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史考察活动侧记
[img]]
一条路,叫燕泉路耒阳祠堂家谱族谱。
一条河,叫燕泉河耒阳祠堂家谱族谱。
一个广场,叫燕泉广场耒阳祠堂家谱族谱。
燕泉广场、燕泉河与燕泉路编织着郴州人的家乡情结耒阳祠堂家谱族谱。燕泉,却早已被如水泥森林般的城市高楼吞噬,只留下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一只嫌富爱贫的燕子飞出郴州知府家,与体弱多病的穷老汉筑巢为邻。一日,燕子忽然飞到老汉身边开口说话了:“爷爷,你在门前挖口井,井水就能治病。”老汉听了燕子的话,真在门口掘出了甘美无比的井水。以此水泡五盖山云雾茶,杯中茶雾呈双燕飞翔之状,食之香泌心脾,有参汤之效。自此,燕泉成宫庭贡水,老汉也衣食无忧,而那只燕子却一去不返。
传说归传说,若真考证燕泉的历史,可追溯到两个人:一是宋代枢密史折彦质被奸相秦桧贬到郴州,隐居燕泉并建造了引春亭与春和堂耒阳祠堂家谱族谱。二是明代吏部侍郎何孟春因“议大礼”得罪了嘉靖皇帝,归隐后傍燕泉而居,自称燕泉先生。宋代建造的引春亭已无迹可考,燕泉先生何孟春却是对郴州文化影响极为深远的人物。2007年8月11日,本报记者随郴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史考察队赴北湖区鲁塘镇村头村对这位明代侍郎遗踪做了一番考察。
一、燕泉先生其人
燕泉先生何孟春,字子元,1474年生于今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村头村耒阳祠堂家谱族谱。何孟春出生于有三代进士、五代科甲的书香门第,深受儒学文化熏淘。一天,他随父亲出游,客人让他对对联:“夫子之墙数仞高,得其门而入者或寡矣。”年仅七八岁何孟春随口作答:“文王之囿七十里,与其民同之不亦宜乎?”上联出《论语》,下联对《孟子》,其工整大方就令人称奇,而应对者只有相当于小学生年龄就更令人叹服了。此事传开后,他就被乡亲们称为神童。孟春后来拜读于明代大儒李东阳门下,东阳赞叹道:“此子当表吾楚。”明弘治六年(时值20岁),孟春果不负重望,一举考中进士,初授兵部主事,官至吏部左侍郎。
何孟春被黜是一桩现代人很难理解的事:明代中叶武宗皇帝死后,没有继承人,就轮到了嘉靖这个堂弟耒阳祠堂家谱族谱。可大臣们认为孝宗的儿子才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要求嘉靖称已故的孝宗为父亲,称自己的父亲为叔父。嘉靖帝哪里肯将自己生父认作“叔父”?非追认自己的父亲为“兴献皇帝”不可。于是,以何孟春为首的的数百位朝廷大臣,在金銮殿痛哭,逼嘉靖收回成命。嘉靖皇帝大怒,当庭杖责打死大臣十六人,这就是明史重大事件---“议大礼”案。在今天看来是皇帝幼稚、大臣固执,争论的却是一个“该叫爸爸为伯伯,还是该叫爸爸为爸爸”这样一个荒唐的问题。可在皇权世袭的时代,谁是爸爸、谁是伯父关系到嘉靖帝皇权来源的合法性问题,继统大事,不得不争。从此事也可以看出,包括何孟春在内明代大臣,都是出了名的耿直,非和皇帝争个鱼死网破不可。“议大礼”事件之后,何孟春被夺俸一月,降为南京工部左侍郎。此后,何孟春对仕途心灰意冷,告病辞官,隐居燕泉以著述为乐。
燕泉先生著述颇丰,共计26种约六百万字耒阳祠堂家谱族谱。如《馀冬序录》、《何文简疏议》、《燕泉集》、《孔子家语》等多数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中,是研究明史与郴州地方史的珍贵史料。
二、燕泉先生后人
鲁塘为何氏郡望所在,据统计何姓约占全镇总人口的85%以上,鲁塘随问一人,十有八九是姓何耒阳祠堂家谱族谱。自燕泉先生之后,何氏族人由鲁塘村头村迁至郴州近郊、永兴、耒阳等地近十来支。文革之后,联修族谱观念日盛。从何孟春后人整理的族谱来看,其中不乏许多未收入地方史志的珍贵史料。何孟春所作《郴州九仙二佛考记》就是全国仅存孤本,这是村民何运鸿见到一收废纸的老人,顺手在废纸篓里翻了翻就看到了这本。“这是祖宗留下来的书啊!你要多少钱,我都得留下。”他怕老人把宝贝挑走。“不要钱,想要就拿去,反正我也看不懂!”没想到老人这么通情达理,分文不取,问及缘由就是他也姓何。经历过文革“破四旧”之后,村里的古籍极为罕见。2000年6月,何国庭先生率碧塘、天堂村支两委负责人及一帮村民代表,竟花费数万元跑省社科院、省图书馆寻访燕泉先生遗著。一般文科大学生点校古籍都难以胜任,而村民们竟做了连学者们不敢想象的事。两年后,《馀冬序录》、《燕泉集》、《孔子家语》点校出版。
鲁塘,凭借石墨与煤矿资源,家产上千万的矿老板都不乏其人耒阳祠堂家谱族谱。村中几个蓍老何以愿意做如此枯燥、没有任何利益的事呢?如村主任何朋古、原村支书何天旭所说:“鲁塘的矿还能采十年,二十年?矿采完了,我们也许比以前还穷,土地没了,水污染了,地里长不出庄稼。我希望子孙们能像何孟春一样,读书。祖先的事,子孙要知道。祖先的书,子孙要先读。我们村许多矿老板的子孙都不读书,没知识、没文化。”
看来,村领导对修编家谱、整理燕泉先生遗著的态度是一致的耒阳祠堂家谱族谱。村干部与村民出钱出力,使修编工作进展迅速。然而,已完成的这三套书只是燕泉遗著的一小部分,村里人打算继续修编下去。
三、燕泉先生墓葬
燕泉先生被鲁塘及周边乡民尊称为何侍郎(相当于组织部副部长),说燕泉先生或何孟春反而少有人知晓耒阳祠堂家谱族谱。何侍郎去世后,又被追谥礼部尚书。做为被明朝器重大臣,墓葬规模自然不可小觑。据村民介绍,何孟春共有疑冢九处。明墓是村头村仙岗岭处的衣冠冢,三十米高的大牌坊拱卫墓地,过大牌坊是供祭拜享堂祠。三米余高的石人、石马、石羊夹道而立,当中神道直通墓地。整个墓葬工程之浩大、建筑之雄伟令人叹服。遗憾的是,何孟春墓葬躲过了文革浩劫却在1977年被隔壁桂阳烟村炸毁。烟村与村头矛盾由来已久,四百多年来纷争不断,百余年互不通婚。烟村争后垄山,村头争何侍郎墓,两村各不相让。可发展到动用土枪、土炮炸祖坟却是近些年的事。同行的市委党校何琦教授说:“谁当地方长官都很为难,两村矛盾由来已久,天平向哪边倾斜都不对。”
村民拨开荆棘丛的杂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墓葬呈现在眼前,可惜全是断碑残迹,让人心生凄凉耒阳祠堂家谱族谱。村民愤愤指着墓碑上的字说:“你看看,何孟春的‘何’字被人改凿掉,改成了‘陈孟春’。”谁干的?苍天无语,谁都明白。
燕泉先生的实墓在修建城南公路时在石榴湾被掘开耒阳祠堂家谱族谱。据在场人回忆:古墓葬坚实无比,最后动用了四台挖掘机,从古墓四角同时施工,将之翻转。棺木开启时芬芳扑鼻,燕泉先生容颜如旧,肌肤仍具的弹性,手下压着两块金砖、颈系佩印、头枕圣旨、胸前放着他的著作。
[img]]
四、燕泉先生留给世人的思考
考察活动结束后,村头村村支两委立即召了开村务会议,决定筹备何孟春墓申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事宜,并成立修缮筹委会,修复古迹耒阳祠堂家谱族谱。相信不久,燕泉先生何孟春古墓又将呈现在世人眼前。
随着采矿业的兴起,没有资源仙岗荒岭已不再起眼,村头与烟村的矛盾也趋于缓和耒阳祠堂家谱族谱。然而,村头人至今对毁墓事件念念不忘,两村隔阂,怕是几代人也难以消除。明清至民国,这座尚书墓是受国家保护的古墓名祠,明清两朝派驻的守墓人还享受国家俸禄。由于历代政府重视文物保护,何孟春墓不仅属于何氏宗族,而且也是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两村矛盾也被抑制。建国之后一段时期内,文物保护工作驰废,尚书墓由国家保护变成宗族保护,墓地之争随之成为宗族械斗根源,毁墓后两村冲突更为激烈。直到1983年,《文物保护法》诞生后,何孟春墓被列入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村纠纷前车为鉴,村头人一直未敢挂保护牌。
座谈会上,村民代表们纷纷发言,都希望何孟春墓受到国家保护,圈定墓地30米范围内的保护区耒阳祠堂家谱族谱。这样,尚书墓自然也就不再成为两村斗争的焦点。听完村民的发言,笔者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何孟春墓同在两村境内,共同携手开发旅游资源岂不是大好事?地属于谁不重要,同受国家保护,何必因墓成为世仇?
何孟春《馀冬序录》所记燕泉:“春燕来时,泛滥东流,合三川水,过游鱼案,入通波堰,有灌田之利耒阳祠堂家谱族谱。燕去则否,南天秋雨多,燕之去,泉与农无功矣。”燕子飞来时春明景和,泉水灌溉之利,犹如及时之雨。那只嫌富爱贫燕子的传说、折彦质在燕泉造引春亭与春和堂、何孟春以燕泉先生自居都在讲述一个和谐文化----“春”的和谐。所谓和谐:天得时、地有利、人相和。燕泉广场那尊脚古代文士雕像,几只燕子在其脚下嬉戏飞舞-----这就是燕泉先生何孟春。郴州有燕泉,燕泉见和谐,愿郴籍人士共同守护祖先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与精神文明财富,建设和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