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历来重视元宵节,台州人对这个传统佳节更是情有独钟,节俗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台州供灯牌位烧香。
我们都知道台州人过元宵自有一套古朴淳和的传统,时间重在正月十四而不是十五,食俗是糟羹而不是汤圆,聚餐方式更注重邻里分享而不仅仅是一小家的团圆,而且这些独特性都有言之凿凿的历史故事加持,展现了古朴的风俗,被人津津乐道台州供灯牌位烧香。
然而,却很少有人深谙其中的文化奥妙台州供灯牌位烧香。因此,我们有必要好好回望一下传统,重温先辈们“玩转”元宵的初心,感受他们精心构建的人文精神,体味厚植千年的文化底子。
悠远的历史印记
台州元宵节俗的特殊性,着重体现在它保留了许多悠远的历史印记台州供灯牌位烧香。
首先,在食俗的继承上,正月十四夜吃的“羹”,是古籍上经常出现的古老美食,充满了悠远的人文古韵台州供灯牌位烧香。南朝《荆楚岁时记》曾记载,当时人们正月初七以七菜为羹,这应该就是台州羹的雏形,当别的地方已弃之如敝屣时,台州却长盛不衰,保留了中国悠久饮食文化的孑遗。甚至还留下一个小传统,就是小孩子们要在正月十四晚上到七户人家吃羹,这样来年眼会越亮,人会越聪明。“七户”与“七菜”之数,存在着某种对应。
其次台州供灯牌位烧香,从“俗重十四”的由来上看,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民间的传说概括起来无非三大类:
一是抗倭说台州供灯牌位烧香。这是最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台州取得的丰功伟绩。可故事情节稍有不同,有的说是为了正月十五突袭倭寇而将元宵节提前一天过了,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在正月十四取得抗倭大捷,还有的说是戚家军正月十四进驻台州后见遭受倭患的百姓穷苦饥饿,于是以军粮和羹慰问百姓,元宵节的时间和风俗遂因此而改。而且还留下了正月十四“间间亮”的节俗,保存了军民共同御倭的历史记忆。
二是筑城说台州供灯牌位烧香。这是史志里记载较多的,也符合中国元宵节在唐代开始由正月十五一日拓展到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三日的历史背景,似乎更为可靠。相传唐初名将尉迟恭(一说为刺史尉迟缭)奉命修筑台州府城,正月十四开工时(一说是庆祝竣工时)天寒地冻,百姓为犒劳参与修城的军民,各家拿了杂七杂八的蔬菜,有人出了个点子,将这些蔬菜杂烩成热羹给士兵和工人吃,从而大大加快了筑城进度。后来,百姓为纪念此事,将元宵节的时间和食俗都照此而改。
三是孝母说台州供灯牌位烧香。这类传说有多个版本,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元末台州人方国珍起义,割据台州、温州、庆元(今宁波)三路,因其母信佛,初一、十五戒荤,孝顺的他便将元宵节提前了一天,还把中秋节推迟了一天(台州的中秋节在八月十六)。还有一说是明代临海人秦鸣雷夺得状元后,也因母亲信佛而将节日时间改了。
这三大类故事的各种版本,事关台州历史上几大重要的战争时期,强烈地表达了古代台州人民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台州供灯牌位烧香。
如果再加细究,我们会发现,台州独特的元宵节起源说与中国元宵节的起源说一样,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教色彩台州供灯牌位烧香。最早的传说是在唐代,正是台州道教最为发达的时期,所以故事主角是道教门神尉迟恭,而且还衍化出神鹿梦中帮忙解决筑城难题的桥段;宋代后,佛教兴起,所以到元代出现了方国珍因其母敬佛而改期的佛教传说;明代,台州儒学达到鼎盛,故事主角也改为以儒学而在科举中夺魁的状元秦鸣雷和儒将戚继光,而且出现了儒释道合流的迹象。这个过程,留下了台州和合文化发展的印迹,也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小传统与家国文化的大传统相呼应的特点。
古朴的民风民俗
很多人都会奇怪台州供灯牌位烧香,为什么在全国都是正月十五过元宵的情况下,台州人还要“一意孤行”、甘当“另类”呢?
这恐怕先要从地理环境上说起台州供灯牌位烧香。从台州的地形上看,四周三山一海,相对封闭,而封闭之地风俗往往会与众不同,所以宋代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耆卿在《嘉定赤城志》中用“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来印证台州风俗的独特性。中国人文地理学鼻祖王士性也在《广志绎》中称:“浙中惟台一郡连山,围在海外,另一乾坤……舟楫不通,商贾不行,其地止农与渔,眼不习上国之奢华,故其俗犹朴茂近古。”
再加上台州的地貌特征是地少人多,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于是物产便呈现出量少类多的特征,故而台州最流行的美食多以“大杂烩”为主流,如食饼筒、羹、嵌糕等台州供灯牌位烧香。因此,元宵节吃以蔬菜为主的羹更契合台州人的生活习惯。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古代生产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羹的食材不易受年馑影响,保证了食俗的普及和持续。
再往文化的纵深考量,我们会发现台州人的智慧和情怀台州供灯牌位烧香。羹看似简陋,甚至有土得掉渣的名字——“糟羹”(天台称“糊辣沸”,旧属台州府的宁海称“馏”、象山称“糊粒”)。可至简中存大道,这是古人深谙的,也是台州人深信的辩证哲学。羹所用食材无定品、不定数,时令蔬菜、山珍海味皆可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看似简单随意,去取由心,却做到了诸物和融、诸味协美、美美与共,是最能体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食,也契合了中国文化“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之妙。
此外,羹实际上更体现了台州百姓的朴茂近古、禀赋淳和之气台州供灯牌位烧香。因为在古代,汤圆其实是比较高贵的,羹就不同了,它是人人吃得起的平民美食,所以台州人的元宵食俗更体现了大众性、平民化,也消除了邻里之间节日里因贫富差距而产生的尴尬,是一种十分有情怀的美食,因此广受人们喜爱。
为了更好地普及“糟羹”,台州百姓还编织了许多美好的故事,这些故事与中国元宵节的三大源起(相传是汉文帝为纪念平息“诸吕之乱”而设、汉武帝为祭祀太一神而定、汉明帝为弘扬佛法“燃灯供佛”而定)相比,明显淡化了宗教色彩,而显得意味深远又温暖人心台州供灯牌位烧香。无论是尉迟恭筑城保民、方国珍割据安民,还是戚继光驱倭卫民,乃至高中状元而让台州扬眉吐气的秦鸣雷,都体现了淳朴台州人民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台州人眼里,元宵不只是家庭、个人求福祈愿的美好佳节,更是怀念英雄、感恩先辈、胸怀家国、崇尚亲情的温暖时刻,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合理想与人文气息。
台州老祖宗们构造的节俗文化中,既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性,也有胸怀家国、协和万方的教育性,还有与时俱进、承古开新的发展性,体现了先辈敦风美俗的苦心孤诣台州供灯牌位烧香。
美好的生活理想
台州元宵既有值得今人玩味的历史人文,也寄寓了美好的生活理想台州供灯牌位烧香。
台州元宵更强化人际的和谐台州供灯牌位烧香。深通和合之道的台州人将羹中的“和合”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将此作为社交润滑剂,植入了增进邻里和睦、促进社会和谐的精妙环节。
在节俗礼仪上,台州的元宵“羹”可不一般,它不仅是寓意和和美美的“和合羹”,而且是妥妥的“社牛羹”台州供灯牌位烧香。元宵佳节,一家人围炉食羹,一番和乐,已经足够美妙。可这不是台州人的终极理想,最美味的羹要以与左邻右舍分享为荣,欢迎邻里相互“蹭吃”,分享越多,好彩头越足,以此实现睦邻友好的社会融合及和谐之效。可见,和合羹的魅力在于超越自我,兼济天下,其境界是简单中见高妙,体现了台州在晋代衣冠南渡、唐代安史之乱、宋室南渡历史过程中,加油促进一个“移民城市”人口快速交融的文化自觉。
作为佛宗道源的圣地,台州人更是崇和向善的,所以当地风俗约定,十四夜要是遇到上门乞讨者,需要热情地送上一碗羹台州供灯牌位烧香。借此培养人们好善乐施的兼济之心,为社会营造一种浓厚的和谐之气。
在节俗的寄托上,元宵被赋予了更加美好的理想生活状态台州供灯牌位烧香。比如临海、黄岩都有个规矩,正月十四夜吃咸羹,十五夜再吃甜羹,传说寓意先苦后甜、苦尽甘来,在开年砥砺人们“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用心之良苦,令人折服;天台糟羹中还会放些辣味,谐音“糊懒废”,示意人们正月已经过半,吃完羹后要去掉糊涂和懒惰,拒躺平,不佛系,振作精神,在新一年里勇于奋进。
元宵节还体现了台州人对生活和美的寄托,这种文化在台州的元宵花灯中体现最为充分台州供灯牌位烧香。
台州最有特色的花灯有两种,经典的是仙居的针刺无骨花灯,其灯无骨架,图案由刀凿针刺而成,体现了工匠们高超的技术,他们将此技艺“玩”成了“东海明珠”,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非遗”;最亲民的是黄岩“橘灯”,由当地特产黄岩蜜橘制作而成,厉害的能工巧匠还能利用空气对流原理,巧用蜡烛的燃烧制作自动旋转的“走马灯”,灯上有各种精美图案,千姿百态,竞显百工竞巧的工匠精神,体现了百姓对和美生活的向往台州供灯牌位烧香。
英国人扶霞·邓洛普的美食游记《鱼翅与花椒》曾说:“中国老百姓的传统饮食才能体现出中华美食的精髓,可以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学习的范本,这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台州供灯牌位烧香。”
台州的元宵节,就是这样一种优美的生活方式,它有满满的仪式感、浓浓的人情味、暖暖的烟火气,是情义满满的教科书、温情脉脉的播种机,它滋养了人们千百年,也应该继续被弘扬千百年台州供灯牌位烧香。
转自:望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