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清明扫墓有什么规定?
上海清明扫墓目前还是倡导文明扫墓,不燃烧锡纸,环保、健康。扫墓,即为“墓祭”,也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北方叫上坟,有的地方将扫墓称之为“扫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区称之为“挂山”或“挂纸”。
拜的“山”分两种:一种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辈,称“家山”,拜祭家山称“家祭”;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拜祭,称“祖山”、“大众山”,拜祭祖山称“扫大众山”。别样形式:
1、音乐祭祀:播放逝者生前最喜爱的歌曲,表达对故人的缅怀之情。
2、鲜花祭祀:用逝者生前最喜爱的鲜花祭祀,或参加各公墓组织的“鲜花换烧纸”活动。
3、植树祭祀:通过植树祭奠故人。
4、洗墓祭祀:清洗墓碑表达思念。
5、家庭追思会:将逝者生前的照片、录像资料制作成光盘,组织家庭成员观看,进行往生回忆。
6、网上祭祀:通过互联网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上海都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啊
上海传统习俗介绍:丁祭:上海旧时在春秋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为“丁祭”。嘉定的孔子庙是丁祭的活动场所,典仪相当隆重。浴佛和诵经法会:农历四月初八日,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之日,沪上寺院都得举行 浴佛和诵经法会,同时山门外有庙会举行。清明出会:上海旧俗在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日,有举行祭台会的仪 式。“出会”时排场讲究,前呼后拥,场面热闹。放爆竹:年初一放爆竹,是上海人自古以来辞旧迎新的习俗,人们祈望着在新的一年里开门大吉。这天人们服装簇新,彼此拜年。张灯猜谜:正月十五元宵张灯猜谜,弄堂里的小孩拉着兔子灯四处玩耍。黄浦江 中船桅和两岸高楼灯火闪闪、五光十色。龙华晚钟:每年除夕之夜,龙华古寺都会举行撞“龙华晚钟”活动,人们欢聚在龙华古寺,撞108响“龙华晚钟”,祈安祝福。撞钟、听钟,烧头香,品尝越年面,观看百名和尚迎新祝圣延寿普佛仪式。上海丧事风俗
上海是中国最为西化的地方,所谓海派文化,体现在殡葬习俗上也就有那么些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味道。因为上海是个移民城市,老一辈移民又主要来自于江浙两地,所以有些办丧事的风俗跟江浙类似。具体有以下几点:
1、候夜送终
当长辈病情加重时,他的子女都要守在床边,以尽子女最后孝心。这谓之“候夜”。当病人即将咽气时,其家中无论大小,都必须聚集在病人的床前,眼看着病人咽气。当病人一断气,全家大小立刻要嚎啕大哭,同时还要烧一些纸绽、锡悔神箔之类的东西,称做“烧落地纸”。
2、报丧
人死后,要立刻派人到亲友家报信,有的要送“报丧帖”。报丧人要拿一把伞,到了亲友家,将雨伞头朝下,柄朝上竖在堂前,主人一看,就知道该人是来报丧的,于是,马上给报丧者做些茶点吃,同时,为死者准备“纸火”(即蜡烛香纸一类东西)。
3、落材,封材
到了晚上,尸体便要从门板移至棺材内,名曰“落材”,全家人和亲友都要手持燃香相送。第二天封材,若子女在外地工作,要在封材前赶到。封材时要给死者整容,让亲人见最后一面,全家人和亲友要围着棺材,边转边看。
之后,要将亲友送的殉葬物一件件放进棺材,边放边讲是某人所送某物,以告死者。到此,即钉棺材盖,俗称“盖棺死钉”,再在外面糊上棉纸。
4、立孝堂
将封材后的棺材横着摆放,外挂一白布帘,谓之“孝堂”或“灵堂”。一般人家,放三五天即出殡,有钱人家则要放七七四十九天。每天吃饭时,都要盛饭菜供于棺材前。若有亲友前来祭奠,家人要陪哭,直至出殡。
5、做道场
立孝堂后,死者家属要请道士超度亡灵。道场上挂模巧满“十殿阎罗”、“三尊大佛”图像。孝子脚穿草鞋,身穿麻布衣,跟着道士跪拜,并不断焚烧锡箔、纸钱。
6、出殡
幡幛引路,鸣锣喝道,孝子披麻戴孝,手持灵丧棒扶棺,家属亲友后继。人数可多可少,声势亦可大可小,这要由死者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决定。沿途还有亲友“路祭”,水路有“船祭”。凡送至墓地者,均可分得馒头。
7、安葬 圆坟
棺材抬至坟前,八仙们(抬棺人)在得到死者女儿送的红包后,才肯解开绳索,这钱俗称“解索钱”。这时,一家人要围着棺材转三圈,每人手上抓一把土,撒在棺材盖上,谓之“盘丧”。时间一到,把棺材放入墓穴内,由道士一人在坟上念词,谓之“喝丧”。其孝子要率全家大小到坟上添土、奠纸、举哀,俗称“旦前键圆坟”。
上海节日习俗有哪些?
1、上海春节:上海人喜欢放一千响、放“高升”,而小朋友则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飞毛腿”之类的乐趣型的烟花。而以前大都站在阳台上放,“夜明珠”一点燃就往外喷五颜六色的彩弹,小朋友最喜欢,每年过年都有放夜明珠把对面阳台晒的衣服烧了的事故发生,后来就越来越少了。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点,还有初五迎财神的零点,总体说来,迎财神的日子要放得比过年多得多。
2、上海元宵节:上海元宵节的习俗有舞龙舞狮、挂望田灯、串马灯、走三桥、扛三姑娘等。这一夜,沪城内外大街深巷上,小囡低拉兔子灯、大孩高举小红灯,灿灿华灯,如流星闪闪,几分神秘,恍如梦境!诗云:“错认瑶池却未真,满园花柳及时新。试灯风里游人集,半是嬉春半探春。”“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
3、上海清明节: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4、上海端午节:上海是传统的江南水乡,因此每逢端午,水上活动几乎必不可少。有的还把小船用彩旗装扮起来,做得很漂亮,然后摇到水面上,船上还有人唱歌、对歌,最后由众人评定,哪条船装点得最好看、谁的歌唱得最好听。
上海人称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它们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多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除了香袋,还有许多上海人,儿时都在胸前挂过用玻璃丝带钩织成的小网兜,里边正好装一只鸡蛋,用五彩丝线缠绕,或是涂上腔粗彩色,也是驱邪求吉祥的意思。
5、上海中秋节:“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厂是上海人在中秋节饮食风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仅作为观赏花木和芳香树种晌颂,有供人观赏和享受价值,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此外,上海人很喜欢吃糯米桂花甜酒酿。
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伍谨镇作“沪城八景”之一。
好了,以上就是本文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上海祭祀风俗 上海祭祀风俗有哪些”的内容,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