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纯,男,1954年1月生,中共党员,原江西省南昌茶厂车间主任,后坚持自主创业,江西省南昌宣纸刺绣传承人,站前路社区党支部的直管党员,创办赣女绣庄,从事宣纸刺绣技艺长达34年,现为该项目省非遗传承人,其事迹曾六上央视报道,被《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欧洲时报》及港澳台媒体争相报道南昌祠堂家谱族谱。他也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非遗刺绣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获得国家二级技师、江西省技术能手、江西省工艺美术家和宣纸刺绣、陶瓷刺绣发明专利发明人等诸多称号。
详细事迹
14年坚持初心南昌祠堂家谱族谱,创办赣女绣庄
“顾家纸绣”是顾氏家族内传手工技艺,诞生于明代天启年间南昌祠堂家谱族谱。据《顾氏族谱》记载,“顾家纸绣”为顾氏家族一支脉创立,祖训“传男不传女”,主要制作祠堂内祖先圣像及治家训言等图文形式的祭祀绣品。
1983年起,顾玉纯在南昌茶厂工作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向父辈学习“纸绣”技艺南昌祠堂家谱族谱。作为“顾家纸绣”第九代传承人,为了更好将此家传精致技艺展现世人,雅俗共赏,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进行研究,经常是下班一回来就投入到工作中,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零碎时间都整合起来,研究、揣摩各种刺绣风格,涉猎中国各类书画艺术,渐渐萌发了用刺绣来表现传统书画艺术的想法。
为将想法付诸行动,2003年初,他辞去工作,他自筹资金在南昌绳金塔办起了赣女绣庄,全身心地投入到水墨画宣纸刺绣艺术的研发中南昌祠堂家谱族谱。面对亲人朋友的质疑和不解,他始终不肯放弃,认为将传统工艺发扬光大是他这代传承人的使命和责任。这一扑下身子干就是将近20年无怨无悔。
百次重复试验南昌祠堂家谱族谱,革新刺绣材料
为了找到适合刺绣的宣纸,他费尽心力,多次前往安徽省宣城市走访宣纸厂商,吃住都很简陋,他浑不在意,与制造宣纸的老师傅交流、学习,同造纸工人一道蒸煮、漂白、打浆、加胶、贴烘,大胆探索和实验,不断调整宣纸成分的配比,经过长达数年近百次不间断试验,终于制作出了具有足够韧度和厚度的宣纸南昌祠堂家谱族谱。
他又根据水墨画“墨分五色”的技法,投入人力物力,潜心钻研色线染制工艺南昌祠堂家谱族谱。经过十多天的昼夜攻关,成功研发出宣纸刺绣艺术独有的亚光绣花线,结果人整整瘦了5斤。
创新刺绣技艺南昌祠堂家谱族谱,填补刺绣史空白
2006年6月,顾玉纯尝试着用针尖在宣纸上绘制第一幅“水墨丹青”南昌祠堂家谱族谱。“第一幅作品就是八大山人的《双鹰图》,我们要宣传赣文化,就要以这些国内最高水平的作品作为创作素材。”顾玉纯说。古老刺绣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多的时候是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为了呈现最好的效果,整整三个月他没有离开工作室一部,吃睡都在那里坚决,醒了就继续工作,困了就席地而睡,不肯放过一分一秒,为了力求完美,每一线都反复揣摩再下针,凭着良好的功底和精心的绘制,一幅长1米、宽0.5米的《双鹰图》跃然纸上。
近年来,他相继完成了《八大山人系列》、《郑板桥系列》、长卷《落霞孤鹜图》、《兰亭图》等中国书画宣纸刺绣精品南昌祠堂家谱族谱。特别是《兰亭图》,获得了2008年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银奖;2015年,《青花荷花》被中国刺绣艺术馆收藏;2016年,《猴》获得百花奖金奖……
正所谓留住历史天地间,再现华夏五千年南昌祠堂家谱族谱。一张宣纸,几缕布线,一头连接着现代的渴望,另一头却连接着历史的璀璨,艺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只为触摸那浩瀚无垠的文化长河。他将三十多年的时间无私奉献给了他热爱的刺绣事业,余生将继续为之奋斗,在不平凡的岗位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南昌市文明办
【文明校园巡礼】安义县乔乐学校:劳动赋能新征程 文明开出N次方
【南昌好人】物业经理用平凡诠释诚信 赢得业主信任
【文明家庭】严菡家庭:20多年奋战航空科研一线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