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希望灯火天津供灯牌位烧香,光照未来前程!元宵佳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和传承民俗文化,营造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正月十四,无棣县埕口镇孙家眨河村举办“播灯祈福庆元宵”活动!
播灯,是山东省北部无棣县埕口镇一带沿海村庄,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元宵节这三天晚上,举行祭祀海神娘娘(妈祖)仪式的民俗活动,活动范围北至天津沿海,东到胶东沿海一带天津供灯牌位烧香。
据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年)中央政府在无棣县鬲津河(今名漳卫新河)东岸,一个叫埕口的地方,设立水旱码头,吞吐量仅次于烟台港天津供灯牌位烧香。当时的埕口码头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航道能出入500吨的宁波商船,因此又有"小天津卫"之称。往返于此的宁波商人因常年飘泊海上,十分崇拜保佑平安的海神妈祖,就在此地建了妈祖庙,每年在元宵节妈祖回銮时沿路播灯祭祀,祈求能在船舶航行最危险的时侯,妈祖给"挂灯",保佑平安。当地渔民也纷纷效仿,慢慢的播灯就演变成了当地的一项民俗文化,流传至今。
埕口镇一带村庄播灯的形式是先上供祭品,燃纸敬海神娘娘(现在敬天地诸神),然后用火油(过去用植物油,现在用柴油)拌木屑(俗称锯末),放在大锅中用车辆拉着前行,后边跟随着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锣鼓队和秧歌队天津供灯牌位烧香。途径村庄每个街道胡同口,都会用铁锨播上一小堆点燃的木屑,象农民播种一样,沿街道播下一长串灯火,蔚为壮观。队伍播到谁家门上,百姓都搬出鞭炮礼花可劲的燃放,期望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发财致富,平安吉祥!表达他们祈求平安健康,播散美好希望的心愿。 "播灯"由此而来。
地上的灯龙火天津供灯牌位烧香,喜庆的秧歌舞,铿锵的锣鼓声,天上的礼花雷,人群的喝彩声,响成一片,一幅盛世的人间烟火画卷,不断向前展开,满街燃烧跳动的火种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生生不息的希望和信念!
像孙家眨河村等村庄天津供灯牌位烧香,虽现在不再从事渔业,改为了农业,可也保留了原来的播灯风俗,以表达祈福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百姓安康之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