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存在的什么祭拜风俗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再者,东汉时的丁兰(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为生,常因母亲未能按时送饭,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见乌鸦反哺恩情受感,见母前来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举,于惊慌之余,竟投河自尽。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举流传民间,亦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之习俗的由来。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特点
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更表现源远流长,有望于后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全发自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在我国历史上,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开始大创造的时代,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黄帝崩,葬桥山”,就是今天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陵。每年清明时都在这里进行黄帝陵祭祀。
重视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礼仪的显著特点。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
现代清明拜祭方式
现在的文明拜祭方式:网祭、鲜花祭、流水撒花祭等祭祀的各地习俗
旧时临泽祭祀习俗主要有祭神、祭祖先、祭孔子等几种。
祭神 每年农历三月“清明节”,蓼泉、沙河、板桥等地举行“城隍爷”出府游行的祭祀活动。其意是城隍出府视察人间善恶,活动由当地会首每年轮流主办,请道士吹打念经,用八抬大轿将庙内的木头城隍(偶像)抬出,前护后拥,鸣锣开道。蓼泉将偶像送城西行宫,沙河送城东门外临时搭设的彩棚;板桥则将木偶城隍送西湾庙、北湾庙祭祀三天,尔后抬回放置原处。据说板桥堡子里的木头城隍爷把鞋也穿烂了,衣服穿破了。实际全是老鼠所为。
原蓼泉县城在每年“立夏”前一日,要举行祭“风神”活动。其仪式放在夜晚举行。活动由县政府主办,地点在西门外草滩。白天请道士念经,傍晚由县长亲自出场主祭,还要由警察带上一个监狱在押的犯人。设堂焚香、叩拜、读祭文后,把犯人带到挖好的坑前,由“刽子手”持刀装模作样子表示砍去犯人头颅,实际以猪头或羊头代替人头,抛入坑内掩埋,然后带犯人回监狱。其用意是以“活人”祭了风神,祈求“立夏”后再不要刮大风,祝愿当年庄稼丰收。祭祖先。三月“清明”、七月十五为纪念祖先的日子(前已记述)。有些名门望族,在纪念先祖之日,在坟茔里要续族谱、家谱,有的要重立“族规”。
出门在外几年、数十年的人,回归故里,都要到坟上烧纸祭祀,谓之祭祖。外赚了钱的人,为荣宗耀祖不惜花费大量银子,重修祖坟,重新安葬祖先,造其声势显赫,让乡邻羡叹。
祭舜帝,舜帝姚重华是被后人奉祀为〔人丁兴旺大帝[南方称;人口佛〕祭祀以三跪九叩为祭祀礼。
祭孔子。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子诞辰日,各地学校(主要是中学或乡中心小学),儒绅聚集一起举行纪念活动。蓼泉、沙河在文昌宫或文庙举行,有的在“魁星楼”举行,多数在学校举行。设祭堂,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宣王”牌位,儒绅按长辈、晚辈秩序排列,依次焚香叩拜。由唱礼人宣读仪程,如秦乐、鸣炮、献供撰、读祭文、焚香、化表等。社会地位高者被推为主祭人,主祭祀活动,其费用由民众分摊,有参加者负担。
另外,农村各地还有祭龙王、祭土地神、祭灶神、祭财神等活动。还有各地寺、庙、祠、观的各种祭祀活动都是为祈祷平安,风调雨顺,消灾灭病。另外还有木匠祭鲁班,铁匠祭老君,不一细说。
你们老家祭祀有哪些习俗?
1、祭祖先。一般设龛或香炉于厅堂,岁时节日(辞年八节)延续不断奉祀之。近祖忌日多另加“拜忌”,远祖久了、多了,便省了“拜忌”和拜节,改为年间“春分”、“秋分”祭祀,俗称“春秋二祭”。祭祖先也有墓祭的,民间祭祖扫墓,多在新正、清明、冬至举行。七月半为鬼节,又称为“盂兰盆节”,多在野外烧“三十六香”、“纸斛”,祭祀孤魂野鬼。
2、祭天地父母。设香炉于大门顶,每年时节、每年正月初九、每月初一、十五祭祀。民间有“正月初九天地生(天公生)”之谓,民间旧俗,这一天人们备办祭品拜天公(天地父母),并告诫孩子们漱牙水、洗脸水不可倒落地上、沟里,应倒桶里,待次日才倒掉,否则被视为对“天公”,对“天地父母”不敬,恐遭天谴。这一天,民间不宰牲畜,诚感天地好生之德也。
3、祭佛祖,又称北极玄天真武上帝。民俗多以其“香火”及插其令旗于大门顶,同“天地父母”炉一起,每年时节、每月初一、十五祭祀之。佛乃宗教之一类,僧尼不祀神,但老百姓自古神佛不分,且相延不断。
4、祭太阳公。民间有“三月十九太阳公生”之谓,是日中午,妇女们把祭品摆在天井或门外日头下,焚香拜日头。
5、祭土地公。土地公又称伯爷、伯爷公,民间有“三月廿九伯爷生”之谓。旧俗多设炉于门后墙脚跟,每年三月廿九及每月初二、十六,定期奉拜,祭物不拘,饭菜牲品果饼等均可。相传,历史上伯爷原名叫伯益,是远古时期帝尧、帝舜、夏禹三代之贤人,是掌管山川原野和湖泽的虞宦。伯益先后教民造耕地、耕种、砌石垒土盖顶造房子,造福于民。后来,民众深感其恩,一致尊奉他为大地之神,到处建庙供伯益神像以奉祀,祈求他保佑合境平安、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风俗一直相沿下来久而久之,人们渐渐把伯益叫成“伯爷”,把“伯益公”呼为“伯爷公”。就因为人们奉伯益为土地之神,故所到创基立业之处,都必先建造“伯爷庙”、“伯爷宫”奉祀之,以祈基业兴隆,乃至人们建房造屋,也要先设“伯爷炉”,日日供奉,直至工程完工谢土。而“伯爷宫”一般都建得简陋低矮,概为人们纪念远古时初创建的房屋皆属简陋的缘故。祭拜时每焚香五支,焚化纸锭五分,意奉东、西、南、北、中五土伯爷也。凡是老板的,拜毕祭品用以宴请伙计、员工、亲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