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蓝唐仙事
第二节 汝南世第 节度家声
“长安细雨,沐浴着太平;大明宫景,多少宿命三河祠堂家谱族谱。回首遥望,苍穹下,众世浮沉,无常无情,终我一生,难寻太平……躲不开,那注定凄艳的荣幸;逃不开,那疲惫过后最终的远行。细雨中离去,再还给天地一世太平……”
蓝明德如果能够听到这首歌,他一定会喜欢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武媚娘也罢,太平公主也罢,终将不过是大明宫的一道风景三河祠堂家谱族谱。虽然李家的事与蓝家无关,可是在蓝明德看来,如今偌大的长安,已经装不下人世间的宿命。
这首歌看来不见得适合大明宫里的女人们,因为它是如此地贴合蓝明德此时的心情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你听三河祠堂家谱族谱,“终我一生,难寻太平……躲不开,那注定凄艳的荣幸;逃不开,那疲惫过后最终的远行……”
公元690年,蓝明德举家南迁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在凄艳中荣幸,在疲惫中远行,蓝明德此行,起点是东京,目的地是扬州三河祠堂家谱族谱。可是对整个个蓝族而言,这次迁徙,也许是一个轮回的伏笔。
这一年,又叫李唐武氏天授元年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六年前的九月,徐敬业、徐敬猷、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踞太后之位独断朝纲三河祠堂家谱族谱。四十四天后,“叛众”被三十万官军捕杀殆尽。在兵烟满城的季节,蓝明德接任扬州节度使。放眼满城残垣断壁,节度使的心早已支离破碎。
婉约钟秀的扬州三河祠堂家谱族谱,可否还要延承长安的宿命?
是权势改变了女人的姿色三河祠堂家谱族谱,还是女人装饰了欲望的容颜?
太宗的长安,那是何等的风范!贞观年的扬州,那是怎样的富庶!从伊水到洛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从泰山到黄海,马牛布野,外户不闭三河祠堂家谱族谱。从《九经正义》到《晋书》、《隋书》,从天文律历到纪传五行,学术恢宏,文化繁昌,太宗的天下,传诵着治世的荣华。
如今,《兰亭集序》依旧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吧?只是,王羲之的风华见证,早已随太宗殉入昭陵,那些刚劲遒美的往事,如风逝去,独留下扬州节度,在江南的水边唏嘘而行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太宗走了,贞观不再,贞观的风景破碎支离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自王皇后被废为庶人,太宗的江山,已成武昭仪的后花园三河祠堂家谱族谱。忠良老臣禇遂良苦遭贬官流放而亡,前朝宰相、今朝太舅长孙无忌含恨自戕,太子们相继惨死于亲生母后那双妩媚娇柔的纤纤玉手之下。
后宫泣血,王朝无泪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阅不懂的长安,看不透的扬州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扬州长史陈敬之,蓝明德的前任吧?陈敬之的尸首,已腐烂在二十四桥明月夜三河祠堂家谱族谱。领衔杀陈敬之的,英国公徐敬业算一个,骆宾王也算一个。
骆宾王,多么熟悉的名字三河祠堂家谱族谱。是的,就是他,那个七岁写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骆宾王,那个久戍边城、吟过“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边塞豪情的骆宾王,那个留下绝唱《帝京篇》长篇歌行的骆宾王,那个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三河祠堂家谱族谱。暗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将一阙《讨武檄文》写得如此汪洋恣睢、才华艳发的,放眼天下,也只有骆宾王了三河祠堂家谱族谱。就连高傲灵慧的武媚娘,也不得不惊叹骆宾王的华彩神飞。
自古江南多才俊,唯有扬州出怪杰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媚娘柔柔地叹了口气三河祠堂家谱族谱,责备宰相说:这样的人才,你怎么留不住?
媚娘又柔柔地叹了口气,不如杀了吧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瘦西湖三河祠堂家谱族谱。月影婆娑,疏枝摇曳。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三河祠堂家谱族谱。扬州的气息,每天都是新鲜的。可是身居扬州,蓝明德觉得每一天都在煎熬。以前来自大明宫的消息,总是透着脂粉的香味。蓝明德总是不习惯,总是心闷。现在,任职扬州后,大明宫的脂粉,香味愈来愈淡,血腥味却愈来愈浓,蓝明德也愈来愈觉得心闷了。
李唐宗室,老臣,勋将,功相,该杀的都杀了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亲叔舅,亲儿子,亲孙子,不该杀的也都杀了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作为贞观盛世的崇拜者,蓝明德充分相信自己对李唐的忠诚;作为耳闻过“麟德之变”的旁听者,西台侍郎上官仪如注的鲜血,让蓝明德充分相信一个女人的超群智慧和超常手段三河祠堂家谱族谱。可是,这些都与我蓝明德无关,那是李氏、武氏的家事,与我蓝氏无关。蓝明德说,我只要一个安泰的盛唐,只要一个娴逸的扬州。表达我的心声,表达扬州这一城百姓的愿望,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使命。
蓝明德写给武周朝廷的谏书,一封接着一封三河祠堂家谱族谱。那个女人,或许看过,或许根本就没看吧?
扬州的日夜,也就这样一天过了一天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看着瘦西湖的青烟碧波荡出最后一圈涟漪,向着花木葱茏的大明寺投过最后一瞥,蓝明德从容写下扬州节度的辞呈,再次举家南迁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别了,扬州三河祠堂家谱族谱。别了,二十四桥明月。别了,瘦西湖的花堤烟柳。
蓝明德此行,起点是扬州,目的地是江南省江宁(南京)府三河祠堂家谱族谱。可是对整个蓝族而言,这次迁徙,终点也许是整个世界。
江南众数蓝氏族谱记载,自汝南昌奇公开始,蓝族历经黄帝有熊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以及夏、商、周、秦、汉、晋、南北朝,由隋而唐,脉息不绝,世代相传,至一百零八世,即为唐代蓝明德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根据江西萍乡鸡冠山庙背圳上所存《蓝氏族谱》附录的《蓝氏家史源流世系表》所记载,蓝明德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六月初五日午时,祖居河南东京(汴梁),后居汝宁府汝阳县(汉名汝南),至唐天授元年(690年)时任扬州节度使三河祠堂家谱族谱。当时武后临朝,改唐为周,酷吏为乱,戕害忠良,于是蓝明德毅然举家南徙,迁居于“江南省江宁府上元县,又分徙句容县”,死后与妻子陈氏“合葬于上元县西山人形坤山艮向”。
萍乡蓝氏家谱赞颂蓝明德诗写到:“官游卜地居南京,龙踞虎蟠势气新,地灵滚滚生豪杰,历代簪缨耀古今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从此,后人尊蓝姓108世祖蓝明德为蓝氏江南始祖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汝南世第;节度家声” ,这幅不知道何人所作的对联,是全国各地蓝姓宗祠的通用联之一三河祠堂家谱族谱。 在山东即墨,在广东梅州,在福建上杭,在江西庐丰,在湖北黄陂,在四川广元,扬州节度使、江南蓝姓开基一世祖蓝明德的名字,跟随着老得泛黄的故纸页线,存贮在蓝族后人永远的记忆阁楼中。
长篇历史文化纪实小说《蓝》正在发布