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使然,/我们阮氏,/有幸生活在,/这江海共举宝土,/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级长寿养生福地兴化祠堂家谱族谱。/长江巨龙,/横卧中华,/我们正倚龙首,/与龙共饮,/和姻亲同胞们,/一起享受人杰地灵。/勤劳卓著,/朗朗书乡,/希望之域,/吾姓都能见证,/雉水深潭小族欢,/他日腾空惊九州。
肩负当今两千族人重托,经过三年多不懈加油,一部全面反映如皋阮氏七百年延续史的家谱终于面世,这是我们阮氏家族对家乡、对历史的又一份献礼兴化祠堂家谱族谱。和全体委员、顾问、族人一样我非常激动!
从昌骐、强舟于南,兆华、汝刚于北发起,家谱续修之路经历柳暗花明兴化祠堂家谱族谱。如皋阮氏同出一脉,在没有首创谱印证前似是而非,以至谱事停留在议论阶段一直无法全面铺开。直至我牵南北之手并与小云联系取得首创谱复印件后,我们才得以知晓如皋阮氏大家庭是如此紧密。在此我们更深切地缅怀庆成公及骥贤公、竹贤公等创谱先贤。
首创谱孤本的现身极大地鼓舞了各支脉续修积极分子,在昌骐倡导下常常奔波数十里聚如城统一认识,商量筹划,为把好事办好经常争得面红耳赤兴化祠堂家谱族谱。先后成立了续谱筹委会、续谱委员会,并作了相应的分工,聘请了总顾问、顾问,印发了《致阮氏宗亲的公开信》。续修工作正式展开后获得广泛支持,更有许多年轻后辈甚至新媳妇们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其景可歌,其情可泣!印证了只有千年的本家血浓于水的深情。
委员及顾问们除主动捐款作出榜样外,还不计报酬,挤时间分别深入各自村庄各各家户采访登记募捐,船河、杨州动作最快,还率先完成了筹款任务兴化祠堂家谱族谱。更辛苦的是跨庄登记人生地不熟,颇费口舌,世平继本房又完成了佘庄及周边、小阮家庄、小段家庄;汝刚继本庄又完成了马庄、曹庄;主任昌骐及昌华等继本庄又完成了刘老圩、沿江、
石庄的登记兴化祠堂家谱族谱。强舟于百忙之中未曾懈怠,倾情关注。主编兆深拖年迈病残之躯正常参加活动,并撰写传记、完成了相应编辑工作。同期也有他姓在修谱,有成有败,成也颇费周折,多为个人力作,相比我们人多心齐甚是骄傲。
受鼓舞我接手了后期工作及多个村庄130余户过半募捐兴化祠堂家谱族谱。在各庄委员和顾问的配合下,踏遍几乎所有有阮姓村庄进行了采访与校对;在市档案馆查到五世同堂等记载,可惜不全,复制在册;因首创谱损毁有数户衔接是通过数次数十人走访,经多方印证获得成功的,如6支系昌玉、7支系法老(已无人知其真名,是雅号)、23支系昌俊等等;利用兼开出租车城乡到处跑的便利四处打听漏落阮氏,如吴窑镇长庄昌玉就是在与不相识的人闲谈中获知的;通过警察朋友在户籍网上查询,如磨头镇场东村兆祥一族;有信息就访,如听说搬经镇南首严桥有阮姓我连续两次驱车访之,证实没有;城西十里墩如海河两侧有阮庄,前往了解了,阮庄现在还叫阮庄,只是方园几华里之内没有一户阮姓人家,已无人知晓是怎么回事了;为查首创谱提及一支迁往许家岱的下落,曾在常青镇、江安镇多庄打听;除已提及过在本省兴化市询访外,我还在本省宜兴市张渚镇、太仓市沙溪镇打听过无果;新疆玛纳斯有从马庄支边一支,通电话后曾发出挂号信至今无果不提;创谱以来相继又有数支整家庭散出,如2支系希淦、13支系希宏、71支系希和等,竞打听不到一点线索,在网络上我发过贴子“如皋阮氏找本家”,吸引了好几个省及本省市县阮姓朋友与我联系,可惜对应不上。需要说明一下有三处阮姓未囊括,一是如城镇宏坝居书林、书明兄弟因不配合未登,也因有老本家反映不一定是本族后裔;二是下原镇光华、柴湾镇瑞林经电话了解印象认为不出一处未登。
事非吾不理,使命岂能辱?为此打破常规强势推进,农历猪年29、30夜都用上了,正是一场百年难遇大雪之后,为赶进度在庄与庄之间踩泥泞而于饭不顾;编印过程中为赶时间之故,逐单元校完编好即印兴化祠堂家谱族谱。虽然我尽了最大的加油,可因初次涉历修谱工作,谬误讹错在所难免,特请祖先和后人谅解。印刷由我自己现学现印,采用胶印,有欠专业,还请宽容。编印过程中曾获得郝险峰(秀英子)、石琳明(城北居)等并有亲邻帮助在此特致谢意!
本谱由首创谱和续谱两部分组成合订本,鉴于首创谱也是首次面世,本可称《阮氏家谱》,可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对首创谱的续编,故而觉得取《阮氏家谱续》更为确切兴化祠堂家谱族谱。与明清版本和同期他姓谱比较,续谱内容有所创新并全面许多,只是因当今动迁频繁故未注载墓址。在落实男女平等方面也有突出表现,只要家祖(不分男女)有阮姓,本人姓名中有阮,子女姓名中含阮(均不分前后),三条中只要符合其中两条就准予进谱。
所募集的款项除议事时伙食用约3千元外,其余划归我开销,算上车旅费及常规出书费用实为偏低,本着为本族自家办事不必较真兴化祠堂家谱族谱。我族总共有约350户(灶),故总印350份,计划装订300本,凡上功德榜户都发一本,并将赠送一本至如皋市档案馆,其他视情况由委员会再议。发行典礼开光敬祖费用再另行筹集。
首创谱记如皋阮氏出自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也有提及本省扬州市与清三朝元老阮元同支兴化祠堂家谱族谱。为此昌骐、兆琛、世平和我于今夏专程驱车去扬州寻根,受到市中心阮氏祠堂附近阮姓族人友好接待,并陪同我等前往专门研究阮元及阮元文化的王章涛专家处访问。为完成十五世庆成公先托,我于2008年10月22日前往宁波,查阅了天一阁文物管理所保存的阮氏宗谱,谱不全,我只看到此处出自山东青州,有后人迁今江苏省江阴、常熟。和扬州同样无迁如皋一说。我如皋阮氏是来自宁波,还是扬州?依我所掌握的情况均不能给结论,骥希望再续,那时基因判别趋于成熟,交流查阅更方便,也许可以明辨矣。
修谱在于留给后人知识、思想、品德,还有启示兴化祠堂家谱族谱。我族先有敦栾公事迹最值称道,初承园廓不过九十六亩,勤俭持家,谦和处世,积数十年之久,产业增至九十六顷。他做了一世的豆腐,也撒了一世的粉,有说法没有吃过一块豆腐一根粉,口渴就舀黄干水喝。儿孙辈平常要开开荤,还得乘他老人家不在家,并在天井里撒一把黄豆,他回来看到地上有黄豆自然会一个一个捡起来,待捡好进屋家里面也收拾停当。近乎不近情理的做法成就了当时人间一奇迹,此话虽有形容夸大,却告诉我们后人先祖的家业是如何做起来的。当今族人受社会制度局限,虽然没有创下显赫家业,取得崇高的名望,可历经千辛万苦,在解放初期大家几乎吃牛马饭干牛马活,用勤劳的双手才彻底改变了面貌,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普遍过上了幸福生活,现基本都住上了楼房并开始享受现代化,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现有博士后3人,研究生 人,大学生等更多,今天的族人为今后的大发展搭起了舞台。
一个家族的发迹辉煌与国家一样靠人才,愿借我如皋籍宋代大教育界胡瑗一句“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为寄语,希望我族继续秉持重教善学立族之本,首先要致力于教育学习兴化祠堂家谱族谱。
待家谱发行后如有更多的族人有愿望,我愿意协同大家创办如皋阮氏家族理事会,并在有识之士资助下创办助教敬老基金会,并不定期印发内部交流材料,我会和热心族人经常巡游于阮姓居所,见证阮氏不断发展兴化祠堂家谱族谱。建阮氏祠堂是历代族人的宏愿,如有可能能在十一世祖敦栾公住所原址,今官庄汝先、汝全家附近是最好,现确有各方面的难度,机缘巧合还是有可能的。
家谱是中华民族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旺族所为,乃传家之宝,同是镇宅之物兴化祠堂家谱族谱。作为续谱深度参与者,我希望六十年能有一续,随着村庄杂居化、外迁人户量大面广再续难度将加大,然早有景濂宋氏曰三世不修谱为不孝,相信到时会有有学有德有能之后人担起大任。
衷心祝愿我如皋阮氏人丁兴旺兴化祠堂家谱族谱,人才辈出,繁荣昌盛!
建 林
2009年春节
注:《如皋阮氏家谱续》已2010年江苏省如皋市域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