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灯表演 柯慧敏/摄
手扎龙灯技艺精巧
相传明末清初,胡氏家族自江西迁居本地后,有一年发洪水,自长江上游飘来一龙头、龙尾架子,上面有“江西瓦屑坝”的字样,族人遂烧香祭拜将其请至家中,舞龙习俗由此开始,世代相传,至今有数百年的历史,历经岁月沧桑,龙尾架子保存到今天安徽供灯牌位烧香。
花园胡氏龙灯由龙头、龙身共十二节组成,寓意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其中龙头、龙尾各一节、龙响(龙身)十节,龙灯各节由绳索连成一个整体,线条流畅,造型精美大气安徽供灯牌位烧香。
“咱们的龙灯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精巧,扎的时候一根根竹子变成条、削为丝,竹丝要粗细一样编成各种形状安徽供灯牌位烧香。”胡氏龙灯会长胡忠富介绍道,“龙珠的工艺是最难,龙珠有六方形二十四个角,每一边的长短粗细都要一致,否则就很难看,也不扎实。”
花园胡氏龙灯至今仍然传承着手扎龙灯的技艺,制作一个龙灯需由8名工匠耗时8天共同完成安徽供灯牌位烧香。扎制过程凝结了民间工匠的精湛工艺,龙珠、龙响(龙身)、龙尾的制作都融入了精美的扎制技巧和剪纸艺术。
图源丨安庆新闻网
舞出非遗“一条龙”
每逢灯会,舞龙灯表演便开始拉开架势,龙灯队伍阵容庞大,多达八十余人,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配着舞龙者的矫健步伐,龙头、龙尾“腾”、“挪”、“闪”、“跃”等各种动作移动,舞的活灵活现,其中龙头部分最重,花式动作也最多,需要领着队伍摆出各种造型,不时还与龙珠、龙尾相呼应,舞起来环环紧扣,变幻无穷安徽供灯牌位烧香。花园胡氏龙灯相传有七十二套队列造型,如今传承下来黄龙出灯、草里寻珠、金盆捞月等三十余套队列造型。
2017年花园胡氏龙灯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供灯牌位烧香。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舞龙队伍不断扩大,龙灯队多次受邀参演安徽乡村春晚、文化节等文艺汇演活动,通过舞龙表演把美好、吉祥的祈愿送给更多的观众。(宜秀区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