度亡灵。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习俗,这样做也可以防潮防虫。
以免死者被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