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有德老人把唱词牢记在心里(央广网发 受访者 供图)
在儿女的帮助下,史有德赶了把年轻人的“时髦”,开了个社交账号,用来发布一些贤孝视频,偶尔还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直播武威供灯牌位烧香。
“老先生年纪大了,不太习惯用手机交流,给我写了两封信,让我很震惊武威供灯牌位烧香。” 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大泰致力于凉州传统文化研究,通过网络认识了史有德之后,两人成了忘年交。史有德经常担忧自己的手艺会失传,于是他特意把一些作品录制成视频存下来,并且手写出唱词,以供赵大泰研究。老人对待与手艺相关的物件时,总是特别认真,他把手写信打了草稿,再重新誊抄一遍,直到非常工整时才发给“知己”。
史有德自己编写的唱本(央广网发 受访者 供图)
“老先生手写唱词是非常辛苦的,一本《九巧传》他从2022年1月份开始写草稿,写完后又抄写了一遍,直到9月份才寄给我,足足写了大半年武威供灯牌位烧香。”赵大泰收到工整的唱词后,非常感动。
史有德介绍,贤孝艺人分为两种,眼睛健康的文化人是“曲儿匠”,盲艺人就是所说的“瞎弦”武威供灯牌位烧香。瞎弦只能靠耳听心记,曲儿匠可以看各种唱本。贤孝曲目也分成两种,一种是诗文贤孝,使用七字言,四六句、顺口溜,比较有文采;另一种是散文贤孝,一句一句唱,并且多用大白话。而且,说书唱曲子,要分场合,看家庭,讲古比今,劝化人心。
史有德出生于曲儿匠家,这门手艺传了三代,他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电视,邻居们有喜欢听的,晚饭一吃,就到我家来,我父亲每天弹唱两三个小时武威供灯牌位烧香。”史有德在耳濡目染下学到了家传手艺。
史有德老人的手写信(央广网发 受访者 供图)
谈到凉州贤孝的学习和创作,老人说全靠一个“编”字武威供灯牌位烧香。
史有德说:“曲儿匠唱的其实是小说,小说全凭作者虚构武威供灯牌位烧香。而曲子是唱的人编的,所以十曲九不同。”
像《西游记》《王哥放羊》《十二彩妹子》说的是一个时代,并不是真人真事;《夸哈溪》《双龙传》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哥哥劝妹子》说的一个家庭组合;《薛仁贵探家》讲的是人性,富到深山有远亲,穷在大街没人问武威供灯牌位烧香。
事过上千年,真假说不清武威供灯牌位烧香。唱曲子的到最后都说:双双念罢贤孝传,风过云散月旦现。贤人越听越敞亮,心里照着一盏灯。
对于各个地方的非遗,史有德老人有着自己的认识武威供灯牌位烧香。他说:“像甘肃武威的土打墙,说的是土质。在青海三江源的石头墙说的是石质,总的说坚固美观,这是地方非遗。像打攻鼓的,凭的是耳听心记,这也是非遗。”
史有德老人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热爱,他特意创作了一部贤孝作品《夸哈溪》,唱出了天祝县哈溪镇的美丽风景,和老百姓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面貌武威供灯牌位烧香。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长安虽好不是久站之地,谁人不说家乡好武威供灯牌位烧香。上午吃罢饭,锣鼓响连天,我老汉忙把新衣裳换……东滩西滩两大滩,才是有名的哈溪滩,农林牧副大发展,名贵出产在哈西滩,请你们前来看一看。绿水青山在眼前,蓝天白云真新鲜,哈溪的水出山涧,它本是石羊河流域的发源点,虽说不是纯净水,到处淌的是清泉水,纯净又干净。看青山是绿水,天然松柏真好看,松柏本是冬夏青,咱们把这个生态保护好,人人当成宝。”曲子里的唱词就像刻在史有德脑海里,只要乐器一响,唱词就能自然流淌出来。
“交往到这样一位有意思的‘曲儿匠’,看到了这么多的民俗资料,对于民俗文化的未来感到欣慰武威供灯牌位烧香。”赵大泰说。同时,他也深深地感到担忧,会“曲儿”的“曲儿匠”已经屈指可数,这门艺术是否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无人可传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